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两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设计的类型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
近代日本,男尊女卑现象十分严重。作为白桦派进步作家,志贺直哉将自己对女性的同情与怜惜注入到文学创作中。在他的笔下,有在夫权压制下忍辱吞声的传统女性;也有努力在家庭生活中
留守学生——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造就出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已成为当今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作为一名乡村初中教师,我亲眼目睹了留守学生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他们中的相当一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于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教师;师德形象;塑造    德育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和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摘 要: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则要树立师生在教与学中平等、合作的观念,最后要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   关键词:习惯;预习;兴趣;平等;合作;实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讲究教法,学生一定要讲究学法。对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课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我在教学平均数时,通过三次评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
我们在设计每一个音乐教学活动时,要考虑音乐对学生的可感性和可接纳性。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关注同一部音乐的音响形式时,感知的精确、精细的程度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