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
“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
“不。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古人成绩大。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于是,大臣们说开了。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说:“你们说得不对。我成功的原因有五条。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第二,我用人主要是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大臣们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觉得皇上说得透。只听唐太宗继续说下去:“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励的。最后一条,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那几个大臣都听呆了。唐太宗大笑起来:“有了这五条,我才有今天的成功啊!”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那么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群③群号:34829208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
“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
“不。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古人成绩大。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于是,大臣们说开了。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说:“你们说得不对。我成功的原因有五条。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第二,我用人主要是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大臣们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觉得皇上说得透。只听唐太宗继续说下去:“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励的。最后一条,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那几个大臣都听呆了。唐太宗大笑起来:“有了这五条,我才有今天的成功啊!”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那么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群③群号:3482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