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一门自然类学科,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包括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学习态度与方法及科学品质等,尤其是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实验教学的地位有所提升,且成为培养他们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初中化学教师需重新审视实验教学,充分借此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他们后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一、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由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大方面构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且教材中选编有不少实验性内容,其中演示实验主要由教师来操作,当然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后,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巩固自身的基础知识和锻炼实验操作技能,且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演示实验,突出知识难点、重点与疑点,简单、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并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演示一个小实验:往一瓶二氧化碳中倾斜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学生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使其思考和猜想原因,发散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组成、颜色、形状、密度、质地和气味等,做好记录,然后用手摸一摸,再捏捏,用指甲在蜡烛上划一下,说出看到的现象,并提问:如果想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需要采用什么办法?演示实验:把蜡烛切一小片放在水里面观察,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把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如:有没有声音?形状有什么变化?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的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
如此,教师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呈现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同时培养他们认真严谨、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
二、巧妙利用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科学品质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这表明实验的地位异常重要,在每一次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和思考,一起探讨和整理结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需巧妙利用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其拥有更多的实验机会,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进行验证与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科学品质。
在教学“燃烧的条件”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不灭”的视频,谈话导入:大家都知道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请你们根据对燃烧的了解,尝试猜想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引领学生思考、讨论,使其提出猜想:可能需要可燃物,氧气、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接着,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利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步骤,并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其根据器材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三组实验一一验证猜想,指导他们动手完成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将玻璃棒和木棒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用火柴点燃两支蜡烛,再用小烧杯小心地盖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用镊子分别夹取木条、煤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随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重点探究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探究实验中除了猜想还应该有假设:三个条件是同时满足还是取其一即可?
这样教师巧妙利用探究实验优化教学流程和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和归纳结论,使其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感悟,发展他们的科学品质。
三、善于引用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科学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教材中固有的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实验范围也不能局限在课内,要善于引用一些课外实验,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增进课堂内外的关系,使其将课堂所学的实验技能运用至现实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初中化学教师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和完成课外实验,由此巩固他们的实验技能,使其深刻認知化学和生活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且增强科学精神。
例如,在展开“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学时,针对课内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无色酚酞试液和紫色石蕊试液,检测一些常用化学试剂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方法如下:撕一片pH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值。课下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或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在研钵中捣烂,加入50%酒精浸泡; 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如:牵牛花显色与紫色石蕊基本一样,酸性条件下是红色,中性条件下是紫色,碱性条件下是蓝色;紫甘蓝是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火龙果的皮是遇酸变无色遇碱变黄色等,使其检测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像雪碧、可乐、洁厕灵、肥皂水、白醋、洗发液、发酵粉等,并检测当地土壤和河水的酸碱度,由此判断土壤性质,及河水是否受到污染。
上述案例,教师指导学生把课上所学知识顺利应用至课下,不仅能够拓展实验范围,锻炼操作技能,还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使得科学精神显著增强。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项基本又长期的任务,教师需坚持下去,善于利用实验教学中的各个契机,从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等不同视角切入,真正提升他们的科学态度、品质与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科学素养的初中实验教学转型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H2018081】
一、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由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大方面构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且教材中选编有不少实验性内容,其中演示实验主要由教师来操作,当然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后,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巩固自身的基础知识和锻炼实验操作技能,且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演示实验,突出知识难点、重点与疑点,简单、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并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演示一个小实验:往一瓶二氧化碳中倾斜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学生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使其思考和猜想原因,发散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组成、颜色、形状、密度、质地和气味等,做好记录,然后用手摸一摸,再捏捏,用指甲在蜡烛上划一下,说出看到的现象,并提问:如果想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需要采用什么办法?演示实验:把蜡烛切一小片放在水里面观察,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把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如:有没有声音?形状有什么变化?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的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
如此,教师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呈现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同时培养他们认真严谨、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
二、巧妙利用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科学品质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这表明实验的地位异常重要,在每一次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和思考,一起探讨和整理结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需巧妙利用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其拥有更多的实验机会,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进行验证与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科学品质。
在教学“燃烧的条件”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不灭”的视频,谈话导入:大家都知道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请你们根据对燃烧的了解,尝试猜想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引领学生思考、讨论,使其提出猜想:可能需要可燃物,氧气、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接着,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利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步骤,并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其根据器材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三组实验一一验证猜想,指导他们动手完成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将玻璃棒和木棒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用火柴点燃两支蜡烛,再用小烧杯小心地盖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用镊子分别夹取木条、煤块,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随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重点探究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探究实验中除了猜想还应该有假设:三个条件是同时满足还是取其一即可?
这样教师巧妙利用探究实验优化教学流程和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和归纳结论,使其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感悟,发展他们的科学品质。
三、善于引用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科学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教材中固有的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实验范围也不能局限在课内,要善于引用一些课外实验,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增进课堂内外的关系,使其将课堂所学的实验技能运用至现实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初中化学教师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和完成课外实验,由此巩固他们的实验技能,使其深刻認知化学和生活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且增强科学精神。
例如,在展开“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学时,针对课内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无色酚酞试液和紫色石蕊试液,检测一些常用化学试剂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方法如下:撕一片pH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值。课下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或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在研钵中捣烂,加入50%酒精浸泡; 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如:牵牛花显色与紫色石蕊基本一样,酸性条件下是红色,中性条件下是紫色,碱性条件下是蓝色;紫甘蓝是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火龙果的皮是遇酸变无色遇碱变黄色等,使其检测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像雪碧、可乐、洁厕灵、肥皂水、白醋、洗发液、发酵粉等,并检测当地土壤和河水的酸碱度,由此判断土壤性质,及河水是否受到污染。
上述案例,教师指导学生把课上所学知识顺利应用至课下,不仅能够拓展实验范围,锻炼操作技能,还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使得科学精神显著增强。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项基本又长期的任务,教师需坚持下去,善于利用实验教学中的各个契机,从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等不同视角切入,真正提升他们的科学态度、品质与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科学素养的初中实验教学转型研究”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H2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