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河北省博野县城镇发展用地和村庄整理用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华北平原区村庄整理是补充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村庄应该采用不同的整理模式,依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共分为5种整理模式。根据村庄经济发展情况、村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把村庄分为三类适宜整理类型,ⅰ类、ⅱ类、ⅲ类适宜整理区分别占12.49%、31.01%、56.50%。
关键词:农村居民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 博野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45-03
中国耕地资源短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决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势在必行。我国有的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及实践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容及模式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动力、时空特征、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居民点整理的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以弥补由于城镇发展而占用的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本文就城镇发展规划用地与居民点整理的关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以供有关学者探讨。
一、村庄整理在补充建设用地中的地位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为182万hm2、46万hm2、139万hm2,其中土地整理占土地整理复恳开发补充耕地总量的49.5%;到2020年,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90万hm2,占全国土地整理总量的49.5%;可见,我国将来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占有重要地位。华北平原区属于土地整理重点区域,而河北省博野县处于华北平原的腹地,因此通过村庄整理补充由于城镇扩展而占用的耕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數据来源
1∶5000的CAD格式博野县村庄布局图,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图及文本,其他乡镇的总体规划图及文本。博野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文本。2009年对整个县共138个村庄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内容包括村庄的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人口、经济、社会等数据。
三、村庄居民点用地和城镇用地分析
1.博野县人口预测和城乡用地指标。根据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县域人口、县城关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为28.4万人、10万人和12.86万人,规划确定县城用地指标控制在115m2/人以内,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用地指标控制在120m2/人以内。到2020年,县城关镇规划居住人口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04m2/人,建设总用地1100.4hm2;两个中心镇和四个乡规划用地供为654.563hm2。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1754.90hm2。博野县现状城镇和乡政府驻地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281.04hm2,须占用耕地473.86hm2。
2.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测算潜力主要有三种方法:以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以户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本文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准确性,选取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
根据现状居民点用地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整理潜力。按潜力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现状潜力和规划潜力(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只测算现状潜力)。现状潜力是指按现状人口、规划用地标准计算的潜力,反映的是现状人口条件下居民点整理的潜力空间;计算公式为:
ΔS1=S现状-B0*Q1 ΔS2=S现状-B0*Q2
式中ΔS1为农村居民点现状整理潜力,ΔS2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潜力S现状为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B0为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Q1为现有农村人口数。Q2为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
2008年博野县农村现状人口为17.14万人,规划期末农村总人口为12.86万人,村庄现状用地为4095.21hm2,根据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现状潜力为1524.14hm2,规划潜力为2166.21hm2。如果对整个县域全部村庄进行整理,现状潜力应该属于村庄土地整理的下限,依据规划期末的农村人口计算的规划潜力,为规划期末村庄土地整理的上限。但是到2020年整理全部村庄是也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村庄的空间布局规律和发展规律,确定村庄规划整理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规律。整理村庄,一方面满足规划期末由于城镇扩展占用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的规划目标,实现城镇和村庄的合理布局。
3.城镇建设用地和村庄整理潜力的差异分析。城关镇、小店镇、程委镇、东墟乡、北杨村乡、城东乡和南小王乡城镇用地规模是扩大的,分别扩大487.74hm2、70.88hm2、6.98hm2、18.30hm2、16.79hm2,而城东乡、南小王乡是缩小的,分别缩小-59.291hm2、-27.48hm2,依据调查发现这两个乡政府所在地废弃的工厂、仓库较多,占有很大面积的土地,规划后城镇规模反而缩小。各乡镇村庄人均建设用地由大到小依次是城关镇238.69、小店镇(210.0hm2)、北杨村乡(204.6hm2)、南小王乡(202.0hm2)、程委镇(191.1hm2)、东墟乡(178.6hm2)、城东乡(175.4hm2),博野县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为195.6m2/人。城关镇所属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238.69m2/人,显著高于其他乡镇,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村庄城关镇经济发展影响大,村民收入水平总体较高,很多村民到县城安家落户,导致“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
四、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空分异
1.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空间分异。根据城镇和村庄发展的规律、村庄所在区位、自然环境条件、村庄相互位置、村庄规模以及村庄的内部特征等,将村庄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撤村改居型。位于县城或镇区规划用地范围之内或临近规划区的村庄即“郊区村”,这些村庄距镇区较近,能方便接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村庄,规划期内要撤销村委会,将其视为一个社区对待,改设居委会。
博野县适用于社区化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649.25hm2。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17个,占村庄总数的12.3%。该类型居民点平均面积为52.12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224.16hm2,属于博野镇的北白沙村;面积最小的为1.69hm2,属于博野镇的南白沙村。分布于博野县城及各乡镇的规划区外部的撤村改居的村庄,在城镇规划期内逐步搬迁到镇内和乡政府所在地居住,原来的土地复垦为耕地,以补充城镇发展占用的耕地。
(2)规划合并村庄型。地理位置相近,村庄建设联片发展的村庄,聚散成整。博野县合并村庄居民点总面积为1056.20hm2,占总面积的26%。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30个,占村庄总数的21.7%。该类型居民点平均规模较大,面积均值为35.12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122.14hm2,属于北杨树乡的南邑村;面积最小的为1.66hm2,属于东虚乡的北陶墟村。村庄合并能够形成一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村落,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便于管理,改善居住环境。
(3)整体搬迁型。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村庄,如饮用水质不合格、生活艰苦而又难以改善的村庄等,要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搬迁的村庄遵循以下原则:2008年底人口规模在500人以下村庄;饮用水质不达标的村庄;因重大工程措施需要搬迁的村庄;存在其他自然灾害的村庄。
博野县村庄整体搬迁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31.38hm2,占总面积的0.7%,为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规模最小的一种模式。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6个,占村庄总数4.3%。该类型居民点平均规模较小,面积均值为11.89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24.16hm2,属于东虚乡的四合庄;面积最小的为1.59hm2,属于小店镇的魏庄。
博野县需要搬迁的村庄基本上分布在各乡镇中远离镇区和集市的偏远地区,而且该类型村庄占地面积小于25hm2,人口规模小于500人,使得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资源与区位方面没有优势,进而对这类村庄采取搬迁模式。
(4)控制发展型。这种类型的村庄共38个,占村庄总数的27.5%,753.75hm2,占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6%。控制发展的村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在500~1000人、位于水源保护区、生活环境较差、饮水水质有问题的村庄。这些村庄需要搬迁,但规划期内难以实现,规划期内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定其建设用地范围,基础设施相对配置较少,主要和中心村共用,将来是逐渐缩小的趋势。
(5)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大多数为老村庄,人口多、用地规模较大、不适宜搬迁合并的村庄,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对村内旧住宅、闲散建设用地进行整治改造,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博野县内部整改型村庄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2253.88hm2,占总面积的55.66%。本模式涉及村庄47个,占村庄总数的34.1%。
该模式对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博野县部分村庄基本上都受到传统聚落无序性发展的影响,村庄内部农居分布零散、超过国家标准,空闲住宅或工业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形成“空心村”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该模式特点是注重村庄内部用地挖潜改造,对旧住宅基地,或一户多宅的宅基地,包括废弃的工业用地全部收归村集体,由村委会重新规划,达到给“空心村”减肥目的。
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时间顺序。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间顺序就是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等级进行村庄整理。
(1)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潜力研究是基础,经济条件为其提供资金支撑,社会条件、生态条件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按照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博野县的实际区位条件、土地指标、基础设施状况、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条件6个方面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博野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表2)。
(2)评价过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博野县共138个评价单元,这种评价单元的划分,针对性强,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开展。适宜性等级分为:ⅰ类适宜、ⅱ类适宜、ⅲ类适宜三个等级。
依据博野县统计年鉴(2008)、博野县各乡镇人口数据表(2008年)、博野县土地统计数据(2008)等资料,结合对每个村庄详细调查的资料,整理出16个指标的原始值,建立原始数据表。由于16个指标数据量较大,为了从众多的变量中分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行性的整体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6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取能够较多地反映原始指标信息地因子作为综合因子,着重强调综合因子之间地差异显著性、独立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接近实际情况。
鉴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屏蔽效应,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原始数据标准差的标准化方法,其公式为:
x*i=(xi-x-)σ/,i=1,2,k,
式中x*i为上述评价指标的标准值,xi是原始指标值,x-为原始指标平均值,σ为原始指标标准差。
为使各个指标相互正交独立,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使因子中各个变量的系数向最大和最小两极分化。经过变换从总方差分解表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前4个综合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24%,表明其原始信息的损失甚微,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的提取结果比较理想。变换后得出的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反映出各综合因子与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综合因子代表的距离城镇距离、人均农民纯收入、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村庄人口规模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此类指标综合反映了农村的基本情况;第二个综合因子代表的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从事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第三个综合因子代表的距离主要交通道路距离、人均未利用地面积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第四个综合因子代表的饮用水质达标状况、道路质量。
(3)博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博野县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分为三类:ⅰ类适宜整理区、ⅱ类适宜整理区、ⅲ类适宜整理区。
ⅰ类适宜整理区。是现在最适宜整理的村庄,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可整理出土地190.31hm2。主要涉及到三种模式:撤村改居模式,区位条件好,村改居的村庄,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在规划期内给予改造整理,实现城镇发展的目标。由于这种类型的村庄用地已经归并到乡镇现状用地中,所以不记入村庄整理用地;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可整理出耕地100.56hm2,这些村庄经济实力强,经济条件好,民间资本丰厚,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博野县最高的区域,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是博野县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该区域是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最为迫切也最现实的区域;村庄合并模式,可整理出耕地89.75hm2,根据调查合并村庄,其实已经连在一起,并且经济实力强,村庄规模大,整理潜力大,整合两个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实现共享,两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一个村委会。
ⅱ类适宜整理区。ⅱ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472.69hm2。该类整理区涉及5类整理模式:撤村改居模式,不计入村庄整理用地数量当中;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可整理出耕地249.16hm2;村庄合并模式,可整理出耕地102.40hm2;整体搬迁型,可整理出耕地31.38hm2;控制发展模式,可整理出耕地89.75hm2。总体来看,ⅱ类适宜整理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偏低,村民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农村居民点闲置率较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小,整理潜力较大,但由于资金问题,现在整理有一定难度。
ⅲ类远景适宜整理区。ⅲ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861.14hm2。ⅲ类适宜整理区涉及三个模式:内部优化改造,可整理出耕地489.12hm2;村庄合并的村庄,可整理出耕地200.96hm2;控制发展的村庄,可整理出耕地171.06hm2。该类适宜整理区农村居民点闲置率相对较低,整理潜力小;经济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条件比较差,属于最后整理的对象。
五、结论
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1754.90hm2,博野县现状城镇和乡政府驻地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281.04hm2,因此到2020年规划期末须占用耕地473.86hm2。根据适宜性评价可知,ⅰ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190.31hm2,ⅱ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472.69hm2,因此,到2020年規划期末需要对ⅱ类适宜整理区进行整理才能满足城镇发展用地的需要,但是根据评价可知ⅱ类适宜整理区经济状况一般,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才能顺利完成村庄整理任务。ⅲ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861.14hm2,占总现状潜力的56.5%,属于现在不适宜整理的村庄,但是随着博野县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适宜整理的村庄将逐步增加,补充城镇发展占用耕地是能够实现的。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村庄整理不但能够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实现“占补平衡”,还能够整理出更多的耕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划重构背景下“双核+双子”四核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09YJA790070;京津冀一体化思路下以创新型新农村建设撬动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编号:SZ2010505;城中村城市化与村民市民化——村民利益补偿与新型城乡形态视角下的城镇化对策体系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HB10GJ011。]
参考文献:
1.张凤荣,安萍莉.未来10年我国不同生态区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预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2)
2.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
3.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4)
5.刘咏莲,曲福田,姜海.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高艳,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土壤,2004(4)
7.宋伟,张凤荣,孔祥斌,等.自然限制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自然資源学报,2006(6)
8.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11)
9.刘志玲,张丽琴.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3(3)
10.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地理学报,2003.58(5)
11.宋伟,张凤荣,陈曦炜.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广东土地科学,2006(5)
1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3.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4.黄艳平,伍世代.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以福清市为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
(作者单位:王印传,陈影,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3)
(责编:贾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 博野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45-03
中国耕地资源短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决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势在必行。我国有的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及实践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容及模式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动力、时空特征、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居民点整理的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以弥补由于城镇发展而占用的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本文就城镇发展规划用地与居民点整理的关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以供有关学者探讨。
一、村庄整理在补充建设用地中的地位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为182万hm2、46万hm2、139万hm2,其中土地整理占土地整理复恳开发补充耕地总量的49.5%;到2020年,完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90万hm2,占全国土地整理总量的49.5%;可见,我国将来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占有重要地位。华北平原区属于土地整理重点区域,而河北省博野县处于华北平原的腹地,因此通过村庄整理补充由于城镇扩展而占用的耕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數据来源
1∶5000的CAD格式博野县村庄布局图,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图及文本,其他乡镇的总体规划图及文本。博野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文本。2009年对整个县共138个村庄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内容包括村庄的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人口、经济、社会等数据。
三、村庄居民点用地和城镇用地分析
1.博野县人口预测和城乡用地指标。根据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县域人口、县城关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为28.4万人、10万人和12.86万人,规划确定县城用地指标控制在115m2/人以内,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用地指标控制在120m2/人以内。到2020年,县城关镇规划居住人口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04m2/人,建设总用地1100.4hm2;两个中心镇和四个乡规划用地供为654.563hm2。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1754.90hm2。博野县现状城镇和乡政府驻地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281.04hm2,须占用耕地473.86hm2。
2.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测算潜力主要有三种方法:以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以户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本文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准确性,选取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潜力。
根据现状居民点用地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整理潜力。按潜力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现状潜力和规划潜力(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只测算现状潜力)。现状潜力是指按现状人口、规划用地标准计算的潜力,反映的是现状人口条件下居民点整理的潜力空间;计算公式为:
ΔS1=S现状-B0*Q1 ΔS2=S现状-B0*Q2
式中ΔS1为农村居民点现状整理潜力,ΔS2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潜力S现状为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B0为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Q1为现有农村人口数。Q2为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
2008年博野县农村现状人口为17.14万人,规划期末农村总人口为12.86万人,村庄现状用地为4095.21hm2,根据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现状潜力为1524.14hm2,规划潜力为2166.21hm2。如果对整个县域全部村庄进行整理,现状潜力应该属于村庄土地整理的下限,依据规划期末的农村人口计算的规划潜力,为规划期末村庄土地整理的上限。但是到2020年整理全部村庄是也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村庄的空间布局规律和发展规律,确定村庄规划整理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规律。整理村庄,一方面满足规划期末由于城镇扩展占用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的规划目标,实现城镇和村庄的合理布局。
3.城镇建设用地和村庄整理潜力的差异分析。城关镇、小店镇、程委镇、东墟乡、北杨村乡、城东乡和南小王乡城镇用地规模是扩大的,分别扩大487.74hm2、70.88hm2、6.98hm2、18.30hm2、16.79hm2,而城东乡、南小王乡是缩小的,分别缩小-59.291hm2、-27.48hm2,依据调查发现这两个乡政府所在地废弃的工厂、仓库较多,占有很大面积的土地,规划后城镇规模反而缩小。各乡镇村庄人均建设用地由大到小依次是城关镇238.69、小店镇(210.0hm2)、北杨村乡(204.6hm2)、南小王乡(202.0hm2)、程委镇(191.1hm2)、东墟乡(178.6hm2)、城东乡(175.4hm2),博野县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为195.6m2/人。城关镇所属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238.69m2/人,显著高于其他乡镇,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村庄城关镇经济发展影响大,村民收入水平总体较高,很多村民到县城安家落户,导致“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
四、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空分异
1.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空间分异。根据城镇和村庄发展的规律、村庄所在区位、自然环境条件、村庄相互位置、村庄规模以及村庄的内部特征等,将村庄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撤村改居型。位于县城或镇区规划用地范围之内或临近规划区的村庄即“郊区村”,这些村庄距镇区较近,能方便接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村庄,规划期内要撤销村委会,将其视为一个社区对待,改设居委会。
博野县适用于社区化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649.25hm2。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17个,占村庄总数的12.3%。该类型居民点平均面积为52.12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224.16hm2,属于博野镇的北白沙村;面积最小的为1.69hm2,属于博野镇的南白沙村。分布于博野县城及各乡镇的规划区外部的撤村改居的村庄,在城镇规划期内逐步搬迁到镇内和乡政府所在地居住,原来的土地复垦为耕地,以补充城镇发展占用的耕地。
(2)规划合并村庄型。地理位置相近,村庄建设联片发展的村庄,聚散成整。博野县合并村庄居民点总面积为1056.20hm2,占总面积的26%。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30个,占村庄总数的21.7%。该类型居民点平均规模较大,面积均值为35.12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122.14hm2,属于北杨树乡的南邑村;面积最小的为1.66hm2,属于东虚乡的北陶墟村。村庄合并能够形成一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村落,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便于管理,改善居住环境。
(3)整体搬迁型。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村庄,如饮用水质不合格、生活艰苦而又难以改善的村庄等,要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搬迁的村庄遵循以下原则:2008年底人口规模在500人以下村庄;饮用水质不达标的村庄;因重大工程措施需要搬迁的村庄;存在其他自然灾害的村庄。
博野县村庄整体搬迁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31.38hm2,占总面积的0.7%,为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规模最小的一种模式。本模式涉及到的村庄为6个,占村庄总数4.3%。该类型居民点平均规模较小,面积均值为11.89h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24.16hm2,属于东虚乡的四合庄;面积最小的为1.59hm2,属于小店镇的魏庄。
博野县需要搬迁的村庄基本上分布在各乡镇中远离镇区和集市的偏远地区,而且该类型村庄占地面积小于25hm2,人口规模小于500人,使得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资源与区位方面没有优势,进而对这类村庄采取搬迁模式。
(4)控制发展型。这种类型的村庄共38个,占村庄总数的27.5%,753.75hm2,占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6%。控制发展的村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在500~1000人、位于水源保护区、生活环境较差、饮水水质有问题的村庄。这些村庄需要搬迁,但规划期内难以实现,规划期内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定其建设用地范围,基础设施相对配置较少,主要和中心村共用,将来是逐渐缩小的趋势。
(5)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大多数为老村庄,人口多、用地规模较大、不适宜搬迁合并的村庄,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对村内旧住宅、闲散建设用地进行整治改造,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博野县内部整改型村庄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2253.88hm2,占总面积的55.66%。本模式涉及村庄47个,占村庄总数的34.1%。
该模式对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博野县部分村庄基本上都受到传统聚落无序性发展的影响,村庄内部农居分布零散、超过国家标准,空闲住宅或工业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形成“空心村”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该模式特点是注重村庄内部用地挖潜改造,对旧住宅基地,或一户多宅的宅基地,包括废弃的工业用地全部收归村集体,由村委会重新规划,达到给“空心村”减肥目的。
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时间顺序。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间顺序就是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等级进行村庄整理。
(1)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潜力研究是基础,经济条件为其提供资金支撑,社会条件、生态条件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按照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博野县的实际区位条件、土地指标、基础设施状况、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条件6个方面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博野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表2)。
(2)评价过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博野县共138个评价单元,这种评价单元的划分,针对性强,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开展。适宜性等级分为:ⅰ类适宜、ⅱ类适宜、ⅲ类适宜三个等级。
依据博野县统计年鉴(2008)、博野县各乡镇人口数据表(2008年)、博野县土地统计数据(2008)等资料,结合对每个村庄详细调查的资料,整理出16个指标的原始值,建立原始数据表。由于16个指标数据量较大,为了从众多的变量中分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行性的整体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6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取能够较多地反映原始指标信息地因子作为综合因子,着重强调综合因子之间地差异显著性、独立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接近实际情况。
鉴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屏蔽效应,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原始数据标准差的标准化方法,其公式为:
x*i=(xi-x-)σ/,i=1,2,k,
式中x*i为上述评价指标的标准值,xi是原始指标值,x-为原始指标平均值,σ为原始指标标准差。
为使各个指标相互正交独立,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使因子中各个变量的系数向最大和最小两极分化。经过变换从总方差分解表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前4个综合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24%,表明其原始信息的损失甚微,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的提取结果比较理想。变换后得出的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反映出各综合因子与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综合因子代表的距离城镇距离、人均农民纯收入、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村庄人口规模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此类指标综合反映了农村的基本情况;第二个综合因子代表的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从事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第三个综合因子代表的距离主要交通道路距离、人均未利用地面积等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第四个综合因子代表的饮用水质达标状况、道路质量。
(3)博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博野县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分为三类:ⅰ类适宜整理区、ⅱ类适宜整理区、ⅲ类适宜整理区。
ⅰ类适宜整理区。是现在最适宜整理的村庄,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可整理出土地190.31hm2。主要涉及到三种模式:撤村改居模式,区位条件好,村改居的村庄,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在规划期内给予改造整理,实现城镇发展的目标。由于这种类型的村庄用地已经归并到乡镇现状用地中,所以不记入村庄整理用地;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可整理出耕地100.56hm2,这些村庄经济实力强,经济条件好,民间资本丰厚,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博野县最高的区域,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是博野县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该区域是博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最为迫切也最现实的区域;村庄合并模式,可整理出耕地89.75hm2,根据调查合并村庄,其实已经连在一起,并且经济实力强,村庄规模大,整理潜力大,整合两个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实现共享,两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一个村委会。
ⅱ类适宜整理区。ⅱ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472.69hm2。该类整理区涉及5类整理模式:撤村改居模式,不计入村庄整理用地数量当中;内部优化改造模式,可整理出耕地249.16hm2;村庄合并模式,可整理出耕地102.40hm2;整体搬迁型,可整理出耕地31.38hm2;控制发展模式,可整理出耕地89.75hm2。总体来看,ⅱ类适宜整理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偏低,村民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农村居民点闲置率较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小,整理潜力较大,但由于资金问题,现在整理有一定难度。
ⅲ类远景适宜整理区。ⅲ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861.14hm2。ⅲ类适宜整理区涉及三个模式:内部优化改造,可整理出耕地489.12hm2;村庄合并的村庄,可整理出耕地200.96hm2;控制发展的村庄,可整理出耕地171.06hm2。该类适宜整理区农村居民点闲置率相对较低,整理潜力小;经济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条件比较差,属于最后整理的对象。
五、结论
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1754.90hm2,博野县现状城镇和乡政府驻地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281.04hm2,因此到2020年规划期末须占用耕地473.86hm2。根据适宜性评价可知,ⅰ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190.31hm2,ⅱ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472.69hm2,因此,到2020年規划期末需要对ⅱ类适宜整理区进行整理才能满足城镇发展用地的需要,但是根据评价可知ⅱ类适宜整理区经济状况一般,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才能顺利完成村庄整理任务。ⅲ类适宜整理区可整理出土地861.14hm2,占总现状潜力的56.5%,属于现在不适宜整理的村庄,但是随着博野县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适宜整理的村庄将逐步增加,补充城镇发展占用耕地是能够实现的。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村庄整理不但能够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实现“占补平衡”,还能够整理出更多的耕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划重构背景下“双核+双子”四核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09YJA790070;京津冀一体化思路下以创新型新农村建设撬动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编号:SZ2010505;城中村城市化与村民市民化——村民利益补偿与新型城乡形态视角下的城镇化对策体系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HB10GJ011。]
参考文献:
1.张凤荣,安萍莉.未来10年我国不同生态区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预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2)
2.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
3.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4)
5.刘咏莲,曲福田,姜海.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高艳,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土壤,2004(4)
7.宋伟,张凤荣,孔祥斌,等.自然限制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自然資源学报,2006(6)
8.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11)
9.刘志玲,张丽琴.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3(3)
10.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地理学报,2003.58(5)
11.宋伟,张凤荣,陈曦炜.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广东土地科学,2006(5)
1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3.博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4.黄艳平,伍世代.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以福清市为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
(作者单位:王印传,陈影,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3)
(责编:贾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