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就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荣辱观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李洪普(1975-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73-02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风气,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其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忠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道德责任感。然而,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敬业精神缺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未将其作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伟大事业。在此因素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经不住各种利益的诱惑,长期不安心教学工作;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学职责,投入精力少,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整合力不强;有的教师不重视授课艺术,照本宣科,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规范,不认真备课,教学进度无计划。
2.育人意识淡薄。教育的职能一是培养人格,二是开发智力,三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教书只是途径,而育人才是目的。部分高校教师一直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仅仅把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于课堂,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缺乏爱心,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冷漠、歧视。
3.不能很好地做到为人师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为人师表,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仪表不整洁,举止粗俗;有的甚至接受学生的“心意”,考试送感情分;也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任意发牢骚,对教学效果放任漠视。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育人环境,在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4.学术道德缺失。个别教师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有的侵占他人研究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严重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身的知识参与市场竞争,力图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造成部分教师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及道德观念的自我化,致使部分教师把高校作为积蓄高能量、寻找跳槽机遇的避风港,成天热衷于第二职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对本职业务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2.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淡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一些高校的领导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淡化和弱化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师德建设体制不健全,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加之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一般只注重科研、学历等因素,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其导向偏差进一步助长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4.教师职业声望较低。由于我国尚未在整个社会中真正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教师职业声望仍相对较低,因而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追求。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首先,要引导广大教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历史发展和重要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将“八荣八耻”细化于一言一行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师德水平。其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在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中要改变重视学位、学历,轻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倾向;在高校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中要改变重视教学任务数量、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核,轻视师德和学风考核的倾向。同时,要严格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对这些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再次,高校教师要致力于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高校教师处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学问教育学生,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的表率和模范,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行示人。学校可定期举办全校教职工参加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德育论坛”,树立师德方面的楷模,交流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经验,或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和评估体系。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体系,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将师德培养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师资管理工作体系,长远计划,分段安排,抓细做实。二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干部、学生等相关人员中对照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查测评。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将师德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目前师德建设工作所处的弱势地位。
3.建立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道德行为受到公开表彰,在公众中树立榜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舆论起着引导的作用。师德建设应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辅之物质鼓励的方法不断推进。
4.建立“网络德育”阵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要的现代载体和阵地。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互联网开展教育的经验,在高校建立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网站,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公民德育教育、时事与政策、校史校情等栏目。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开展网上宣传、讲座、心理咨询等服务,让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心中扎根[N].中国教育报,2006-03-1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孟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2).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荣辱观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李洪普(1975-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73-02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风气,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其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忠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道德责任感。然而,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敬业精神缺乏。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未将其作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伟大事业。在此因素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经不住各种利益的诱惑,长期不安心教学工作;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学职责,投入精力少,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整合力不强;有的教师不重视授课艺术,照本宣科,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规范,不认真备课,教学进度无计划。
2.育人意识淡薄。教育的职能一是培养人格,二是开发智力,三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教书只是途径,而育人才是目的。部分高校教师一直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仅仅把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于课堂,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缺乏爱心,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冷漠、歧视。
3.不能很好地做到为人师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为人师表,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仪表不整洁,举止粗俗;有的甚至接受学生的“心意”,考试送感情分;也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任意发牢骚,对教学效果放任漠视。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育人环境,在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4.学术道德缺失。个别教师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有的侵占他人研究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严重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身的知识参与市场竞争,力图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造成部分教师理想目标的实际化、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及道德观念的自我化,致使部分教师把高校作为积蓄高能量、寻找跳槽机遇的避风港,成天热衷于第二职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对本职业务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2.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淡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一些高校的领导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淡化和弱化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师德建设体制不健全,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加之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一般只注重科研、学历等因素,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其导向偏差进一步助长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4.教师职业声望较低。由于我国尚未在整个社会中真正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教师职业声望仍相对较低,因而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追求。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首先,要引导广大教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历史发展和重要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将“八荣八耻”细化于一言一行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师德水平。其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纳入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在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中要改变重视学位、学历,轻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倾向;在高校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中要改变重视教学任务数量、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核,轻视师德和学风考核的倾向。同时,要严格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对这些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再次,高校教师要致力于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高校教师处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学问教育学生,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的表率和模范,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行示人。学校可定期举办全校教职工参加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德育论坛”,树立师德方面的楷模,交流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经验,或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和评估体系。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体系,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将师德培养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师资管理工作体系,长远计划,分段安排,抓细做实。二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干部、学生等相关人员中对照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查测评。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将师德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目前师德建设工作所处的弱势地位。
3.建立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道德行为受到公开表彰,在公众中树立榜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舆论起着引导的作用。师德建设应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辅之物质鼓励的方法不断推进。
4.建立“网络德育”阵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要的现代载体和阵地。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互联网开展教育的经验,在高校建立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网站,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公民德育教育、时事与政策、校史校情等栏目。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开展网上宣传、讲座、心理咨询等服务,让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心中扎根[N].中国教育报,2006-03-1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孟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