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开始,全国语文高考卷进行了全面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然而在实践中,学生阅读文本却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针对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方法、核心素养、品、甄、析、体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开始,全国语文高考卷进行了全面改革,重点考查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创新性。
语文高考命题要进行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评价,要全面、综合地考查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阅读材料的选择,已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切实地转变教学观念,研究高考改革对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的具体要求,创设能力型课堂,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在教學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做了如下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思考中寻找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滋养并影响了几乎整个东方世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也是其重要载体。古诗词语言凝练精粹,内容丰富详实,表情达意或含蓄隽永、或慷慨激昂,或深刻透彻,不妨通过破解品读诗词的方法来寻找品读现代文的技巧。
二、实践中细化方法
甄:审查、鉴别。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甄别、提取与表达主旨密切相关的词、句。
析: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及内涵;结合词、句所在的位置及文章的结构,分析关键词、句的内涵及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体会词、句的深刻内涵,体会情感,体会主旨。
教师引领:
案例:品词。品词,是读懂文本的关键。品词时,要提取含义深刻的词、特定意义的词、有指代意义的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具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
【试题回放】(2017年全国卷2散文阅读)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第一步“甄”:在原文中提取与“窗子”相关的语句,在语句中画出关键词。
⑴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品词)
⑵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
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品词)
⑶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品词)
⑷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
是铁纱!(品词)
第二步“析”: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及内涵。
“无形的窗子”的内涵是心灵之窗,是理想;与之相对应的就是
“有形之窗”,是铁纱窗、玻璃窗等,是现实。与主旨相关的词是“隔”,
语境义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是理想与现实的隔膜与距离。
第三步“体”:体会情感、技巧,得出答案。
“窗子”融进了作者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相隔、理想与现实相隔的无奈,从而得出答案。“窗子”的含意: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学生实践:
案例:阅读老舍作品《四世同堂》节选《槐树下的战争》
问题:第⑤段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地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他出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地往家中走,为的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学生填写表格:
面对新高考改革,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加大实践力度、转变教学行为是教师学科素养提高的必然途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甄凤英. 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考试周刊, 2016(99):22-22.
刘晓红. 论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s2).
关键词:阅读方法、核心素养、品、甄、析、体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开始,全国语文高考卷进行了全面改革,重点考查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创新性。
语文高考命题要进行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评价,要全面、综合地考查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阅读材料的选择,已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切实地转变教学观念,研究高考改革对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的具体要求,创设能力型课堂,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在教學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做了如下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思考中寻找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滋养并影响了几乎整个东方世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也是其重要载体。古诗词语言凝练精粹,内容丰富详实,表情达意或含蓄隽永、或慷慨激昂,或深刻透彻,不妨通过破解品读诗词的方法来寻找品读现代文的技巧。
二、实践中细化方法
甄:审查、鉴别。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甄别、提取与表达主旨密切相关的词、句。
析: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及内涵;结合词、句所在的位置及文章的结构,分析关键词、句的内涵及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体会词、句的深刻内涵,体会情感,体会主旨。
教师引领:
案例:品词。品词,是读懂文本的关键。品词时,要提取含义深刻的词、特定意义的词、有指代意义的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具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
【试题回放】(2017年全国卷2散文阅读)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第一步“甄”:在原文中提取与“窗子”相关的语句,在语句中画出关键词。
⑴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品词)
⑵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
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品词)
⑶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品词)
⑷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
是铁纱!(品词)
第二步“析”: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及内涵。
“无形的窗子”的内涵是心灵之窗,是理想;与之相对应的就是
“有形之窗”,是铁纱窗、玻璃窗等,是现实。与主旨相关的词是“隔”,
语境义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是理想与现实的隔膜与距离。
第三步“体”:体会情感、技巧,得出答案。
“窗子”融进了作者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相隔、理想与现实相隔的无奈,从而得出答案。“窗子”的含意: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学生实践:
案例:阅读老舍作品《四世同堂》节选《槐树下的战争》
问题:第⑤段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地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他出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地往家中走,为的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学生填写表格:
面对新高考改革,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加大实践力度、转变教学行为是教师学科素养提高的必然途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甄凤英. 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考试周刊, 2016(99):22-22.
刘晓红. 论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