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课堂学习 主人
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 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课堂学习 主人
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 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