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慧的孩子
晓莉还没有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却总是喜欢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聚精会神地翻动手中的图书。起初,妈妈觉得这孩子大概只是在看看图画而已,因为自己可从没有给她讲过书中的故事。但慢慢的,她发现孩子真的是在阅读!带着几分惊讶和得意,妈妈又找出几本他们确定孩子从没有见过的书籍来测试,结果发现晓莉真的能够顺利阅读这些图书。
同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晓莉的妈妈和爸爸讨论半天,开始确定他们的孩子真的与众不同了。而晓莉的神童称号也在邻居中间开始流传。事实上,晓莉的父母并没有在阅读方面对晓莉进行任何特别的训练,“我们两个人的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特意为她做些什么特别的阅读训练。”
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孩子会像晓莉那样,早早的就表现出在某方面的天分。通常,父母们会非常乐于见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稍稍”领先于其他孩子,而大多数父母也会愿意为此付出出努力,比如购买大量玩具、音像制品、早期读物。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阅读、学习说话、学习游泳、学习分辨颜色等等,不一而足。而当看到别人家孩子在某方面很有特长的时候,父母们常常会考虑是否应该督促自己的孩子“奋起直追”。但是,我们果真应该这样做吗?
我们的疑惑
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领域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东西,是否越早提供,就一定越好?
比如儿童画片,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认识各种简单家具、小动物、各种颜色。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简单的小“玩具”能明显地加快孩子对身边物体的认知程度。也正因如此,目前这类寓教于乐的玩具发展迅猛,从传统画板到C口、录像不一而足。
在北美,儿童启蒙教育录像带的出品公司,比如像“Brainy Baby”、“Baby Einstein”,从1995年推出该类产品到现在,已经累计售出了超过百万张拷贝。市场对此类产品的热烈反响刺激了出品公司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这类产品被统一冠以“幼儿启蒙专家”,厂商甚至建议父母从孩子3个月大就开始使用。从厂商主页上公布的影像资料来看,那些试验组的小宝宝可以根据展示的身体各部位名称(文字)准确地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应部分,从学术角度上讲,这说明这些孩子已经确立了具体(物体)与抽象(文字)的对应关系,也可以说小宝宝已经开始“阅读”了。
即便有些家长会怀疑那些只是宣传,但他们还是会担忧: “要是不买这些东西的话,我的孩子会不会被其他孩子落下?”
我们知道,一部分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育,比如阅读,或者说话,要明显快过同龄人;同样,也总是有另一部分幼儿在这些方面明显发育得较慢。此外,在同一个幼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育速度也不尽相同。就比如前文所提的晓莉,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阅读书籍,然而却一直在为书写而烦恼;海海两岁时就能说话,不过直到她五岁时,大家也无法看出这一“天赋”给她带来何种明确的优势。
专家的观点
专家们指出:儿童阅读能力的确与早期智商相关,然而天才的定义却与之相去甚远。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和阅读能力培养专家Jackso发现:拥有早期阅读能力的儿童虽然平均智商高达130,显著高于正常儿童,但其中50%的高智商孩子并没有被发现在某方面拥有“天才”特质。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她的小组还无法确定到底是因为早早培养阅读能力,孩子变得聪明,还是孩子因为聪明而很早具备阅读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究,如今专家们认为:那些具备早期阅读能力的孩子通常更善于建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完整的语言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背景知识以及处理相关复杂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项,它决定了对复杂句式的表述和理解能力,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项能力通常发育得都比较晚。所以,那些早期不太擅长语言的孩子,当他们具备了全部三项能力之后,就会非常快速地迎头追上。
有些理论认为早期阅读有助于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几率。而另外一些学者,比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harles Nelson则质疑说:费力地推动孩子早早阅读所带来的危宮要高于它的好处。“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感到取悦成人比自己本身更重要。”
1999年,美国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经过对大量娱乐类幼儿园和学习类幼儿园(拥有更多学术类指导老师)儿童的对比,综合考虑到学习能力、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两类风格迥异的幼儿园培养出的学生并无多大差别。
心理学家还提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论断:“如果在父母的努力推动下,孩子在某方面或许能够表现突出,但这却无法保证孩子在所有方面综合考量之后仍然能达到父母期望的程度。”专家举了一个自然界的例子:如果人为地把一个快要孵化的鸟蛋从顶部开个小口,那么雏鸟孵化出来之后,它的视觉会比正常破壳而出的小鸟明显占优;然而在听觉上,尤其是分辨父母的声音方面却多有不如,而这对手幼鸟来说是致命的。
当然,以上的例子没有一项能够明确说明过早地让孩子认字会很“危险”。但它们的确说明人为地加速孩子的发育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会存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知道这是否足以打消一些父母在看到别人有孩子优点时的那种“冲动”呢?
美国著名的儿童问题专栏作家Teresa Pitman在家里观察了自己三个孩子生长发育的不同经历,非常有趣。家中的老三Danny从4岁起开始阅读,而他的姐姐Lisa却直到8岁时才开始阅读,而最小的孩子Jueremy则非常憎恨阅读,他甚至不愿让父母为他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时,他才最终拿起了书本。刨除早期的一些困扰,不愿读书的这两个孩子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Jueremy是一家高级阅读俱乐部负责人,而Lisa最近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他们的经历直接反驳了“越早越好”的论调,不是吗?
编辑:小 篆
晓莉还没有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却总是喜欢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聚精会神地翻动手中的图书。起初,妈妈觉得这孩子大概只是在看看图画而已,因为自己可从没有给她讲过书中的故事。但慢慢的,她发现孩子真的是在阅读!带着几分惊讶和得意,妈妈又找出几本他们确定孩子从没有见过的书籍来测试,结果发现晓莉真的能够顺利阅读这些图书。
同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晓莉的妈妈和爸爸讨论半天,开始确定他们的孩子真的与众不同了。而晓莉的神童称号也在邻居中间开始流传。事实上,晓莉的父母并没有在阅读方面对晓莉进行任何特别的训练,“我们两个人的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特意为她做些什么特别的阅读训练。”
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孩子会像晓莉那样,早早的就表现出在某方面的天分。通常,父母们会非常乐于见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稍稍”领先于其他孩子,而大多数父母也会愿意为此付出出努力,比如购买大量玩具、音像制品、早期读物。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阅读、学习说话、学习游泳、学习分辨颜色等等,不一而足。而当看到别人家孩子在某方面很有特长的时候,父母们常常会考虑是否应该督促自己的孩子“奋起直追”。但是,我们果真应该这样做吗?
我们的疑惑
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领域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东西,是否越早提供,就一定越好?
比如儿童画片,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认识各种简单家具、小动物、各种颜色。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简单的小“玩具”能明显地加快孩子对身边物体的认知程度。也正因如此,目前这类寓教于乐的玩具发展迅猛,从传统画板到C口、录像不一而足。
在北美,儿童启蒙教育录像带的出品公司,比如像“Brainy Baby”、“Baby Einstein”,从1995年推出该类产品到现在,已经累计售出了超过百万张拷贝。市场对此类产品的热烈反响刺激了出品公司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这类产品被统一冠以“幼儿启蒙专家”,厂商甚至建议父母从孩子3个月大就开始使用。从厂商主页上公布的影像资料来看,那些试验组的小宝宝可以根据展示的身体各部位名称(文字)准确地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应部分,从学术角度上讲,这说明这些孩子已经确立了具体(物体)与抽象(文字)的对应关系,也可以说小宝宝已经开始“阅读”了。
即便有些家长会怀疑那些只是宣传,但他们还是会担忧: “要是不买这些东西的话,我的孩子会不会被其他孩子落下?”
我们知道,一部分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育,比如阅读,或者说话,要明显快过同龄人;同样,也总是有另一部分幼儿在这些方面明显发育得较慢。此外,在同一个幼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育速度也不尽相同。就比如前文所提的晓莉,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阅读书籍,然而却一直在为书写而烦恼;海海两岁时就能说话,不过直到她五岁时,大家也无法看出这一“天赋”给她带来何种明确的优势。
专家的观点
专家们指出:儿童阅读能力的确与早期智商相关,然而天才的定义却与之相去甚远。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和阅读能力培养专家Jackso发现:拥有早期阅读能力的儿童虽然平均智商高达130,显著高于正常儿童,但其中50%的高智商孩子并没有被发现在某方面拥有“天才”特质。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她的小组还无法确定到底是因为早早培养阅读能力,孩子变得聪明,还是孩子因为聪明而很早具备阅读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究,如今专家们认为:那些具备早期阅读能力的孩子通常更善于建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完整的语言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背景知识以及处理相关复杂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项,它决定了对复杂句式的表述和理解能力,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项能力通常发育得都比较晚。所以,那些早期不太擅长语言的孩子,当他们具备了全部三项能力之后,就会非常快速地迎头追上。
有些理论认为早期阅读有助于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几率。而另外一些学者,比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harles Nelson则质疑说:费力地推动孩子早早阅读所带来的危宮要高于它的好处。“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感到取悦成人比自己本身更重要。”
1999年,美国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经过对大量娱乐类幼儿园和学习类幼儿园(拥有更多学术类指导老师)儿童的对比,综合考虑到学习能力、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两类风格迥异的幼儿园培养出的学生并无多大差别。
心理学家还提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论断:“如果在父母的努力推动下,孩子在某方面或许能够表现突出,但这却无法保证孩子在所有方面综合考量之后仍然能达到父母期望的程度。”专家举了一个自然界的例子:如果人为地把一个快要孵化的鸟蛋从顶部开个小口,那么雏鸟孵化出来之后,它的视觉会比正常破壳而出的小鸟明显占优;然而在听觉上,尤其是分辨父母的声音方面却多有不如,而这对手幼鸟来说是致命的。
当然,以上的例子没有一项能够明确说明过早地让孩子认字会很“危险”。但它们的确说明人为地加速孩子的发育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会存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知道这是否足以打消一些父母在看到别人有孩子优点时的那种“冲动”呢?
美国著名的儿童问题专栏作家Teresa Pitman在家里观察了自己三个孩子生长发育的不同经历,非常有趣。家中的老三Danny从4岁起开始阅读,而他的姐姐Lisa却直到8岁时才开始阅读,而最小的孩子Jueremy则非常憎恨阅读,他甚至不愿让父母为他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时,他才最终拿起了书本。刨除早期的一些困扰,不愿读书的这两个孩子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Jueremy是一家高级阅读俱乐部负责人,而Lisa最近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他们的经历直接反驳了“越早越好”的论调,不是吗?
编辑:小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