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他还活着,今年已是整整100岁的期颐老人。
63年前,他作为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率领138名战士从新疆向西藏阿里进军,将鲜血和生命抛洒在实现西藏和平解放的万里雪原上。
毛泽东称他“盖世英雄”,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有一个乡名叫先遣乡。这个名字与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密切关联,也与一名军人的命运密切关联。
这段历史就是先遣连进藏,这名军人就是李狄三。
我们第六批援藏干部到阿里不久,就去狮泉河北面山坡上的烈士陵园祭奠。李狄三烈士墓位于孔繁森烈士墓后边稍高处,墓碑上“先遣功臣”四个大字非常醒目。墓碑后面一个红柳环绕的高台上,也矗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刻有“英雄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背面用藏汉两种文字记载着李狄三带领先遣连进军阿里的英雄事迹。
劳动模范当上总指挥
1950年,根据中央“自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向心进军”的建议,新疆军区成立独立骑兵师,准备从阿里进藏。因为对阿里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还要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军区决定委派第一团第一连为“进藏先遣连”,先行进入阿里投石问路,负责侦察、设点等任务,以便后续部队进藏。
1950年8月1日,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作为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率领先遣部队从新疆于阗县普鲁山村一块麦场上宣誓出征,向着莽莽昆仑山进军。
李狄三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38年秋,贺龙领导的抗日部队与日寇在无极作战时,李狄三进入贺龙的120师17团。17团整编后,李狄三随部队在太行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底,党组织派遣李狄三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南泥湾三五九旅,先后任排长、指导员。1942年,国民党对延安实行大封锁,李狄三在王震带领下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被选为劳动模范。在随后的延安保卫战中,先后担任团民运股长和联络股长。
1946年后,李狄三随大军西进,渡过黄河,翻越祁连山,进抵新疆于阗。1950年,李狄三在新疆军区组建的独立骑兵师担任一团保卫股长。
先遣连出发时,并没有路线图,部队只能沿着野羊踩出的稀稀落落的小道缓慢前进。到达赛虎拉姆大石峡时,行进变得艰难起来。峡壁陡峭连天,谷底水流湍急,道路狭窄,人需攀崖而过。时至夏季,积雪融化,山顶时有顽石滚落,人马防不胜防。最糟糕的是,人马走到峡谷中段时,突然山洪暴发,大家只好爬上高处躲避,部队也被分割成几个部分。一名战士护马被洪水卷走,大家只好攀着岩石过夜。天亮时分,洪水小了,李狄三命令过河。连长曹海林骑马跨入刺骨的冰水中,水太深,马又被流石击中,过不去,就让副连长彭清云攀到峭壁顶上,把绳子拴在一棵大树上,战士们一个个攀着绳子,登上河对岸。短短的石峡,用了3天才跨过去。
接着,进入千里冰峰的昆仑山脉。到达昆仑山的第一道关隘克里雅山口时,放眼望去,雪山连绵,冰峰林立,没有尽头,没有方向。海拔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云开雾散,大家只好穿上厚厚的冬装赶路。翻越库克阿大坂时,许多战士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李狄三边走边吐,被两名战士搀扶着走。
千里雪原响起悦耳的笛声
翻过库克阿大坂,来到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大家都欢呼起来了。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有花有草,是雪山深处的绿洲,让人赏心悦目。李狄三就让战士们停下来休息一天。大家烧牛粪、融雪水、吃生饭,看着周围晶莹剔透的雪山,精神振奋,士气高扬。
可是,经过晚上一场暴雪,情况开始改变了。第二天,高原阳光照在雪地上,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在雪地连续行进两天后,有人眼睛红肿,接着有人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人眼睛疼痛难忍,泪流不止。
士兵得了雪盲症,没有墨镜怎么办?两个蒙古族战士提出好办法:用雪球擦眼,用马尾毛编眼罩。大家如法炮制,果然有效。戴上了“眼镜”的战士们看着路边野驴的堆堆白骨,听着天上秃鹫的凄惨叫声,继续前进。
有一天黄昏,队伍被前面一座绵延千里的巍峨雪峰挡住去路。副连长彭清云介绍,这是昆仑山脉主脊,是一路上最高的山,翻过去就到阿里地界了。
山脉主脊海拔达6700多米,战士们反应更严重了,一个个脸上掉皮,口鼻充血,看着高山发愁。这时他们突然听到清脆的笛声传来,原来是李狄三在吹《兄妹开荒》。大家围了上来,仿佛在笛声中找到了攀登的力量和勇气。到达大坂时,战士们都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卫生员徐金全不顾高原反应,说起了快板,鼓舞士气:“昆仑山,冰大坂,革命战士不怕难。迈开大步向上攀,界山踩在脚下边。想想一十五年前,红军怎闯岷山关。昆仑再高也敢攀,挺进藏北红旗展。”后来,这位战士多次吐血,失去知觉,被骆驼驮下山。李狄三也一度休克,被两位战士背下山。
几天后,先遣连终于走出茫茫昆仑山,进入阿里高原。他们来到一个叫做“两水泉”的峡谷盆地,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四周有湖泊。李狄三看到这个地方有水有草,是放牧的好地方,决定部队暂停休整,同时展开侦察,寻找牧民,了解情况。
先遣连组织5个侦察组,分头出发,四处寻找,可连续15天也没有发现一个人影。副连长彭清云带领的侦察小组,翻雪山、越大坂、涉冰河,走得断了干粮,马蹄流血,终于在一片草滩上发现了牧民。谁知道,那家男主人一见到他们,當即丢下羊群带着女人和孩子向山上跑,并架起了叉子枪。这时,李狄三赶到,他放下武器,带上翻译,手持哈达,赶着羊群向牧民走去。翻译喊话之后,牧民感到这些头戴红星帽的军人并无恶意,便收起了枪。牧民告诉李狄三,再向南走不远,就到噶本政府管辖的改则了。
草原上的大生产运动
10月初,先遣连来到西藏改则一个叫扎麻芒保的地方。这是一片辽阔的草滩,有牧民活动。李狄三命令战士停止前进,转入休整,展开侦察。 有一天,李狄三带人到达一座寺庙附近,准备与当地僧人接触一下。这时,寒风吹来,经幡作响,乌云翻滚,要下大雪了。天色已晚,有人提出到寺庙借宿。李狄三说不能侵扰寺庙,带人在寺庙不远的山岩下露宿。第二天早上,寺庙活佛看到岩石下,一个个战士躺在雪窝里,身上覆盖着积雪,又吃惊又感动,上前与李狄三行碰头礼。从此,活佛成了先遣连的好朋友,来往扎麻芒保的牧民也多起来了,“金珠玛米来到藏北”的消息,在广袤的阿里高原渐渐传开。
可是,当一个喇嘛在扎麻芒保讲经后,驻地附近的牧民却突然间把帐篷全撤走了。原来,那个喇嘛是头人假扮的,来向牧民传达噶本政府的禁令:任何属民不准与解放军接触,不准给解放军卖东西,不准为解放军带路,违者一律严惩。
10月,从金沙江进藏的西南解放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西藏地方政府重启和谈之门。阿里噶本政府迫于压力,主动提出与先遣连和谈。草签协议后,噶本政府虽然表面上承认“和平协议”,实际上继续执行三条禁令。他们扬言,不出三个月困死解放军。
进入11月的阿里高原已入冬一个月,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先遣连的行军帐篷已经破烂,无法遮挡风雪。大雪封山,后方补给无法送上来,先遣连带的粮食最多只能坚持两个月,而且大部分存放在两水泉。噶本政府虎视眈眈,老百姓不敢靠近,先遣连开始陷入困境,李狄三一时犯难。忽然,他想起了当年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决定自力更生,用双手自救。
为了应付意外情况,做好战斗准备,他们决定首先修筑工事。官兵们克服高山反应,历时一个月,构筑49个掩体,挖通249米长的蛇形交通壕,并在驻地东面和东南角砌垒2.5米高的碉堡两座。修完工事,开始挖地窩子做营房。当时温度已经降到零下30多度,地表冻结一米多,挖不下去,官兵们就用火烤地,边烤边挖,终于把先遣连的首个军营修建完工。整个军营由16间地窝子、6座马棚和相互连通的工事组成。
接着,官兵们又赶紧打柴打猎,以解决取暖和吃饭问题。牧民取暖做饭靠牛粪,士兵们也学着捡牛粪,但牧民撤走了,牛粪也捡不到了。于是,他们又挖醉马草的草根;草根挖完了,就折毛刺。
柴火问题解决了,但打猎的难度越来越大。连队早已断粮,每天靠吃猎物充饥,附近的猎物越来越少。打猎小组越走越远,时间越来越长,运输猎物也越来越困难。打猎小组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身体强壮,是打猎好手,但因为长期在野外翻山越岭,吃不好睡不好,虎背熊腰的身子骨一天天消瘦下去。后来又开始吐血,但他瞒着李狄三依然坚持。1951年1月初,他和战士鄂鲁新在革吉境内打了几头野牦牛,鄂鲁新回营地牵骆驼,巴利祥把牛皮剥下,把肉分成块,准备运到山坡下。可是,当鄂鲁新返回时,发现巴利祥裹着牛皮倒在山坡上,牛皮冻在身上扒也扒不下来。
巴利祥牺牲了,李狄三跪着致悼词,全连官兵含泪跪祭这位为大家储备万斤野牛肉的英雄,他是为了战友们生存而牺牲的先遣连第一位战士。
死亡阴影中的春节晚会
1951年1月,扎麻芒保的温度已降到零下40度。在高海拔地区,越冷越缺氧,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30%左右。在寒冷缺氧的严酷环境中,战士们的免疫力不断下降,许多人都得了肺炎、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病”。维吾尔族战士穆沙刚得病的时候,一连三天,每顿饭都能吃掉一条野羊腿。随后,连续几天不吃不喝,身体开始发肿,从脚腿开始一直肿到头上,肿得发亮,一按就是一个坑;接着全身肿胀得裂出一道道口子,不停地流黄水;最后,眼睛发红,什么也看不见,人奄奄一息,动不了了。卫生员徐金全误认为是传染病,李狄三让大家隔离,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
2月初,先遣连的食物仅存600多公斤兽肉,食盐完全没有了。大部分战士开始咳嗽、吐血、浮肿,扎麻芒保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春节即将到来时,战士曾自修牺牲了。大年三十晚上,战士们又为战友刘守时送葬。
李狄三其实已经患病一个月了,但他一直瞒着大家。作为先遣连的主心骨,他要为大家鼓劲加油。他强忍悲痛和疼痛,组织大家过春节。
战士们在雪地上燃起一堆篝火,李狄三宣布春节晚会开始。他先给大家唱起河北民歌《回娘家》。随后,大家在哭声中唱起了《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南泥湾》等革命歌曲。接着,李狄三又指挥大家唱他自己创作的《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唱完,李狄三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现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坐以待毙,等待死亡;二是团结一心,奋起抗争,绝境求生。我们不能被悲伤打垮。让我们面朝东方,给祖国拜年。
曹海林集合队伍,把站不起来的战士抬在担架上。在陈信之的领颂下大家齐声祝愿:“祖国新年好!”“毛主席、朱总司令新年好!”
春节过后,病魔和死神越来越疯狂。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兵张长富牺牲了,整天忙着救治战友的徐金全牺牲了,第一野战军战斗英雄于洪在交完4个银元的党费后也牺牲了。
死亡的战友越来越多,战士彭清云用刺刀在马鞭上刻刀痕,记录牺牲人数。有一天,他在马鞭上刻下17道刀痕后昏了过去。
李狄三抚摸着刀痕,心如刀割,他声音沙哑地说:“这些同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可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却未能战胜饥饿寒冷中的高原疾病。”
毛泽东称他“盖世英雄”
李狄三患病比较早,腿部早就开始浮肿。为了不让大家看见,他用绑腿把腿扎着,绑腿带都勒进肉里了。病情被发现后,先遣连党支部决定限制其行动,让他休息治疗。
几天后,李狄三病情加重,独立行走困难。为了服从支部决定,又不影响工作,他让通讯员抱来一堆羊毛,捻成一根又粗又长的毛绳,与各班的地窝子相连,他就扶着这根绳子去看望战士们。
3月份,李狄三病情开始恶化,浮肿已经到了腰部,卧床不起。无法下地走动,他就在床上整理进藏之后的日记和笔记,为后续部队收集进藏生活和战斗资料。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几首歌曲,鼓励士气。他写了《迎接大军进藏》歌曲后,靠在床上用笛子伴奏,教大家唱歌。 1951年5月6日,由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的后续部队沿着先遣连的足迹向藏北挺进。这时候,李狄三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连续几天粒米未进,滴水未沾。虽然如此,每次党支部会议依然在他的床前举行。每天早晨,他都睁大眼睛,听译电员汇报后续部队行进的消息。
5月21日,到达两水泉的安志明得知李狄三病重,立即带医生和电台先行赶往扎麻芒保,力求早日救治李狄三。可是路遇暴雪,直到28日中午才到达扎麻芒保。
安志明直奔李狄三床头。彭清云伏在李狄三耳边说:“股长,大部队到了,安志明团长看你来了。”安志明激动地伏在李狄三耳边说:“老李,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23日在北京签订了!首长把最好的医生派来了,你不能走啊。”李狄三欣慰地点了点头,把目光落在彭清云的脸上。彭清云急忙把耳朵贴在李狄三的嘴上,听清“日记”两个字。彭清云从李狄三床头取出两本日记交给安志明。李狄三嘴唇微微动了动,似乎想说话,却没说出来,留下一抹微笑,就闭上了眼睛。
安志明在为李狄三守灵时,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遗嘱,遗嘱写于1951年5月7日。“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同志帮助处理。1、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3、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4、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年仅37岁的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们。6月1日,遵照王震的指示,先遣连与后续部队为李狄三举行了追悼会。
8月3日,彭清云带领先遣连45名英雄組成先遣队与安志明带领的后续部队向噶本首府噶大克挺进。经过圣湖玛旁雍错,神山冈仁波齐出现在眼前。冰雪覆盖的峰顶,屹立于群山之上,显得威武庄严;在蓝天的映衬和朝阳的照射下,又显得那么灿烂祥和。先遣连的战士们想起了李狄三,彭清云站在山坡上对着神山呼唤:“李狄三,李狄三!”先遣连的战士跟着含泪呼唤:“李狄三,李狄三……”
当天下午,部队进驻噶大克。至此,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等7个民族138人组成的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宣誓出征一年后,历尽千辛万苦,以牺牲63人的巨大代价,与后续部队一起征战,换来了阿里全境的解放。
先遣连进藏,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后,扎麻芒保一带改名为“先遣乡”。先遣乡的“先遣连遗址”,也成为红色旅游圣地。
在阿里,在西藏,人们也一直传诵着李狄三的事迹。毛泽东则将李狄三称为“盖世英雄”、“人民功臣”。60多年过去了,李狄三跨越昆仑的勇气、坚守阵地的雄气、先人后己的浩气,依然在万年雪峰上飘荡,在千里戈壁上奔突……
63年前,他作为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率领138名战士从新疆向西藏阿里进军,将鲜血和生命抛洒在实现西藏和平解放的万里雪原上。
毛泽东称他“盖世英雄”,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有一个乡名叫先遣乡。这个名字与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密切关联,也与一名军人的命运密切关联。
这段历史就是先遣连进藏,这名军人就是李狄三。
我们第六批援藏干部到阿里不久,就去狮泉河北面山坡上的烈士陵园祭奠。李狄三烈士墓位于孔繁森烈士墓后边稍高处,墓碑上“先遣功臣”四个大字非常醒目。墓碑后面一个红柳环绕的高台上,也矗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刻有“英雄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背面用藏汉两种文字记载着李狄三带领先遣连进军阿里的英雄事迹。
劳动模范当上总指挥
1950年,根据中央“自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向心进军”的建议,新疆军区成立独立骑兵师,准备从阿里进藏。因为对阿里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还要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军区决定委派第一团第一连为“进藏先遣连”,先行进入阿里投石问路,负责侦察、设点等任务,以便后续部队进藏。
1950年8月1日,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作为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率领先遣部队从新疆于阗县普鲁山村一块麦场上宣誓出征,向着莽莽昆仑山进军。
李狄三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38年秋,贺龙领导的抗日部队与日寇在无极作战时,李狄三进入贺龙的120师17团。17团整编后,李狄三随部队在太行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底,党组织派遣李狄三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南泥湾三五九旅,先后任排长、指导员。1942年,国民党对延安实行大封锁,李狄三在王震带领下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被选为劳动模范。在随后的延安保卫战中,先后担任团民运股长和联络股长。
1946年后,李狄三随大军西进,渡过黄河,翻越祁连山,进抵新疆于阗。1950年,李狄三在新疆军区组建的独立骑兵师担任一团保卫股长。
先遣连出发时,并没有路线图,部队只能沿着野羊踩出的稀稀落落的小道缓慢前进。到达赛虎拉姆大石峡时,行进变得艰难起来。峡壁陡峭连天,谷底水流湍急,道路狭窄,人需攀崖而过。时至夏季,积雪融化,山顶时有顽石滚落,人马防不胜防。最糟糕的是,人马走到峡谷中段时,突然山洪暴发,大家只好爬上高处躲避,部队也被分割成几个部分。一名战士护马被洪水卷走,大家只好攀着岩石过夜。天亮时分,洪水小了,李狄三命令过河。连长曹海林骑马跨入刺骨的冰水中,水太深,马又被流石击中,过不去,就让副连长彭清云攀到峭壁顶上,把绳子拴在一棵大树上,战士们一个个攀着绳子,登上河对岸。短短的石峡,用了3天才跨过去。
接着,进入千里冰峰的昆仑山脉。到达昆仑山的第一道关隘克里雅山口时,放眼望去,雪山连绵,冰峰林立,没有尽头,没有方向。海拔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云开雾散,大家只好穿上厚厚的冬装赶路。翻越库克阿大坂时,许多战士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李狄三边走边吐,被两名战士搀扶着走。
千里雪原响起悦耳的笛声
翻过库克阿大坂,来到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大家都欢呼起来了。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有花有草,是雪山深处的绿洲,让人赏心悦目。李狄三就让战士们停下来休息一天。大家烧牛粪、融雪水、吃生饭,看着周围晶莹剔透的雪山,精神振奋,士气高扬。
可是,经过晚上一场暴雪,情况开始改变了。第二天,高原阳光照在雪地上,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在雪地连续行进两天后,有人眼睛红肿,接着有人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人眼睛疼痛难忍,泪流不止。
士兵得了雪盲症,没有墨镜怎么办?两个蒙古族战士提出好办法:用雪球擦眼,用马尾毛编眼罩。大家如法炮制,果然有效。戴上了“眼镜”的战士们看着路边野驴的堆堆白骨,听着天上秃鹫的凄惨叫声,继续前进。
有一天黄昏,队伍被前面一座绵延千里的巍峨雪峰挡住去路。副连长彭清云介绍,这是昆仑山脉主脊,是一路上最高的山,翻过去就到阿里地界了。
山脉主脊海拔达6700多米,战士们反应更严重了,一个个脸上掉皮,口鼻充血,看着高山发愁。这时他们突然听到清脆的笛声传来,原来是李狄三在吹《兄妹开荒》。大家围了上来,仿佛在笛声中找到了攀登的力量和勇气。到达大坂时,战士们都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卫生员徐金全不顾高原反应,说起了快板,鼓舞士气:“昆仑山,冰大坂,革命战士不怕难。迈开大步向上攀,界山踩在脚下边。想想一十五年前,红军怎闯岷山关。昆仑再高也敢攀,挺进藏北红旗展。”后来,这位战士多次吐血,失去知觉,被骆驼驮下山。李狄三也一度休克,被两位战士背下山。
几天后,先遣连终于走出茫茫昆仑山,进入阿里高原。他们来到一个叫做“两水泉”的峡谷盆地,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四周有湖泊。李狄三看到这个地方有水有草,是放牧的好地方,决定部队暂停休整,同时展开侦察,寻找牧民,了解情况。
先遣连组织5个侦察组,分头出发,四处寻找,可连续15天也没有发现一个人影。副连长彭清云带领的侦察小组,翻雪山、越大坂、涉冰河,走得断了干粮,马蹄流血,终于在一片草滩上发现了牧民。谁知道,那家男主人一见到他们,當即丢下羊群带着女人和孩子向山上跑,并架起了叉子枪。这时,李狄三赶到,他放下武器,带上翻译,手持哈达,赶着羊群向牧民走去。翻译喊话之后,牧民感到这些头戴红星帽的军人并无恶意,便收起了枪。牧民告诉李狄三,再向南走不远,就到噶本政府管辖的改则了。
草原上的大生产运动
10月初,先遣连来到西藏改则一个叫扎麻芒保的地方。这是一片辽阔的草滩,有牧民活动。李狄三命令战士停止前进,转入休整,展开侦察。 有一天,李狄三带人到达一座寺庙附近,准备与当地僧人接触一下。这时,寒风吹来,经幡作响,乌云翻滚,要下大雪了。天色已晚,有人提出到寺庙借宿。李狄三说不能侵扰寺庙,带人在寺庙不远的山岩下露宿。第二天早上,寺庙活佛看到岩石下,一个个战士躺在雪窝里,身上覆盖着积雪,又吃惊又感动,上前与李狄三行碰头礼。从此,活佛成了先遣连的好朋友,来往扎麻芒保的牧民也多起来了,“金珠玛米来到藏北”的消息,在广袤的阿里高原渐渐传开。
可是,当一个喇嘛在扎麻芒保讲经后,驻地附近的牧民却突然间把帐篷全撤走了。原来,那个喇嘛是头人假扮的,来向牧民传达噶本政府的禁令:任何属民不准与解放军接触,不准给解放军卖东西,不准为解放军带路,违者一律严惩。
10月,从金沙江进藏的西南解放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西藏地方政府重启和谈之门。阿里噶本政府迫于压力,主动提出与先遣连和谈。草签协议后,噶本政府虽然表面上承认“和平协议”,实际上继续执行三条禁令。他们扬言,不出三个月困死解放军。
进入11月的阿里高原已入冬一个月,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先遣连的行军帐篷已经破烂,无法遮挡风雪。大雪封山,后方补给无法送上来,先遣连带的粮食最多只能坚持两个月,而且大部分存放在两水泉。噶本政府虎视眈眈,老百姓不敢靠近,先遣连开始陷入困境,李狄三一时犯难。忽然,他想起了当年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决定自力更生,用双手自救。
为了应付意外情况,做好战斗准备,他们决定首先修筑工事。官兵们克服高山反应,历时一个月,构筑49个掩体,挖通249米长的蛇形交通壕,并在驻地东面和东南角砌垒2.5米高的碉堡两座。修完工事,开始挖地窩子做营房。当时温度已经降到零下30多度,地表冻结一米多,挖不下去,官兵们就用火烤地,边烤边挖,终于把先遣连的首个军营修建完工。整个军营由16间地窝子、6座马棚和相互连通的工事组成。
接着,官兵们又赶紧打柴打猎,以解决取暖和吃饭问题。牧民取暖做饭靠牛粪,士兵们也学着捡牛粪,但牧民撤走了,牛粪也捡不到了。于是,他们又挖醉马草的草根;草根挖完了,就折毛刺。
柴火问题解决了,但打猎的难度越来越大。连队早已断粮,每天靠吃猎物充饥,附近的猎物越来越少。打猎小组越走越远,时间越来越长,运输猎物也越来越困难。打猎小组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身体强壮,是打猎好手,但因为长期在野外翻山越岭,吃不好睡不好,虎背熊腰的身子骨一天天消瘦下去。后来又开始吐血,但他瞒着李狄三依然坚持。1951年1月初,他和战士鄂鲁新在革吉境内打了几头野牦牛,鄂鲁新回营地牵骆驼,巴利祥把牛皮剥下,把肉分成块,准备运到山坡下。可是,当鄂鲁新返回时,发现巴利祥裹着牛皮倒在山坡上,牛皮冻在身上扒也扒不下来。
巴利祥牺牲了,李狄三跪着致悼词,全连官兵含泪跪祭这位为大家储备万斤野牛肉的英雄,他是为了战友们生存而牺牲的先遣连第一位战士。
死亡阴影中的春节晚会
1951年1月,扎麻芒保的温度已降到零下40度。在高海拔地区,越冷越缺氧,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30%左右。在寒冷缺氧的严酷环境中,战士们的免疫力不断下降,许多人都得了肺炎、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病”。维吾尔族战士穆沙刚得病的时候,一连三天,每顿饭都能吃掉一条野羊腿。随后,连续几天不吃不喝,身体开始发肿,从脚腿开始一直肿到头上,肿得发亮,一按就是一个坑;接着全身肿胀得裂出一道道口子,不停地流黄水;最后,眼睛发红,什么也看不见,人奄奄一息,动不了了。卫生员徐金全误认为是传染病,李狄三让大家隔离,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
2月初,先遣连的食物仅存600多公斤兽肉,食盐完全没有了。大部分战士开始咳嗽、吐血、浮肿,扎麻芒保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春节即将到来时,战士曾自修牺牲了。大年三十晚上,战士们又为战友刘守时送葬。
李狄三其实已经患病一个月了,但他一直瞒着大家。作为先遣连的主心骨,他要为大家鼓劲加油。他强忍悲痛和疼痛,组织大家过春节。
战士们在雪地上燃起一堆篝火,李狄三宣布春节晚会开始。他先给大家唱起河北民歌《回娘家》。随后,大家在哭声中唱起了《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南泥湾》等革命歌曲。接着,李狄三又指挥大家唱他自己创作的《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唱完,李狄三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现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坐以待毙,等待死亡;二是团结一心,奋起抗争,绝境求生。我们不能被悲伤打垮。让我们面朝东方,给祖国拜年。
曹海林集合队伍,把站不起来的战士抬在担架上。在陈信之的领颂下大家齐声祝愿:“祖国新年好!”“毛主席、朱总司令新年好!”
春节过后,病魔和死神越来越疯狂。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兵张长富牺牲了,整天忙着救治战友的徐金全牺牲了,第一野战军战斗英雄于洪在交完4个银元的党费后也牺牲了。
死亡的战友越来越多,战士彭清云用刺刀在马鞭上刻刀痕,记录牺牲人数。有一天,他在马鞭上刻下17道刀痕后昏了过去。
李狄三抚摸着刀痕,心如刀割,他声音沙哑地说:“这些同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可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却未能战胜饥饿寒冷中的高原疾病。”
毛泽东称他“盖世英雄”
李狄三患病比较早,腿部早就开始浮肿。为了不让大家看见,他用绑腿把腿扎着,绑腿带都勒进肉里了。病情被发现后,先遣连党支部决定限制其行动,让他休息治疗。
几天后,李狄三病情加重,独立行走困难。为了服从支部决定,又不影响工作,他让通讯员抱来一堆羊毛,捻成一根又粗又长的毛绳,与各班的地窝子相连,他就扶着这根绳子去看望战士们。
3月份,李狄三病情开始恶化,浮肿已经到了腰部,卧床不起。无法下地走动,他就在床上整理进藏之后的日记和笔记,为后续部队收集进藏生活和战斗资料。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几首歌曲,鼓励士气。他写了《迎接大军进藏》歌曲后,靠在床上用笛子伴奏,教大家唱歌。 1951年5月6日,由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的后续部队沿着先遣连的足迹向藏北挺进。这时候,李狄三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连续几天粒米未进,滴水未沾。虽然如此,每次党支部会议依然在他的床前举行。每天早晨,他都睁大眼睛,听译电员汇报后续部队行进的消息。
5月21日,到达两水泉的安志明得知李狄三病重,立即带医生和电台先行赶往扎麻芒保,力求早日救治李狄三。可是路遇暴雪,直到28日中午才到达扎麻芒保。
安志明直奔李狄三床头。彭清云伏在李狄三耳边说:“股长,大部队到了,安志明团长看你来了。”安志明激动地伏在李狄三耳边说:“老李,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23日在北京签订了!首长把最好的医生派来了,你不能走啊。”李狄三欣慰地点了点头,把目光落在彭清云的脸上。彭清云急忙把耳朵贴在李狄三的嘴上,听清“日记”两个字。彭清云从李狄三床头取出两本日记交给安志明。李狄三嘴唇微微动了动,似乎想说话,却没说出来,留下一抹微笑,就闭上了眼睛。
安志明在为李狄三守灵时,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遗嘱,遗嘱写于1951年5月7日。“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同志帮助处理。1、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3、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4、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年仅37岁的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们。6月1日,遵照王震的指示,先遣连与后续部队为李狄三举行了追悼会。
8月3日,彭清云带领先遣连45名英雄組成先遣队与安志明带领的后续部队向噶本首府噶大克挺进。经过圣湖玛旁雍错,神山冈仁波齐出现在眼前。冰雪覆盖的峰顶,屹立于群山之上,显得威武庄严;在蓝天的映衬和朝阳的照射下,又显得那么灿烂祥和。先遣连的战士们想起了李狄三,彭清云站在山坡上对着神山呼唤:“李狄三,李狄三!”先遣连的战士跟着含泪呼唤:“李狄三,李狄三……”
当天下午,部队进驻噶大克。至此,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等7个民族138人组成的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宣誓出征一年后,历尽千辛万苦,以牺牲63人的巨大代价,与后续部队一起征战,换来了阿里全境的解放。
先遣连进藏,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后,扎麻芒保一带改名为“先遣乡”。先遣乡的“先遣连遗址”,也成为红色旅游圣地。
在阿里,在西藏,人们也一直传诵着李狄三的事迹。毛泽东则将李狄三称为“盖世英雄”、“人民功臣”。60多年过去了,李狄三跨越昆仑的勇气、坚守阵地的雄气、先人后己的浩气,依然在万年雪峰上飘荡,在千里戈壁上奔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