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钧:不信东风唤不回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得知保育钧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记得2014年采访时,他曾亲手送笔者一本书。从书架上取下这本《再呼唤:民营经济、中国的变革与发展》,读到整整20年前的1996年夏天,保育钧在深圳和一位企业家的对话——
  企业家:你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
  保育钧:人民群众都拥护,为什么会改变呢?我看不会变,不能变,谁也难改变。
  企业家:那为什么不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呀?
  企业家的问题引起了保育钧的深思,1954年宪法对私有财产给予明确的保护,但是不到一年,国家就进行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有财产遭到批判,宪法名存实亡。1982年宪法虽然有进步,但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极其有限。
  改革开放近20年后,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数量和资本数额在国民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是由于缺乏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经常受到公权力侵犯,民心难安。
  当时保育钧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不久,正在潜心研究1956年公私合营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史。
  他得出的结论是:民营经济拉动社会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1998年3月1日,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提案建议,修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这个提案的起草者,就是保育钧。该提案虽然没有被接受,但是开历史先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引领作用。
  四年后,保育钧再次执笔起草建议提案,作为全国工商联团体提案向全国政协提交,第二次呼吁修宪,保护私有财产。当年的一份调查表明,93%的受访者赞同修宪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两年后,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有财产权”终于正式写入宪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权”者众多,保育钧是其中思想最解放、主张最坚决者。这应该与其经历有关。
  (一)
  1966年,保育钧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30年。他经历了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的盛大活动,亲眼目睹了狂热的个人崇拜浪潮,对“文革”的态度从消极应付到发生怀疑,直到产生厌烦情绪。
  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如今,一想到那一幕幕狂热的场景,我就条件反射地不寒而栗,愚昧落后和个人崇拜是封建专制生养的一对孪生兄弟。”
  “文革”后,人民日报汇聚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新闻人,他们致力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保育钧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他根据胡耀邦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两次座谈会,整理而成的《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表,从此,过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变为“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放了大批知识分子。
  1984年,保育钧曾果断拍板,刊发国庆天安门游行中打出条幅 “小平您好”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为新闻史上的经典。
  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人民日报》也出没风波里。保育钧曾自述道,“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喝了几口水,没淹死,没趴下,踉踉跄跄,过了一关又一关,总算站住了。”在巨大的政治风浪面前,“站住”绝非易事。
  在历史关头,中国新闻人留下铮铮风骨,值得仰视!
  (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风变化,但保育钧犹自率性议论,得罪当道。1996年,以“交流”名义,54岁的保育钧被请出了工作30年的人民日报社,到全国工商联,担任排名最后的副主席。但是他“在冷板凳上自我加温,没事找事干”,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理论,由报人转型成为学者。
  他写文章、做演讲、搞活动,为民企呼吁,因为他通过研究认定,“中国的出路在于‘四化’——市场化、民营化、民主化、法治化”。褒之者称其为敢说真话,贬之者斥其为“新生资产阶级代言人”。但是保育钧不顾毁誉,不遗余力,被称为“保大炮”。
  十年前,保育钧从全国工商联卸任,又组织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继续写文章、发表演讲,抨击腐败,鼓吹改革。今年3月份,他还不顾医生劝告,抱病参加博鳌论坛。
  会上会下,他对“文革”遗风和极左幽灵深感忧虑,愤慨之情形于辞色。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这位身材健硕的蒙古汉子竟遽尔辞世,年仅74岁。
  保育钧南人北相,高大魁梧,声若洪钟,直言快语。20年前,他被贬出人民日报,入工商联工作,不改耿耿本性。保育钧逝世,网上皆痛悼之声。
  他官不过副部级,而且不断被边缘化,竟让无数人感念,殊为难得。人心犹在,是非昭然,足见权势炫乎一时,惟人格能感人心、传后世。
  20年前,企业家向保育钧提出的问题,虽然在宪法里得到了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私有财产要得到真正切实地保护,还有待民主化、法治化改革。在中国改革进退的关键时刻,中国新闻界痛失典型,民营经济再无“保大炮”,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保育钧曾说,“民营化、民主化、法治化是大势所趋,我就‘不信东风唤不回’。”谁能想到,他没有等到理想实现那一天。“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不过,青史不会成灰烬,保育钧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国改革史上,永为后来人敬仰。
其他文献
目前,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5月底,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6522.6亿元, 同比下降8.4%,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亏损。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国企改革一系列重要文件已经下发,但还没有真正动起来。  自从去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来,“降成本”就成为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期刊
(《财经》2016年第15期“博弈高校生源调控”)  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计划,12个省区市要进行“生源计划调出”,10个省区进行“生源计划调入”。生源计划调出意味着本省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要在生源调入省份投放更多的名额。此举造成了许多学生家长的不满。其实,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省生源情况和高校招生情况一直在变化,每年国家都会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控,一直以来各方面都不满意,这是长期以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期刊
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新动力。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模式和新业态,都传递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从供给侧发力,从结构调整入手,打造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则为这一动力转换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
期刊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迫切需要转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现有统计资料对于传统经济的放缓,有较为充分的刻画。例如,实际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2015年的6.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0年的23.8%下降到2015年的10%。资产回报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都让各方特别关注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
期刊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火爆或疯狂前所未有。  一方面一个又一个城市房价疯狂上涨,其房价上涨幅度都前所未有。先是从深圳开始,从2014年“9·30”房地产救市政策始,经过18个月的房价疯狂上涨,涨幅达90%。然后这种房价疯狂上涨迅速蔓延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而当今年3月一线城市开始采取一定调控政策后,这种房价的疯狂上涨很快又蔓延到苏州、南京、合肥等周边城市。  今年4月房地产疯狂已经在合肥浓妆登场。有
期刊
春节前夕,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接连下发。位列2016年经济工作之首的去产能大幕正式拉开。  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去产能行动,或将压减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2亿吨,安置职工以百万计。动静之大,影响之深,几可比肩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  此前,《财经》记者前往山西太原,近距离记录这一政策出炉的台前幕后。2016年1月
期刊
我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做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想从这个角度说一下对新经济的理解。讲新经济,怎么定义新,是跟国外比还是跟自己的过去比。在我看来,所谓的“新”,主要还是和过去比。新旧经济转换是个经济结构转型过程。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  经济学文献里对于从工业到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有非常明确的几个关键指标做参照。第一个是人均收入水平。从国际经验上可以看到,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拐点在8000到9000国际元(19
期刊
你曾经是那样的伟岸,一米八几的身躯,200斤的体重,声若洪钟,慷慨激昂,愤世嫉俗,针砭时弊,永远像一个火力十足的斗士!  你又是那么富有柔情,对90岁老母的病体时时惦念,因夫人半年前的突然辞世而终日哀痛,以至于病魔趁虚而人,无情爆发!  昨晚刚刚听说你病已危重住进监护病房并且不准探视,惊诧之余,我发了几条期待你挺过难关的微信,祈盼你早日回到我们中间,孰料今早就收到噩耗,你竟然这样行色匆匆地告别了这
期刊
中国经济正在积极转型,而新经济则被认为是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目前的转型既有为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主动为之的成分,也有来自各种制约因素的压力。对中国经济转型进行探讨,需要厘清何为新经济以及中国经济为何转型。什么是新经济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新经济实际上也就是经济从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服务业为基础的模式上的一个结果  新经济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新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源自美国。1983年的
期刊
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棋局过半,增长前景减弱的风险却日益真实。根据IMF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6年全球增长率的基线预测为3.2%,比年初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经济增长已不会切换到金融危机前的“大稳定”模式,如何保持现有动力而不是试图回到原有增长轨道,是成功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在增速企稳中正努力实现着新旧动能的转化。追寻新经济是不甘于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