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针对国学经典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影响,分析如何将国学经典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
【关键词】国学经典;高中作文教学;结合
国学经典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当前高考语文试卷中写作部分的分值最大,所以如果能将国学经典内容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誦读经典 丰富语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读书是基础,写作是发展;读书是积累,写作是运用。所以国学经典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重视对国学经典篇目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对文章遣词造句、思想内涵的理解,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加大对素材的积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书要多读、熟读,很多文章的含义多是从反复诵读甚至是倒背如流中领悟到的。
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每每看着作文题目或材料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处落笔,仿佛一个天大的工程,即便是硬着头皮草草写完,也只能是应付了事,自己不知其然,让阅卷老师更是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语言和素材过于贫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的文章也是生硬、干瘪,毫无新意,甚至通篇都是固定的几个词,更别提语言优美了。想要突破这一障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加大对经典的诵读不失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利用晨读时间安排对经典篇目的诵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无形中也理解了句中含义,化作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利用课上时间,对古诗文阅读尤其是经典篇目采用“以读促析”的学习方式,以人教版必修五中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教师将这篇文章的朗读分为三步。首先是初读,学生通过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句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断句。初读一般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第二步是略读,是以快速阅读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在略读《滕王阁序》后学生应该能够划分出课文的四个结构层次,并概括出每层的含义,整体上体会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渴望才华得到施展的情怀。很显然,略读是初读的延续,要从字音、词义上升到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最后是精读,在完成初读和略读后,学生已经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含义,就需要仔细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变成主动的挖掘。口诵心记,聚沙成塔,学生的语言自然逐渐地丰富起来,素材的运用也将了然于心。
二、品味经典 勤加练习
如果说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是写作的敲门砖,那么敢于落笔、勤加练习无疑是写作路上的通行证。其实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模仿词语,模仿句式,模仿文章结构……慢慢地就在模仿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对经典篇目进行改写和扩写。我国文学经典大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这也为学生的习作练习提供了空间。在讲《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假设,如果在这场宴会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将会发生哪些故事。这样片段式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原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基于客观性又能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学习《雨霖铃》时,让学生反复品味诗句中关于景物的描写,扩展为一段话。学生在写过程中必定会分析意象,体味意境、领悟情感,写的时候也会反复斟酌,将诗句的原汁原味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对古诗词的积累,同时也为日后运用借景抒情等方法写情感类的作文打下基础。
写经典篇目的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读或者是肤浅的读,是不会有太深的感悟的,只有读的认真,读的透彻,才能有所感,并且深刻清晰。这就是前面我们所强调的,国学经典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诵读。当学过一篇文章后,学生便会对其中的人事物产生感想,甚至在情感上和作者形成共鸣。所以适当地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形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且可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这样的习作教师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对语言的锤炼和材料的组织运用。
三、感悟经典 提升思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自古以来便有“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所以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我们不是思想家,但是我们要展示我们思想的力量;我们不是艺术家,但是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去感知生活;我们也不是公众媒体,但是我们要以公民的姿态去关注讨论现实。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对待国学经典作品要善思考、求探索,做到胸中有万壑,笔下扫千军。
对于写作,语言和形式上的要求是浅层次的,而思想的深邃才是穷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思想源于阅读、源于思考。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国学经典篇目引导学生以清醒头脑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的能力在写作中得以实施。从杜甫的《登高》中感悟什么是真挚的家国情怀,从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分析何谓真正的隐者,从《过秦论》中总结朝代更迭历史发展的规律。品先贤语言,悟哲人思想,定能写的真切、写的深刻。
在“一点四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的高考命题要求下,学习国学经典早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召,有情感的熏陶。阅读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成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无尽的源泉,在未来教育路上且行且探索!
(黄慧颖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18324650939)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是“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标号为JJC1215045。
【关键词】国学经典;高中作文教学;结合
国学经典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当前高考语文试卷中写作部分的分值最大,所以如果能将国学经典内容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誦读经典 丰富语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读书是基础,写作是发展;读书是积累,写作是运用。所以国学经典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重视对国学经典篇目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对文章遣词造句、思想内涵的理解,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加大对素材的积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书要多读、熟读,很多文章的含义多是从反复诵读甚至是倒背如流中领悟到的。
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每每看着作文题目或材料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处落笔,仿佛一个天大的工程,即便是硬着头皮草草写完,也只能是应付了事,自己不知其然,让阅卷老师更是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语言和素材过于贫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的文章也是生硬、干瘪,毫无新意,甚至通篇都是固定的几个词,更别提语言优美了。想要突破这一障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加大对经典的诵读不失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利用晨读时间安排对经典篇目的诵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无形中也理解了句中含义,化作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利用课上时间,对古诗文阅读尤其是经典篇目采用“以读促析”的学习方式,以人教版必修五中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教师将这篇文章的朗读分为三步。首先是初读,学生通过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句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断句。初读一般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第二步是略读,是以快速阅读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在略读《滕王阁序》后学生应该能够划分出课文的四个结构层次,并概括出每层的含义,整体上体会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渴望才华得到施展的情怀。很显然,略读是初读的延续,要从字音、词义上升到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最后是精读,在完成初读和略读后,学生已经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含义,就需要仔细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变成主动的挖掘。口诵心记,聚沙成塔,学生的语言自然逐渐地丰富起来,素材的运用也将了然于心。
二、品味经典 勤加练习
如果说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是写作的敲门砖,那么敢于落笔、勤加练习无疑是写作路上的通行证。其实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模仿词语,模仿句式,模仿文章结构……慢慢地就在模仿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对经典篇目进行改写和扩写。我国文学经典大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这也为学生的习作练习提供了空间。在讲《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假设,如果在这场宴会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将会发生哪些故事。这样片段式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原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基于客观性又能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学习《雨霖铃》时,让学生反复品味诗句中关于景物的描写,扩展为一段话。学生在写过程中必定会分析意象,体味意境、领悟情感,写的时候也会反复斟酌,将诗句的原汁原味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对古诗词的积累,同时也为日后运用借景抒情等方法写情感类的作文打下基础。
写经典篇目的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读或者是肤浅的读,是不会有太深的感悟的,只有读的认真,读的透彻,才能有所感,并且深刻清晰。这就是前面我们所强调的,国学经典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诵读。当学过一篇文章后,学生便会对其中的人事物产生感想,甚至在情感上和作者形成共鸣。所以适当地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形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且可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这样的习作教师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对语言的锤炼和材料的组织运用。
三、感悟经典 提升思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自古以来便有“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所以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我们不是思想家,但是我们要展示我们思想的力量;我们不是艺术家,但是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去感知生活;我们也不是公众媒体,但是我们要以公民的姿态去关注讨论现实。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对待国学经典作品要善思考、求探索,做到胸中有万壑,笔下扫千军。
对于写作,语言和形式上的要求是浅层次的,而思想的深邃才是穷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思想源于阅读、源于思考。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国学经典篇目引导学生以清醒头脑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的能力在写作中得以实施。从杜甫的《登高》中感悟什么是真挚的家国情怀,从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分析何谓真正的隐者,从《过秦论》中总结朝代更迭历史发展的规律。品先贤语言,悟哲人思想,定能写的真切、写的深刻。
在“一点四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的高考命题要求下,学习国学经典早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召,有情感的熏陶。阅读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成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无尽的源泉,在未来教育路上且行且探索!
(黄慧颖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18324650939)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是“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标号为JJC121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