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遵循正确的人才标准和学生成长规律、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这一教育梦想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生 健康成长 人才标准 成长规律 以人文本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5-0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要实现“中国梦”,关键是如何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则需要实现“教育梦”,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呢?我觉得很有必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必须尽快修正我们的人才标准,弄明白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错误的人才标准,极有可能把学校变成人才的屠宰场,学生极有可能被培养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就成为了埋没人才的罪魁祸首,而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改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也必将成为空话。
有人对国内30多家世界前五百强企业进行人事方面的调查,统计如下:
1.对雇佣的高中毕业生,什么能力对职业成功是最重要的?其中有80%的人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有75%认为是与人合作最重要,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相继比较多的选项,分别占70%、63%、58%。
2.对你们最近雇佣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最缺乏的是什么?这里有五个选项是选择最多的,依次是:表达交流能力占81%,领导能力占73%,职业道德占70%,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占70%,自我定向能力占58%。
3.对于你们将要雇佣的本科毕业生,哪些能力和基本知识是最重要的?高比例选项是这样四个:表达与交流能力占95.4%,合作能力占94.4%,职业道德占93.8%,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占93.1%。
4.在今后五年中,哪些能力需要重点提升?重点是这样五项:质疑、批判能力被作为第一选项占78%,身心健康占76%,合作能力占74%,创新能力占74%,主动进取能力占72%。
由此,不难得到新时期公民的核心素养应是:诚实、善良、公正、批判性思考、交流与合作、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对比还可以看出,不论是高中毕业生还是本科毕业生,不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反思,我们的人才标准是否准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司马光说得极好:“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和有才无德的小人,而是品行高尚、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
那么,新的时期,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人才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认为,新时期的人才应具有以下品质:(1)良好的品德——理想信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2)健康的身心——自信、快乐、有尊严,强壮的体质。(3)较强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4)一定的知识储备。上列四个方面既互有交集又相互作作用。
二、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弄清楚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在学校中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1.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昭示了教育公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选拔人才的鲜明导向。“德为才之帅”,道德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的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养成教育。一要制订规则、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基本的社会组织,要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首先需要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守则、规范),制订具体、切实的学习与行为规则。二要培训先行、关注养成。规则规定了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如何将纸面上的约定变为学生的自觉?一是先培训,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二是逐时逐事关注学生的言行,予以鼓励、提醒、批评,达到良好行为逐渐生成。三要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应开展多种活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学会合作。活动可分为长效性(如读书、书法、大课间体育等),阶段性(主题教育),展示性(如运动会,主题演讲比赛,作品展等)。四要多元评价,重在激励。将学生每天学习的各个环节、行为表现等方面通过自评、学生评、老师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促进其发展,评价的结果重在激励,采取多种方式对表现好的、进步大的学生予以鼓励。
3.开足开全课程。落实课程开设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最基本规范,只有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家规定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必开的保底课程,学校不但要开全国家课程,而且要根据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4.探索实践课堂教育改革。课堂是落实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要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轻学的倾向,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思想观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和力量源泉,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梦想。我们坚信,当亿万中国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时,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课程标准:从2001到2011》
[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关键词】学生 健康成长 人才标准 成长规律 以人文本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5-0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要实现“中国梦”,关键是如何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则需要实现“教育梦”,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呢?我觉得很有必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必须尽快修正我们的人才标准,弄明白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错误的人才标准,极有可能把学校变成人才的屠宰场,学生极有可能被培养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就成为了埋没人才的罪魁祸首,而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改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也必将成为空话。
有人对国内30多家世界前五百强企业进行人事方面的调查,统计如下:
1.对雇佣的高中毕业生,什么能力对职业成功是最重要的?其中有80%的人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有75%认为是与人合作最重要,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相继比较多的选项,分别占70%、63%、58%。
2.对你们最近雇佣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最缺乏的是什么?这里有五个选项是选择最多的,依次是:表达交流能力占81%,领导能力占73%,职业道德占70%,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占70%,自我定向能力占58%。
3.对于你们将要雇佣的本科毕业生,哪些能力和基本知识是最重要的?高比例选项是这样四个:表达与交流能力占95.4%,合作能力占94.4%,职业道德占93.8%,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占93.1%。
4.在今后五年中,哪些能力需要重点提升?重点是这样五项:质疑、批判能力被作为第一选项占78%,身心健康占76%,合作能力占74%,创新能力占74%,主动进取能力占72%。
由此,不难得到新时期公民的核心素养应是:诚实、善良、公正、批判性思考、交流与合作、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对比还可以看出,不论是高中毕业生还是本科毕业生,不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反思,我们的人才标准是否准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司马光说得极好:“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和有才无德的小人,而是品行高尚、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
那么,新的时期,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人才标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认为,新时期的人才应具有以下品质:(1)良好的品德——理想信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2)健康的身心——自信、快乐、有尊严,强壮的体质。(3)较强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4)一定的知识储备。上列四个方面既互有交集又相互作作用。
二、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弄清楚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在学校中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1.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昭示了教育公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选拔人才的鲜明导向。“德为才之帅”,道德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的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养成教育。一要制订规则、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基本的社会组织,要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首先需要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守则、规范),制订具体、切实的学习与行为规则。二要培训先行、关注养成。规则规定了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如何将纸面上的约定变为学生的自觉?一是先培训,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二是逐时逐事关注学生的言行,予以鼓励、提醒、批评,达到良好行为逐渐生成。三要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应开展多种活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学会合作。活动可分为长效性(如读书、书法、大课间体育等),阶段性(主题教育),展示性(如运动会,主题演讲比赛,作品展等)。四要多元评价,重在激励。将学生每天学习的各个环节、行为表现等方面通过自评、学生评、老师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促进其发展,评价的结果重在激励,采取多种方式对表现好的、进步大的学生予以鼓励。
3.开足开全课程。落实课程开设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最基本规范,只有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家规定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必开的保底课程,学校不但要开全国家课程,而且要根据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4.探索实践课堂教育改革。课堂是落实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要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轻学的倾向,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思想观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和力量源泉,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梦想。我们坚信,当亿万中国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时,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课程标准:从2001到2011》
[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