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明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然而在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不乏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纠正幼儿的回答、不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等现象。本人结合自己在一线听课的经验,试从“注意并调整教师的语言态度,让幼儿敢质疑问难;尊重并接纳幼儿的不同意见,让幼儿想表达议论;重视并搭建互动学习平台,让幼儿善交流分享;保证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幼儿畅探究体验;肯定并欣赏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享成功喜悦”进行探讨,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意帮助。
【关键词】集体教育 科学活动 营造 安全 心理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前提。那么,在幼儿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意并调整教师的语言态度,让幼儿敢质疑问难。
幼儿真正的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他们的主动探究才进入状态。因此,在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态度、表情、语言、语气,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的师幼关系,以良好的态度和关切的语言,消除幼儿恐惧、畏缩的心理障碍。以营造能够激励幼儿提问的氛围,让幼儿感到他们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能够提问。
如:在大班《隐形的信》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教育情境——在正准备开始上课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没有字的信,教师假装翻来覆去的找,幼儿就开始问:“怎么是张白纸?”教师也疑惑:“是啊,怎么会看不到字呢,大家赶快帮我想想办法吧。”幼儿见教师也疑惑不解,便纷纷自己解谜“是不是装错了”“是忘记写了吧?” 这时,教师念起夹在心中的小纸条:“这是一封用蜡写的隐形信。”“蜡写的隐形信,那怎么看啊?”“是啊,怎么才能看到信上写的字呢?”……幼儿对隐形信的显形充满了期待。于是,如何让蜡写的隐形信显现的探究活动便由此展开。 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十分逼真的教育情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幼儿一样疑惑不解,较好地支持和激励了幼儿主动质疑问难,增强了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使他们不再依靠教师获取答案,而是自己质疑猜测,并产生了极大的探究热情。
二、尊重并接纳幼儿的不同意见,让幼儿想表达议论。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总习惯去暗示甚至追问;对于幼儿的探究结果,也时常以判官的身份去评判。这就使得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只存在于教师脑中,“真理”也掌握在教师手上。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使幼儿失去了探究的热情和胆量。《纲要》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幼小的年龄特点,尊重并接纳他们的观点、兴趣和探究方式,允许孩子暂时不对、不完整,让他们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大胆地表达与议论。
三、重视并搭建互动学习平台,让幼儿善交流分享。
幼儿是在与人和物的不断互动中学习和获得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会产生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与他人交流的倾向和愿望。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愿望,为幼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结果,使他们在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能够了解同伴的经验,发现同伴看问题的角度。促使幼儿的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分享、整合,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究。
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电池作用大》中,在鼓励幼儿自由去玩电动玩具后,让幼儿交流猜想:“电动车为什么不能动,你有什么发现?”“怎样才能让它动起来呢?”在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究之后,又提问幼儿:“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在最后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交流:“告诉大家你在玩玩具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电池都有什么样的?”“怎么正确使用、安装电池?”……整个探究活动在教师不断为幼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下一步步进行,教师适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梳理并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四、提供并保证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幼儿能探究体验。
一方面,幼儿受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要在反复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排出无关因素,逐渐接近答案。另一方面,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问题,想进行新的探究。因此,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还在于要保证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是幼儿自发的探究,探究的是他们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他们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探究热情,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安排,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活动方案。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寻求答案,获得有关经验,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五、肯定并欣赏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享成功喜悦。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从对他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和欣赏。这些认可、欣赏会使人充满信心,产生追求成功的热情。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便是这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呵护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要把握机会,及时肯定并由衷地赞赏幼儿的点滴进步。这种肯定和赞赏,可以是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语言。当幼儿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产生安全的心理氛围,并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进取心,激发他们采取更加积极的语言和行动,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P】.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4]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P】.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关键词】集体教育 科学活动 营造 安全 心理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前提。那么,在幼儿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意并调整教师的语言态度,让幼儿敢质疑问难。
幼儿真正的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他们的主动探究才进入状态。因此,在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态度、表情、语言、语气,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的师幼关系,以良好的态度和关切的语言,消除幼儿恐惧、畏缩的心理障碍。以营造能够激励幼儿提问的氛围,让幼儿感到他们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能够提问。
如:在大班《隐形的信》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教育情境——在正准备开始上课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没有字的信,教师假装翻来覆去的找,幼儿就开始问:“怎么是张白纸?”教师也疑惑:“是啊,怎么会看不到字呢,大家赶快帮我想想办法吧。”幼儿见教师也疑惑不解,便纷纷自己解谜“是不是装错了”“是忘记写了吧?” 这时,教师念起夹在心中的小纸条:“这是一封用蜡写的隐形信。”“蜡写的隐形信,那怎么看啊?”“是啊,怎么才能看到信上写的字呢?”……幼儿对隐形信的显形充满了期待。于是,如何让蜡写的隐形信显现的探究活动便由此展开。 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十分逼真的教育情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幼儿一样疑惑不解,较好地支持和激励了幼儿主动质疑问难,增强了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使他们不再依靠教师获取答案,而是自己质疑猜测,并产生了极大的探究热情。
二、尊重并接纳幼儿的不同意见,让幼儿想表达议论。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总习惯去暗示甚至追问;对于幼儿的探究结果,也时常以判官的身份去评判。这就使得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只存在于教师脑中,“真理”也掌握在教师手上。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使幼儿失去了探究的热情和胆量。《纲要》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幼小的年龄特点,尊重并接纳他们的观点、兴趣和探究方式,允许孩子暂时不对、不完整,让他们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下,大胆地表达与议论。
三、重视并搭建互动学习平台,让幼儿善交流分享。
幼儿是在与人和物的不断互动中学习和获得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会产生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与他人交流的倾向和愿望。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愿望,为幼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结果,使他们在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能够了解同伴的经验,发现同伴看问题的角度。促使幼儿的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分享、整合,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究。
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电池作用大》中,在鼓励幼儿自由去玩电动玩具后,让幼儿交流猜想:“电动车为什么不能动,你有什么发现?”“怎样才能让它动起来呢?”在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究之后,又提问幼儿:“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在最后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交流:“告诉大家你在玩玩具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电池都有什么样的?”“怎么正确使用、安装电池?”……整个探究活动在教师不断为幼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下一步步进行,教师适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梳理并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四、提供并保证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幼儿能探究体验。
一方面,幼儿受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要在反复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排出无关因素,逐渐接近答案。另一方面,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问题,想进行新的探究。因此,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还在于要保证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是幼儿自发的探究,探究的是他们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他们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探究热情,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安排,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活动方案。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寻求答案,获得有关经验,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五、肯定并欣赏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享成功喜悦。
我们知道,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从对他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和欣赏。这些认可、欣赏会使人充满信心,产生追求成功的热情。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便是这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呵护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要把握机会,及时肯定并由衷地赞赏幼儿的点滴进步。这种肯定和赞赏,可以是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语言。当幼儿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产生安全的心理氛围,并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进取心,激发他们采取更加积极的语言和行动,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P】.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4]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P】.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