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乌龟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养了两只小乌龟,它们可爱、顽皮,很讨人喜欢。
  刚买回来的时候,它们都很胆小,呆在鱼缸里不敢动弹;可当人不注意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溜出去,使出全身力气,卖力地爬着,可玻璃缸实在太滑,根本爬不出去。聪明的乌龟便玩起了“叠罗汉”,那只略小的乌龟爬到了那只稍微大一点的乌龟身上,伸长了脖子,试图用前足钩住缸沿,可是一不留神,摔了个四脚朝天;可它有它的办法,只见它伸长脖子,用头顶着缸底,猛地一侧身,果真翻过来了!
  一天, 我拿着肉末去喂它们,可一见它们还在闭目养神,便蹲在一旁,仔细观察起小乌龟:它们的壳上各有13个“格子”,周围还有20几个不均匀的“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都有美丽的花纹,像个走不完的迷宫。它们的脖子和我的食指差不多长,上面有一道道波浪似的花纹,两侧还有短短的橘黄色的条纹。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它们都醒了,圆鼓鼓的眼睛惊恐地望着我,真像两颗小绿豆。我把手中的肉末扔进鱼缸中,只见那只浅色的乌龟迅速爬上前,三下两下就把肉末吃得干干净净。我发现那只深色的乌龟没吃到,就把一块肉专门放到它面前,可它居然吓得把头缩了进去。浅色乌龟发现了,又连忙爬上前,用有力的前足推开深色的乌龟,一口就把那块本不属于它的肉末吞了下去。
  我家的乌龟还喜欢捉迷藏。那次,我把它们放出来想让它们活动活动,我看了会儿书,起身去找它们,到了走廊,发现它们都不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那只浅色乌龟,它被卡在花盆间出不来了,真顽皮!可那只深色的乌龟跑哪儿去了?于是全家出动,还是爸爸眼力好,第一个找到它——原来它爬进了我的书房,躲在桌底下呼呼大睡呢。
  乌龟的情感也很丰富,如果你惹怒了它们,它们便会发出不高兴的“恨恨”声,随即把头缩进脖子,有时还会咬人;要是紧紧抓住它的壳,它会拼命地用四只脚乱蹬,无奈之下,它会发出尖锐的嗷嗷声。有时,乌龟也显得很温顺,它会伸出脖子,心甘情愿地让我抚摸,让我轻轻地敲打。
  小乌龟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真喜欢它们!
其他文献
我最近天天与三岁孙女玩耍,为了对她教育,买了十多本精彩绘本。这些绘本都是大十六开高级铜版纸印刷,彩色鲜艳,印刷精良,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绘的。昨天给孙女读阅一本《小鹿斑本》却让我在孙女的追问下无言以答。  小鹿斑本在森林里与父母朋友快乐生活成长,认识了兔朋友、鸟朋友、鼬朋友,甚至也有了异性朋友。当父母领它到森林外活动时,几次危险发生时都闻到了人味。其中一次与妈妈外出游戏,妈妈让它快跑,说人来了。它只
2016年初,小寒刚过,就在隆冬“三九”的第一天——1月9日,中国著名作家张一弓先生悄然离世,这就不能不使崇拜他的笔者黯然伤神,扼腕叹息!放下笔,夜已深,不由得透过窗口仰望着稀疏的星空,冥冥之中似乎看见一颗孤独的星,拖着一条闪亮的光影,划破碧空瞬间消失在苍穹,可“光”之“灵”却飘洒在太空……  文如其人,悼念作家张一弓先生,还得从他的小说《远去的驿站》说起。记得2008年前后笔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
“青铜”是一个农村哑巴男孩的名字,“葵花”虽然听起来像个乡下姑娘,却是一个地道的城市女孩。没有人会认为这样两个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会发生些什么故事。然而,故事偏偏就是发生了,而且荡气回肠,让天地亦为之动容。  背景是大麦地,这是一个为水和芦苇荡包围的村子。高高的草垛,像小山,东一座西一座。楝树开着淡蓝色的小花,一团团的淡蓝色像云轻轻笼罩在树冠上。炊烟,乳白色的炊烟,东一家西一家的炊烟,或浓或淡,飘
一  2018年的平安夜,我打开这德语文学经典《焚书之书》,看着那些被刻意遗忘的作家们的身影从灰烬中飞升起来。灰烬来自焚书的火堆,这些作家的书正从书店、从图书馆、从古董书肆被搜罗来,尽数投进火堆里。那一天是1933年5月10日,焚书的大规模行动发生在纳粹德国,在焚书的原始“黑名单”上的作家有一百三十一位之多,其中多数是德语作家以及三十五位其他语种的作家。  这本书的作者佛克·卫德曼告诉我们他写这本
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是曾经被人称为清官的。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史称“丁未政潮”。不仅打出“肃清吏治”的旗帜,还把矛头直指庆亲王奕劻。奕劻是领班军机大臣,权倾朝野,与他的儿子载振一起公开卖官鬻爵。瞿鸿禨的反腐,真可谓是“先打老虎后打狼”,影响很大。  瞿鸿禨(1850—1918),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最近有机会读到他给学者黄国瑾的
能够称呼著名学者郁龙余教授为“郁老师”,是近几年的事。认识郁龙余教授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我们“相识”于《印度文化论》、《天竺纪行》、《中国印度诗学比较》等学术著作和“杰出印度学家奖”等各大媒体发布的新闻资讯之中,但真正认识“郁老师”仅三年有余。郁龙余教授与我的距离十分遥远,他是令人景仰与敬佩的文化名人;郁老师与我的距离却很近,虽然总共只见过几次面,交谈不过一两个小时,却仿佛熟识了一辈子。  初次和郁
《上海游览指南》由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发行,共有前、后两版,初版于1919年4月与读者见面,再版则刊于1923年5月。  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9年1月16日在《申报》上所登的广告称,《上海游览指南》一书最初只是出版社的另一种出版物《世界游戏场》之附赠品,同时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广告中还刊出了该书的目录。依广告目录介绍,该书一共有“租界沿革”、“城市变迁”、“街道总图”、“水陆舟车之交通线及价目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一书中写道:“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崇尚英雄和敬畏英雄,是人类社会普遍尊奉的价值理念;书写英雄和传颂英雄,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从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到仓颉造字,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创世纪,中、西文学抒写和褒扬英雄已成为审美惯例与人文传统。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先烈和众多英灵,都曾依托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和长久推介,引领着一代又一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遇到了七十多岁的老绅士伊士曼,后者是举世公认的大众摄影之父、柯达公司创始人。那时,伊士曼正准备把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入到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用于推动“有用学科”的发展。  弗莱克斯纳问伊士曼:“那么,在您心目中,谁是当今最‘有用’的科学家呢?”  伊士曼不假思索地说:“马可尼。”  在伊士曼看来,马可尼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推动了整
一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一书,是盛佩玉女士从七十岁开始动笔撰写的回忆录。盛佩玉系出豪门,其祖父即是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兼慈善家,誉有“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清末首富”盛宣怀。而其丈夫邵洵美既是晚清政治家、外交家邵友濂之孙,又是盛宣怀外孙、盛佩玉四姑母之子,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颇受争议的“唯美—颓废派”代表诗人。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是一部个人口述史,作者盛佩玉按着时间流程,记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