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隶属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漫漫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银饰文化可算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苗族是个特别喜爱佩带银饰品的民族,但许多资料证明,无论从造型、图案纹样以及做工技艺看,凉山彝族银饰完全可以与堪称世界一流、最有民族特色的苗族银饰相媲美,而且与之相比,彝族银饰更胜在花样繁多、风格多变,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从华美靓丽的男女佩饰、工艺精湛的生活用品,到造型独特的法具礼器,各色各样,无所不包,小至细如毫发的耳穗、链子,大到整身披挂的蓑衣、马鞍,无不日推夜敲尽其所极,虽则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却又终能自成一家,透出浓浓的彝家风情。
凉山彝族银器中占了绝大部分,同时也是最具特色的,当数琳琅满目的各种佩饰。在彝人的传统观念里,银是高贵和富有的象征。银饰不但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还有辟邪护体、祈福通神之功效,因此,男女老少皆视若珍宝梦寐求之、以多为贵;而女人尤其成为享受这些财富与荣耀的幸运儿。
“曲喔韦”——银头饰
彝族人常说:“彝人饰头、藏人饰腰、汉人饰脚”。凉山彝族各方言区都特别重视头饰,常不惜花费大量白银,打制各种各样的银珠、银泡、银花和银片,再按照不同的图案勾连穿插,左缠右绕,累累银饰把花季少女打扮得更妩媚,把成年妇女衬托得更睿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苗族花繁叶茂的银冠,彝族的银饰大多依附于特定的首服上,或插或挂,皆有据可循,因此给人一种井然有序,华贵沉着之美。年龄、婚否等状况,在银饰上也有明显区别。通常情况下,年轻女子佩戴银饰较华贵,女童和妇女佩戴则较简朴;未婚女子梳辫,俏丽的帕子上装点星星点点的银花、银泡,而婚后女子盘发,盛装打扮时通常佩戴遍布银体、纹饰精美豪华的高大帽子,布拖、普格等地还讲究帽子上要下垂数条饰有飞鸟、新月或球珠造型的银链等。银光闪闪的流苏恰好遮住眼睛,凸显了女性的娇羞,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美姑的新嫁娘通常戴一种叫做“衣马尔布”的帽子,它状似斗笠,红色布片衬底,其上布满银片,顶中高耸一飞鸟或者遍开银花的银树,别有一种高贵秀雅之气。
“勒珠勒给”——银领饰、银领牌
彝族素以姑娘颈长为美,为保持颈部端庄,女性们十分注重颈部的装饰,除戴项链外,还常用银领、银牌、银扣做装点。彝族女子上衣不与领子连接,领子和领牌形成单独的服饰部分:领座先用素黑或者红色布片衬底,然后再在其上覆一块长条状银领,或者系缀数颗小银泡、银花、银钉组成几何形图案,领口正中用银扣系结或者加缀银领牌,领牌大多四周线条压边,纵向中线凸起一排丘状圆点,两边横道状镂空,散布着若干圈点银泡。整体看来,女性的脸部被撑托的无比尊贵、高傲,脖颈挺拔俊美,搭配传统修长的百褶裙,上下呼应十分出彩。
“呢子呢吾”——耳饰
彝族女性十分喜欢佩戴硕大的金银、琥珀、蜜蜡、珊瑚等耳饰,其中白银最常见。银花银链盈盈数寸,耳洞不能承其重时,也可套在耳朵或者挂在帽子上:美姑耳环常见有花篮或者三角状主体,凸点仿生花朵纹饰,边缘凿孔垂数根银穗,穗头饰鱼头、新月形银片,也可配挂细粒红珊瑚珠耳牌,摇曳飘逸美不胜收;布拖妇女用银丝编成独根银链做耳饰,断面正方、粗似竹筷、长垂肩际,突显一种旷达、古朴之美;昭觉妇女两耳常戴十几根过胸长的细致银链,银链有圈状排列,也有平行排列,分四五节装饰银珠、银花等,精雕细琢,秀美别致。男性虽然银饰较少,却也喜欢在左耳佩戴耳饰;男童时即穿耳戴银耳环,成人后戴四方银链,或者红珊瑚珠挂穗和黄色大蜜蜡珠等,英姿飒爽,阳刚十足。
“扯扯火”——胸饰;“窝嘎”——背饰合称“曲波嘎”
胸饰、背饰的造型纹饰大致相同,工艺精细,图案形象突出夸张、立体感强,一般是在彝族重大的节日或是男婚女嫁时,长辈们才会用这种雍容华贵的佩饰来装扮晚辈。银胸饰一副长约1米、重10多斤,由扣环相连的六至八件独立饰件所组成,每件饰品都左右对称,下垂胸前至腰际,尾端吊筒穗银铃。佩戴时,上件套在脖颈,在人体前胸的正中央为半圆形的主体,其上雕刻着日、月、水、火、瓜果和农作物等图形,形成别具一格的“吉祥宝典”。背饰稍短,约半米长,花鸟飞蝶披满后背,也有用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做底,再在其上镶饰银花、银泡、银片等。富贵华丽的银胸饰、银背饰,是彝家姑娘最为珍视的银品,充分展现了彝族人用白银装扮生活的审美意识。
“洛古洛比”——手镯戒指
手饰有金的,也有银的;白银的最生活化,也最有代表性。彝语有言:“如果双手不美丽,戴上镯戒则美丽。”戒指男女皆可佩戴,但款式有别:男式指环戴左手无名指上,圆形,向外有花蕾形戒座,中间镶嵌红绿宝石;女式戒指除拇指、食指外都可以戴,呈盾牌状的长条菱形或椭圆形最为常见,外沿压边,中间有凸点和镂空花纹,整体造型美丽端庄。手镯一般两只,可一手戴一只,也可两只都戴在左手,其断面为半圆状,多中空,内圆平滑无纹饰,外圆呈鱼背形,银泡、银珠列布其上,或者沿脊背中线饰一圈银丝绞花,两侧镂空雕花或压制纹饰;有的在空心的手镯里放进银粒或细珠,晃动时“沙沙”作响,别有一番风味。
彝族银饰,其锻造技法繁复精湛,造型变化无穷,纹饰意趣盎然,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几乎涵盖了宗教信仰、民间智慧、民俗传说、族群记忆、人文教化等多方面知识。凉山彝族习俗尚武,作战头领往往身穿银冠、银衣,战马佩银鞍、银蹬,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银可护体肤、显尊贵的观念。传统的宗教毕摩文化中,为表示纯洁与吉祥,通灵的神物(法具)多用纯白银打制。老人故去,其子女要用“曲征”碎银含在他的口中,祈求死者安宁。在举行招魂仪式时,主人把白银置于毕摩侧边的神坛上,谓之“曲依丹果”,这样灵魂很快就会在银光的庇护中回家。可以说,彝人是用白银装点生活,用白银寄诉衷情,用白银充实民俗。银已成为他们诠释生命、安抚心灵的宝器,成为凝聚族群、延续种族、传承希望的象征符号。
凉山彝族银饰是先辈们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和与大自然惜惜相依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巧妙奇异的构思、传神美观的造型、天然成趣的形态、精美细腻的线条,千百年来传情达意寄相思,驱鬼送魔佑平安,一直以活态的形式世代延续、发展传承至今。银器饰品除了仍旧与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外,还成为众多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艺术家们最热门的创作题材。银饰以其最常见、最瞩目、最集中、最美妙的方式,反映出这个民族动人心怀的民俗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如长诗吟颂着彝族民族魂,首首深邃;似史书记录着彝人文明发展的历程,部部厚重;像画卷绘出了彝先民的勤劳智慧,幅幅绵长。2007年,凉山彝族银饰被列为国家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相信它定会继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担负起民族记忆的重任,在凉山继续绽放光彩,成为银饰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漫漫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银饰文化可算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苗族是个特别喜爱佩带银饰品的民族,但许多资料证明,无论从造型、图案纹样以及做工技艺看,凉山彝族银饰完全可以与堪称世界一流、最有民族特色的苗族银饰相媲美,而且与之相比,彝族银饰更胜在花样繁多、风格多变,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从华美靓丽的男女佩饰、工艺精湛的生活用品,到造型独特的法具礼器,各色各样,无所不包,小至细如毫发的耳穗、链子,大到整身披挂的蓑衣、马鞍,无不日推夜敲尽其所极,虽则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却又终能自成一家,透出浓浓的彝家风情。
凉山彝族银器中占了绝大部分,同时也是最具特色的,当数琳琅满目的各种佩饰。在彝人的传统观念里,银是高贵和富有的象征。银饰不但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还有辟邪护体、祈福通神之功效,因此,男女老少皆视若珍宝梦寐求之、以多为贵;而女人尤其成为享受这些财富与荣耀的幸运儿。
“曲喔韦”——银头饰
彝族人常说:“彝人饰头、藏人饰腰、汉人饰脚”。凉山彝族各方言区都特别重视头饰,常不惜花费大量白银,打制各种各样的银珠、银泡、银花和银片,再按照不同的图案勾连穿插,左缠右绕,累累银饰把花季少女打扮得更妩媚,把成年妇女衬托得更睿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苗族花繁叶茂的银冠,彝族的银饰大多依附于特定的首服上,或插或挂,皆有据可循,因此给人一种井然有序,华贵沉着之美。年龄、婚否等状况,在银饰上也有明显区别。通常情况下,年轻女子佩戴银饰较华贵,女童和妇女佩戴则较简朴;未婚女子梳辫,俏丽的帕子上装点星星点点的银花、银泡,而婚后女子盘发,盛装打扮时通常佩戴遍布银体、纹饰精美豪华的高大帽子,布拖、普格等地还讲究帽子上要下垂数条饰有飞鸟、新月或球珠造型的银链等。银光闪闪的流苏恰好遮住眼睛,凸显了女性的娇羞,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美姑的新嫁娘通常戴一种叫做“衣马尔布”的帽子,它状似斗笠,红色布片衬底,其上布满银片,顶中高耸一飞鸟或者遍开银花的银树,别有一种高贵秀雅之气。
“勒珠勒给”——银领饰、银领牌
彝族素以姑娘颈长为美,为保持颈部端庄,女性们十分注重颈部的装饰,除戴项链外,还常用银领、银牌、银扣做装点。彝族女子上衣不与领子连接,领子和领牌形成单独的服饰部分:领座先用素黑或者红色布片衬底,然后再在其上覆一块长条状银领,或者系缀数颗小银泡、银花、银钉组成几何形图案,领口正中用银扣系结或者加缀银领牌,领牌大多四周线条压边,纵向中线凸起一排丘状圆点,两边横道状镂空,散布着若干圈点银泡。整体看来,女性的脸部被撑托的无比尊贵、高傲,脖颈挺拔俊美,搭配传统修长的百褶裙,上下呼应十分出彩。
“呢子呢吾”——耳饰
彝族女性十分喜欢佩戴硕大的金银、琥珀、蜜蜡、珊瑚等耳饰,其中白银最常见。银花银链盈盈数寸,耳洞不能承其重时,也可套在耳朵或者挂在帽子上:美姑耳环常见有花篮或者三角状主体,凸点仿生花朵纹饰,边缘凿孔垂数根银穗,穗头饰鱼头、新月形银片,也可配挂细粒红珊瑚珠耳牌,摇曳飘逸美不胜收;布拖妇女用银丝编成独根银链做耳饰,断面正方、粗似竹筷、长垂肩际,突显一种旷达、古朴之美;昭觉妇女两耳常戴十几根过胸长的细致银链,银链有圈状排列,也有平行排列,分四五节装饰银珠、银花等,精雕细琢,秀美别致。男性虽然银饰较少,却也喜欢在左耳佩戴耳饰;男童时即穿耳戴银耳环,成人后戴四方银链,或者红珊瑚珠挂穗和黄色大蜜蜡珠等,英姿飒爽,阳刚十足。
“扯扯火”——胸饰;“窝嘎”——背饰合称“曲波嘎”
胸饰、背饰的造型纹饰大致相同,工艺精细,图案形象突出夸张、立体感强,一般是在彝族重大的节日或是男婚女嫁时,长辈们才会用这种雍容华贵的佩饰来装扮晚辈。银胸饰一副长约1米、重10多斤,由扣环相连的六至八件独立饰件所组成,每件饰品都左右对称,下垂胸前至腰际,尾端吊筒穗银铃。佩戴时,上件套在脖颈,在人体前胸的正中央为半圆形的主体,其上雕刻着日、月、水、火、瓜果和农作物等图形,形成别具一格的“吉祥宝典”。背饰稍短,约半米长,花鸟飞蝶披满后背,也有用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做底,再在其上镶饰银花、银泡、银片等。富贵华丽的银胸饰、银背饰,是彝家姑娘最为珍视的银品,充分展现了彝族人用白银装扮生活的审美意识。
“洛古洛比”——手镯戒指
手饰有金的,也有银的;白银的最生活化,也最有代表性。彝语有言:“如果双手不美丽,戴上镯戒则美丽。”戒指男女皆可佩戴,但款式有别:男式指环戴左手无名指上,圆形,向外有花蕾形戒座,中间镶嵌红绿宝石;女式戒指除拇指、食指外都可以戴,呈盾牌状的长条菱形或椭圆形最为常见,外沿压边,中间有凸点和镂空花纹,整体造型美丽端庄。手镯一般两只,可一手戴一只,也可两只都戴在左手,其断面为半圆状,多中空,内圆平滑无纹饰,外圆呈鱼背形,银泡、银珠列布其上,或者沿脊背中线饰一圈银丝绞花,两侧镂空雕花或压制纹饰;有的在空心的手镯里放进银粒或细珠,晃动时“沙沙”作响,别有一番风味。
彝族银饰,其锻造技法繁复精湛,造型变化无穷,纹饰意趣盎然,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几乎涵盖了宗教信仰、民间智慧、民俗传说、族群记忆、人文教化等多方面知识。凉山彝族习俗尚武,作战头领往往身穿银冠、银衣,战马佩银鞍、银蹬,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银可护体肤、显尊贵的观念。传统的宗教毕摩文化中,为表示纯洁与吉祥,通灵的神物(法具)多用纯白银打制。老人故去,其子女要用“曲征”碎银含在他的口中,祈求死者安宁。在举行招魂仪式时,主人把白银置于毕摩侧边的神坛上,谓之“曲依丹果”,这样灵魂很快就会在银光的庇护中回家。可以说,彝人是用白银装点生活,用白银寄诉衷情,用白银充实民俗。银已成为他们诠释生命、安抚心灵的宝器,成为凝聚族群、延续种族、传承希望的象征符号。
凉山彝族银饰是先辈们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和与大自然惜惜相依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巧妙奇异的构思、传神美观的造型、天然成趣的形态、精美细腻的线条,千百年来传情达意寄相思,驱鬼送魔佑平安,一直以活态的形式世代延续、发展传承至今。银器饰品除了仍旧与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外,还成为众多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艺术家们最热门的创作题材。银饰以其最常见、最瞩目、最集中、最美妙的方式,反映出这个民族动人心怀的民俗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如长诗吟颂着彝族民族魂,首首深邃;似史书记录着彝人文明发展的历程,部部厚重;像画卷绘出了彝先民的勤劳智慧,幅幅绵长。2007年,凉山彝族银饰被列为国家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相信它定会继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担负起民族记忆的重任,在凉山继续绽放光彩,成为银饰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