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婚姻关系是家庭中的主要关系,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对家庭内孩子的心理适应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侧重于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子女的的心理适应能力,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这一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过渡时期,研究了该阶段原生家庭父母婚姻状况的造成的影响以及该阶段心理适应的独特性。
关键词:父母婚姻关系;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
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适应的影响。然而,回顾之前的研究发现,心理学家们更关注父母婚姻关系对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子女的影响,因为儿童成长依赖父母的支持和照顾、父母是子女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使得个体早期的不良家庭经验成为心理适应不良的症结所在。对于大学生来说,离开家人求学、获得了独立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也拓宽了社交网络。
1.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1.1父母婚姻关系属于敌意攻击型
父母婚姻关系属于敌意攻击型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适应状况最差(心理症状和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这表明父母如有过多敌对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将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困惑,降低对外界的感知,并使他们处于一种低应对效能状态。迄今为止,大量关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敌意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影响亲子之间牢固纽带的发展,并导致对他人不信任和恐惧的人际表征,同时会造成更消极的自我概念,很容易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父母之间愤怒甚至咄咄逼人的关系意味着矛盾难以调节,婚姻满意度低,频繁的冲突容易引发孩子的恐惧、内疚、无措等负面情绪。
1.2父母属于疏远淡漠型
当父母不习惯正面解决冲突,而是倾向于搁置或者忽视问题,家庭成员往往处于一种低联结状态,子女没有获得足够的亲密感。此外,疏远冷漠的父母更可能营造一种孤立冷漠的家庭环境,导致子女缺乏亲密互动的经验,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自在感或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自卑感,表现出高度的社交焦虑。这表明,拥有疏远淡漠型父母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导致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学习成就感。
1.3包容型
黄成毅研究显示,丈夫包容型和妻子包容型的婚姻关系在子女心理适应状态上存在差异。其中,父母婚姻关系包括丈夫包容型和妻子包容型,在研究中发现属于丈夫包容型的子女心理适应表现差强人意,而妻子包容型的子女虽然也表现出一些的适应问题,但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表明母亲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包括父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之为“母亲守门效应”。母亲可以促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可以阻碍这种影响,这项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选择包容、支持,即使父亲表现出更多的冲突行为,也不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心理适应。反之,如果母亲的冲突行为较多,而父亲比较包容和支持,则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适应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2.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对策
2.1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积极调节作用
黄成毅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方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对自己生活充满目标和意义感的大学生更少受到父亲冲突行为影响,减少产生过高学习倦怠感的情况。此外,大学生自身的生命意义感还会增强母亲支持因素的积极影响,进一步降低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水平。大学生如自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活意义体验,可以抑制父母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使孩子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但子女坚持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可以部分抵消父母冲突造成的不良影响。
2.2情绪镇定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
王丽芳研究表明,情绪化更高的大学生(低镇定性),如果其家庭支持行为水平更高,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社交焦虑。研究人员认为,镇定性高的孩子更有可能与家人建立亲疏有度的关系,并能适时、适度地从家庭中获得支持来应对困难。而具有情绪化特征的子女容易缺乏家庭关系的界限感,当家庭成员强调保持较高的支持性关系时,会给子女带来过多的责任、压力、约束,或者过度依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反而不利于子女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增强其社交焦虑的体验。研究表明,情绪控制力高的孩子会调节对父亲消极情緒表达的注意力,缓冲父亲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降低问题行为水平。而且那些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子女可以抑制冲动行为,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接受度,并降低了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2.3亲子价值分化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调节效应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分离、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如果个体可以顺利度过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将会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并能够获得更强的独立自主性,更少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发展为成熟的个体。而完整的个体化过程不仅指情感上的独立,还包含态度独立、(生活)功能独立以及冲突独立等。但在当下的研究中,大多考察了与父母的情感独立或者心理距离对子女成长的意义,很少从价值独立或价值分化的层面来检验对于个体心理调节的作用。通过研究的初步探索,发现父子价值分化程度越低(即父子的价值一致性越高),会降低母亲婚姻支持对子女心理症状的保护作用、缓冲父亲冲突行为对子女学习倦怠的不利影响。其实亲子价值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子女对父母的认同感和心理距离。
3.结语
父母婚姻关系和谐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对环境适应性,其中良好的父母婚姻互动关系、具有低家庭支持行为的母亲将会降低子女的社会焦虑感,而具有价值趋同的父子关系也具有相似效果。其中适应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生命意义,即通过提高课业成绩、丰富课余生活等方式获得。这样的适应性可以对不良父母互动关系对子女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产生部分的抵消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成毅.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2]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7):1083-1086.
关键词:父母婚姻关系;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
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适应的影响。然而,回顾之前的研究发现,心理学家们更关注父母婚姻关系对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子女的影响,因为儿童成长依赖父母的支持和照顾、父母是子女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使得个体早期的不良家庭经验成为心理适应不良的症结所在。对于大学生来说,离开家人求学、获得了独立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也拓宽了社交网络。
1.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1.1父母婚姻关系属于敌意攻击型
父母婚姻关系属于敌意攻击型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适应状况最差(心理症状和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这表明父母如有过多敌对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将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困惑,降低对外界的感知,并使他们处于一种低应对效能状态。迄今为止,大量关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敌意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影响亲子之间牢固纽带的发展,并导致对他人不信任和恐惧的人际表征,同时会造成更消极的自我概念,很容易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父母之间愤怒甚至咄咄逼人的关系意味着矛盾难以调节,婚姻满意度低,频繁的冲突容易引发孩子的恐惧、内疚、无措等负面情绪。
1.2父母属于疏远淡漠型
当父母不习惯正面解决冲突,而是倾向于搁置或者忽视问题,家庭成员往往处于一种低联结状态,子女没有获得足够的亲密感。此外,疏远冷漠的父母更可能营造一种孤立冷漠的家庭环境,导致子女缺乏亲密互动的经验,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自在感或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自卑感,表现出高度的社交焦虑。这表明,拥有疏远淡漠型父母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导致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学习成就感。
1.3包容型
黄成毅研究显示,丈夫包容型和妻子包容型的婚姻关系在子女心理适应状态上存在差异。其中,父母婚姻关系包括丈夫包容型和妻子包容型,在研究中发现属于丈夫包容型的子女心理适应表现差强人意,而妻子包容型的子女虽然也表现出一些的适应问题,但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表明母亲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包括父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之为“母亲守门效应”。母亲可以促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可以阻碍这种影响,这项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选择包容、支持,即使父亲表现出更多的冲突行为,也不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心理适应。反之,如果母亲的冲突行为较多,而父亲比较包容和支持,则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适应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2.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对策
2.1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积极调节作用
黄成毅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方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对自己生活充满目标和意义感的大学生更少受到父亲冲突行为影响,减少产生过高学习倦怠感的情况。此外,大学生自身的生命意义感还会增强母亲支持因素的积极影响,进一步降低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水平。大学生如自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活意义体验,可以抑制父母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使孩子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但子女坚持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可以部分抵消父母冲突造成的不良影响。
2.2情绪镇定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
王丽芳研究表明,情绪化更高的大学生(低镇定性),如果其家庭支持行为水平更高,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社交焦虑。研究人员认为,镇定性高的孩子更有可能与家人建立亲疏有度的关系,并能适时、适度地从家庭中获得支持来应对困难。而具有情绪化特征的子女容易缺乏家庭关系的界限感,当家庭成员强调保持较高的支持性关系时,会给子女带来过多的责任、压力、约束,或者过度依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反而不利于子女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增强其社交焦虑的体验。研究表明,情绪控制力高的孩子会调节对父亲消极情緒表达的注意力,缓冲父亲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降低问题行为水平。而且那些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子女可以抑制冲动行为,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接受度,并降低了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2.3亲子价值分化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调节效应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分离、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如果个体可以顺利度过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将会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并能够获得更强的独立自主性,更少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发展为成熟的个体。而完整的个体化过程不仅指情感上的独立,还包含态度独立、(生活)功能独立以及冲突独立等。但在当下的研究中,大多考察了与父母的情感独立或者心理距离对子女成长的意义,很少从价值独立或价值分化的层面来检验对于个体心理调节的作用。通过研究的初步探索,发现父子价值分化程度越低(即父子的价值一致性越高),会降低母亲婚姻支持对子女心理症状的保护作用、缓冲父亲冲突行为对子女学习倦怠的不利影响。其实亲子价值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子女对父母的认同感和心理距离。
3.结语
父母婚姻关系和谐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对环境适应性,其中良好的父母婚姻互动关系、具有低家庭支持行为的母亲将会降低子女的社会焦虑感,而具有价值趋同的父子关系也具有相似效果。其中适应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生命意义,即通过提高课业成绩、丰富课余生活等方式获得。这样的适应性可以对不良父母互动关系对子女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产生部分的抵消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成毅.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2]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7):1083-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