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名普通员工笔下的“我的一天”这样写道:
6:35,我还在洗澡,两个小女儿已经起床,过来跟我说早安。
7:00,穿好衣服,准备出门。趁着穿鞋子的时间我跟孩子们聊会儿天——因为等不到我下班,她们都已经睡觉了,所以早上这几分钟是我一天里唯一可以跟她们面对面的时候。
7:25,坐在地铁上,地铁并不挤。往常我趁坐地铁的22分钟再小睡一觉但今天我正好想把手头这本书看完。
8:00,如约和一个暑期实习生吃早饭。我被指定为他实习期间的导师,一个多星期前就打算找时间一起吃晚饭聊一下,却因为项目的进度而一拖再拖。最后只好找早饭的时间,至少不会太容易被取消。
8:50,吃完早饭,我有10分钟的时间赶去客户的公司。
9:00,我目前的项目是为一个很大的政府机构高层的高效工作提供咨询。我们做咨询的通常是周一到周四都驻扎在客户的公司,以便于及时与客户沟通。因为这个客户离我公司只有10分钟车程,我这个星期的时间安排就灵活得多了。
10:00,起草完一份记录,发给项目主管,由他修改之后再发给高层看。高层过目之后我再编辑成最终版本。
10:20,花了很多时间收发email,黑莓上,电脑上,有些关于现在的项目,另外是其他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下周我要飞去奥地利参加一个两周的培训。
11:10,和客户方的主任开一个会。
12:30,和公司的业务分析师开“解决问题”讨论会。
13:45,有15分钟午饭时间,赶紧去买了份寿司。
14:00,主持一个高层学习会。
18:00,组会。高层、核心组员以及配合的同事都来参加,主要是过一遍明天和客户沟通的内容,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18:50,打电话回家跟女儿们说晚安。
19:15,和业务分析师等人开会讨论幻灯片材料。我们互相交换想法,争论,直到达成一致。
20:00,材料发往印度的平面设计部门,由他们做后期。等晚上回家的时候后期制作就能完成,到时候上网收材料,再核对一遍就可以发给高层。我们最后用5分钟总结一天的工作,计划今后的工作,然后满怀成就感地回家。
21:10,回到家吃晚饭。
22:10,看完一集电视剧,我跟太太对视,大家又都看着DVD机,心里在想,也许还有时间再多看一集……”
实际上,这样的生活对于咨询界的人来说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比常态还要奢侈一些。众所周知,像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通常多于70个小时,并且很多时候周一到周四都在客户所在的城市出差,周末才可以回家。就像电影《Up in the air》里的男主角一样,作为资深职业转换咨询师,每天西装革履,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不辞劳苦,永远up in the air。
博士三年级转行
为了更了解这个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职业背后的故事,我给Lucy打了一个电话约了访谈。我跟Lucy既是大学本科的校友,又是博士期间的校友,做学生的时候经常天南海北地聊天,但自从她开始了咨询之旅并且我们俩一个在美国东部一个在西部之后,联系就少了很多。听说要访谈,Lucy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说自己不是大牛。我笑说,不是大牛的中国人进不去美国咨询界。约到她已经离截稿时间很近了,西部时间晚上8点,她还在旧金山的办公室加班,赶deadline,就如篇头所描述的生活一样。然而和Lucy聊天却很轻松,典型的80后,有主见有张力,有种认真的率直。
我们这些80后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人把生物或者生命科学填在第一位,因为大家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很多年过去了,当年选择这个学科的80后们,却有很多人已经改行学了医学、药学、生物统计,甚至金融和计算机。而坚持学下来的,却多数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Lucy就在那个大家热火朝天奔向生命科学的年代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专业,却在博士第三年的时候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
“当初是真的抱着对生物的热爱选择了这个行业的,然而做下来觉得周期实在太长,很多时候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发表文章很难,要拖上若干年,比如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到现在过了那么久了还在投稿。而我的性格是喜欢短平快的,可以有压力有挑战,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Lucy是个很爽直的北京女孩,对于自己的转行很坦白也很自信,“其实咨询界有很多人跟我背景相似。比如我们这样跟生物制药相关的咨询公司,可能一半是MBA,1/4是生物或者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另外1/4是药学博士和一些并没有很高学历但有丰富业界经验的雇员。坦白地说,我的生物博士背景未必对我现在的工作本身有很重要的帮助,但是对于咨询公司来说,招收我们这样的咨询顾问一来是相信我们具有相当过硬的分析问题能力,二来我们可以跟很多客户有更好更深层次的交流,因为他们通常都是生物或者药学的博士。在一些更大的咨询公司,博士的比例更小些,但是他们在职业上面往往容易走得更远。”
“Up or out”
作为生物医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Lucy的项目主要是针对医药公司提供药物开发和发布相关的咨询。谈到职业上的困难,Lucy直言不讳自己的“弱势”:首先是people interaction(人际交往互动)。以前在学术的环境里觉得处理人际关系毫不费力,而今对内要小心办公室政治以及处理和同事间的关系,对外要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有时候就会力不从心。其次是communication(沟通)。虽然来美国多年,语言上早已克服了最初的障碍,但看英文的文书还是不能像读母语那样一目十行;语言的困难也表现在谈话中,尽管平时的交谈非常流利,但真正要去主导讨论却是另一回事;另外,文化的差异依然是一个问题,毕竟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改变也不想改变。 “咨询不像很多人想得那么风光。我们总自嘲work like a dog。咨询公司的结构和很多其他行业不同,有很多合伙人,很多VP(副总裁),项目往往是一个VP,一个manager和一个咨询师组成的team,所以这个咨询师就需要干很多活。行业内有句玩笑话说咨询界副总裁比咨询师人数都要多。我平均每个星期要给客户一个40多张幻灯片的进度报告,每张都需要花一个到几个小时去做研究和调查,所以压力很大。”
咨询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很多公司都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提拔员工的年限。Lucy给我打了个比方,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每个级别之间有两年,如果你做得好,花两年的时间可以从consultant顾问升到engagement manager(项目经理),然后再被给予两年升到principle(总监),之后再两年,便是partner(合伙人)。然而无数人跨不过这一个又一个的两年,于是在中间的某一个时间点就被请走,或者自己辞职了。所谓 “up or out”,也就是要么往上升,要么走人的意思。
但是离开一家咨询公司之后,职业上往往有不少其他的选择,比如去原先客户那里做企业规划的分析和咨询,或者做市场,也可以去做销售。如果对创业兴趣浓厚,可以利用之前攒的人际关系自己开小公司。还有一些人会去其他的咨询公司,继续游走于这个行业里。
“说实话,我也是经常担心自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毕竟是一个节奏很快竞争很多的行业。也许某一天我也做不下去了,尽管付出很多努力。”但Lucy是个自信的人,她马上补充说,“对于创业开公司,我一直怀着热情。所以不否认将来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Work-life balance?”“No”
说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Lucy无奈地笑笑说,最近平衡得很差,“我们公司在咨询界算是‘仁慈’的,如果不赶项目的deadline的话,早上8点半到公司,下午6点可以回家。但是在公司是基本没有休息时间的,最多5分钟,或者吃午饭那十几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在干活,完全不停顿。6点回家之后不算一天工作的结束,因为吃完晚饭之后大家一定是会继续自觉工作的,早则到9点,正常干到11点,也有人工作到下半夜。比如我,最近能在12点前睡觉就算奢侈了。好在周末的时间基本是自己的,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当你发现周一要交一份新的报告时,周末也就自然泡汤。”
做咨询那么辛苦,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热衷于这个行业呢?“很多人是喜欢这样有挑战有新东西的工作性质,而且习惯了之后反而闲不下来。也有很多人认为职业之路会因为做咨询而拓宽很多,你会通过这份工作认识很多客户尤其是高层,他们可能是你以后的雇主或者合伙人。我很辛苦但是我也享受,因为这样的工作带给我很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方丹敏
6:35,我还在洗澡,两个小女儿已经起床,过来跟我说早安。
7:00,穿好衣服,准备出门。趁着穿鞋子的时间我跟孩子们聊会儿天——因为等不到我下班,她们都已经睡觉了,所以早上这几分钟是我一天里唯一可以跟她们面对面的时候。
7:25,坐在地铁上,地铁并不挤。往常我趁坐地铁的22分钟再小睡一觉但今天我正好想把手头这本书看完。
8:00,如约和一个暑期实习生吃早饭。我被指定为他实习期间的导师,一个多星期前就打算找时间一起吃晚饭聊一下,却因为项目的进度而一拖再拖。最后只好找早饭的时间,至少不会太容易被取消。
8:50,吃完早饭,我有10分钟的时间赶去客户的公司。
9:00,我目前的项目是为一个很大的政府机构高层的高效工作提供咨询。我们做咨询的通常是周一到周四都驻扎在客户的公司,以便于及时与客户沟通。因为这个客户离我公司只有10分钟车程,我这个星期的时间安排就灵活得多了。
10:00,起草完一份记录,发给项目主管,由他修改之后再发给高层看。高层过目之后我再编辑成最终版本。
10:20,花了很多时间收发email,黑莓上,电脑上,有些关于现在的项目,另外是其他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下周我要飞去奥地利参加一个两周的培训。
11:10,和客户方的主任开一个会。
12:30,和公司的业务分析师开“解决问题”讨论会。
13:45,有15分钟午饭时间,赶紧去买了份寿司。
14:00,主持一个高层学习会。
18:00,组会。高层、核心组员以及配合的同事都来参加,主要是过一遍明天和客户沟通的内容,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18:50,打电话回家跟女儿们说晚安。
19:15,和业务分析师等人开会讨论幻灯片材料。我们互相交换想法,争论,直到达成一致。
20:00,材料发往印度的平面设计部门,由他们做后期。等晚上回家的时候后期制作就能完成,到时候上网收材料,再核对一遍就可以发给高层。我们最后用5分钟总结一天的工作,计划今后的工作,然后满怀成就感地回家。
21:10,回到家吃晚饭。
22:10,看完一集电视剧,我跟太太对视,大家又都看着DVD机,心里在想,也许还有时间再多看一集……”
实际上,这样的生活对于咨询界的人来说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比常态还要奢侈一些。众所周知,像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通常多于70个小时,并且很多时候周一到周四都在客户所在的城市出差,周末才可以回家。就像电影《Up in the air》里的男主角一样,作为资深职业转换咨询师,每天西装革履,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不辞劳苦,永远up in the air。
博士三年级转行
为了更了解这个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职业背后的故事,我给Lucy打了一个电话约了访谈。我跟Lucy既是大学本科的校友,又是博士期间的校友,做学生的时候经常天南海北地聊天,但自从她开始了咨询之旅并且我们俩一个在美国东部一个在西部之后,联系就少了很多。听说要访谈,Lucy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说自己不是大牛。我笑说,不是大牛的中国人进不去美国咨询界。约到她已经离截稿时间很近了,西部时间晚上8点,她还在旧金山的办公室加班,赶deadline,就如篇头所描述的生活一样。然而和Lucy聊天却很轻松,典型的80后,有主见有张力,有种认真的率直。
我们这些80后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人把生物或者生命科学填在第一位,因为大家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很多年过去了,当年选择这个学科的80后们,却有很多人已经改行学了医学、药学、生物统计,甚至金融和计算机。而坚持学下来的,却多数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Lucy就在那个大家热火朝天奔向生命科学的年代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专业,却在博士第三年的时候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
“当初是真的抱着对生物的热爱选择了这个行业的,然而做下来觉得周期实在太长,很多时候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发表文章很难,要拖上若干年,比如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到现在过了那么久了还在投稿。而我的性格是喜欢短平快的,可以有压力有挑战,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Lucy是个很爽直的北京女孩,对于自己的转行很坦白也很自信,“其实咨询界有很多人跟我背景相似。比如我们这样跟生物制药相关的咨询公司,可能一半是MBA,1/4是生物或者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另外1/4是药学博士和一些并没有很高学历但有丰富业界经验的雇员。坦白地说,我的生物博士背景未必对我现在的工作本身有很重要的帮助,但是对于咨询公司来说,招收我们这样的咨询顾问一来是相信我们具有相当过硬的分析问题能力,二来我们可以跟很多客户有更好更深层次的交流,因为他们通常都是生物或者药学的博士。在一些更大的咨询公司,博士的比例更小些,但是他们在职业上面往往容易走得更远。”
“Up or out”
作为生物医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Lucy的项目主要是针对医药公司提供药物开发和发布相关的咨询。谈到职业上的困难,Lucy直言不讳自己的“弱势”:首先是people interaction(人际交往互动)。以前在学术的环境里觉得处理人际关系毫不费力,而今对内要小心办公室政治以及处理和同事间的关系,对外要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有时候就会力不从心。其次是communication(沟通)。虽然来美国多年,语言上早已克服了最初的障碍,但看英文的文书还是不能像读母语那样一目十行;语言的困难也表现在谈话中,尽管平时的交谈非常流利,但真正要去主导讨论却是另一回事;另外,文化的差异依然是一个问题,毕竟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改变也不想改变。 “咨询不像很多人想得那么风光。我们总自嘲work like a dog。咨询公司的结构和很多其他行业不同,有很多合伙人,很多VP(副总裁),项目往往是一个VP,一个manager和一个咨询师组成的team,所以这个咨询师就需要干很多活。行业内有句玩笑话说咨询界副总裁比咨询师人数都要多。我平均每个星期要给客户一个40多张幻灯片的进度报告,每张都需要花一个到几个小时去做研究和调查,所以压力很大。”
咨询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很多公司都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提拔员工的年限。Lucy给我打了个比方,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每个级别之间有两年,如果你做得好,花两年的时间可以从consultant顾问升到engagement manager(项目经理),然后再被给予两年升到principle(总监),之后再两年,便是partner(合伙人)。然而无数人跨不过这一个又一个的两年,于是在中间的某一个时间点就被请走,或者自己辞职了。所谓 “up or out”,也就是要么往上升,要么走人的意思。
但是离开一家咨询公司之后,职业上往往有不少其他的选择,比如去原先客户那里做企业规划的分析和咨询,或者做市场,也可以去做销售。如果对创业兴趣浓厚,可以利用之前攒的人际关系自己开小公司。还有一些人会去其他的咨询公司,继续游走于这个行业里。
“说实话,我也是经常担心自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毕竟是一个节奏很快竞争很多的行业。也许某一天我也做不下去了,尽管付出很多努力。”但Lucy是个自信的人,她马上补充说,“对于创业开公司,我一直怀着热情。所以不否认将来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Work-life balance?”“No”
说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Lucy无奈地笑笑说,最近平衡得很差,“我们公司在咨询界算是‘仁慈’的,如果不赶项目的deadline的话,早上8点半到公司,下午6点可以回家。但是在公司是基本没有休息时间的,最多5分钟,或者吃午饭那十几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在干活,完全不停顿。6点回家之后不算一天工作的结束,因为吃完晚饭之后大家一定是会继续自觉工作的,早则到9点,正常干到11点,也有人工作到下半夜。比如我,最近能在12点前睡觉就算奢侈了。好在周末的时间基本是自己的,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当你发现周一要交一份新的报告时,周末也就自然泡汤。”
做咨询那么辛苦,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热衷于这个行业呢?“很多人是喜欢这样有挑战有新东西的工作性质,而且习惯了之后反而闲不下来。也有很多人认为职业之路会因为做咨询而拓宽很多,你会通过这份工作认识很多客户尤其是高层,他们可能是你以后的雇主或者合伙人。我很辛苦但是我也享受,因为这样的工作带给我很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