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80例(198眼),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情况等,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手术后1周,进行视力检查,其中,视力为0.5及以上者140眼(70.7%),视力为0.2~0.4者42眼(21.2%),视力为0.1及以下者16眼(8.1%),术后囊膜破裂2眼,角膜水肿22眼,前房出血8眼,在相应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治疗。 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有手术成本低、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对患者伤害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图分类号] R77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208-02
在视力致盲的众多原因中,白内障排在首位,致盲率高达41%。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调查显示人类约有25%患有白内障。它是发生在眼球内晶状体上、由于晶状体浑浊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疾病。白内障发展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时候甚至会长达数十年,并且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还可能会引发青光眼、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等多种并发症,进而导致不可挽救的损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 700万可通过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设备的高科技化,白内障治疗手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由于有着手术设备少,手术切口相对较小、切口愈合较快、术后散光小,早期即可获得满意的视力[2]等多种优势而从众多治疗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基层医院对白内障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现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18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总结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80例(198眼),其中男78例(86眼),女102例(112眼),年龄25~78岁,平均(57.43±2.65)岁,病程6~26年,平均(12.50±2.95)年。在180例白内障患者中,有152例老年性白内障,8例外伤性白内障,15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先天性白内障,3例其他白内障。180例患者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0.2。在手术进行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眼压、红绿色觉、眼科A、B超、1 m光定位等多项必要的检测,并通过分析这些结果排除不宜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视力0.01~0.1者92眼(46.5%),0.2~0.4者101眼(51.0%),≥0.5者5眼(2.5%)。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首先核对患者信息,以及要进行手术的是左眼还是右眼,确保准确无误。在手术开始之前30 min,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充分散瞳:采用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滴注,连续进行3次,每次5 min以上;然后进行表面麻醉:采用0.5%艾尔卡滴眼液滴眼3次;再进行阻滞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之后进行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孔巾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开睑器开睑,然后上直肌牵引缝线,在10点钟到1点钟位置上做一以上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进行彻底止血;在正上方12点出角巩后缘1.0~2.0 mm处,根据核大小做一长约6.0~8.0 mm的反眉形板层巩膜切口,并且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隧道(约1/3~1/2巩膜厚),半层分离至透明角膜约1.0 mm,此时应保证内口大于外口。进入前房,并且注入黏弹剂以便于扩大内口。截囊针进行连续唤醒撕囊,以达到水化分离皮质和核的目的,水化针头在囊袋内转动核,使核从皮质中分离出来。之后用晶体圈套器将晶体核缓慢托出,并抽吸残余皮质。再次向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撑开晶体囊袋,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紧接着进行前房灌洗,以清除黏弹剂及残留下来的皮质。至于切口当视术后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缝合。手术结束后在球周注射适量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单眼包扎。并且在术后,要予以常规抗生素、激素静滴3 d。抗生素激素滴眼液滴眼每日使用6次,逐渐递减到约6周后结束。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应避免谈话,减少器械碰撞声,以避免给予患者不必要的紧张感。操作时应尽量做到轻、稳、准,减少患者的痛苦。
2?结果
2.1?术后视力
手术结束后1周,对180例(198眼)患者进行视力检查,其中视力为0.5及以上者140眼(70.7%),视力为0.2~0.4者42眼(21.2%),视力为0.1及以下者16眼(8.1%)。
2.2?术后并发症
手术中后期有囊膜破裂2眼,经处理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并发症有多种,主要包括角膜水肿、暂时性高眼压、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在本次临床资料中,手术后出现角膜水肿22眼,前房出血8眼,这些症状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均在1周内消退。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白内障发病率日趋呈增长趋势,患病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白内障患者总数量高达290.00万人,且初步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大到506.25万人[3-4]。由于城乡条件差距的原因,在我国眼病患者一大半是在农村,这一现状又将给白内障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问题。目前在各大医院常用的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虽然有着不少的优点,但是手术费用高,这将是此种方法在我国基层医院展开的一大瓶颈。我国白内障的基础研究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5]。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采用隧道自闭性的切口,并且在手术之后,其窗口可以由于眼压的升高而自动闭合,切口小,并且自愈速度快,同时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便于医护人员掌握,并且有着不逊于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因此,这将成为在各大城乡基层医院进行白内障疾病治疗的首选医术。
尽管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有着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是要想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等,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和严格的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视力检查、眼压监测等,手术前相关体格检查,综合分析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6]。在手术开始之前,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感染。同时由于患者多为高龄老年人,因此还要对其心理进行特别护理。其次,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为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要在多个方面予以注意。如术前应该充分进行散瞳,手术中动作应该轻柔,避免用力过大等。再次,在手术结束后,要做好术后护理。包括:避免感染、眼睛保护、及时换药、定期复诊等。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书文.我县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延迟手术的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3):44-45.
[2] 方菁,冯梅,罗满秀.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2):296-298.
[3] 宋玉萍.80岁及以上白内障患者不同手术方法视力恢复情况比较[J].中化老年医学杂志,2009,28(3):239-240.
[4] 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等.300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2011,35(6):453-455.
[5] 张晓春,燕振国.我国白内障基础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69-5472.
[6] 左春兰.探讨白内障手术前体格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5):429-432.
(收稿日期:2012-07-30)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图分类号] R77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208-02
在视力致盲的众多原因中,白内障排在首位,致盲率高达41%。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调查显示人类约有25%患有白内障。它是发生在眼球内晶状体上、由于晶状体浑浊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疾病。白内障发展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时候甚至会长达数十年,并且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还可能会引发青光眼、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等多种并发症,进而导致不可挽救的损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 700万可通过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设备的高科技化,白内障治疗手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由于有着手术设备少,手术切口相对较小、切口愈合较快、术后散光小,早期即可获得满意的视力[2]等多种优势而从众多治疗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基层医院对白内障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现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18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总结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80例(198眼),其中男78例(86眼),女102例(112眼),年龄25~78岁,平均(57.43±2.65)岁,病程6~26年,平均(12.50±2.95)年。在180例白内障患者中,有152例老年性白内障,8例外伤性白内障,15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先天性白内障,3例其他白内障。180例患者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0.2。在手术进行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眼压、红绿色觉、眼科A、B超、1 m光定位等多项必要的检测,并通过分析这些结果排除不宜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视力0.01~0.1者92眼(46.5%),0.2~0.4者101眼(51.0%),≥0.5者5眼(2.5%)。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首先核对患者信息,以及要进行手术的是左眼还是右眼,确保准确无误。在手术开始之前30 min,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充分散瞳:采用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滴注,连续进行3次,每次5 min以上;然后进行表面麻醉:采用0.5%艾尔卡滴眼液滴眼3次;再进行阻滞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之后进行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孔巾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开睑器开睑,然后上直肌牵引缝线,在10点钟到1点钟位置上做一以上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进行彻底止血;在正上方12点出角巩后缘1.0~2.0 mm处,根据核大小做一长约6.0~8.0 mm的反眉形板层巩膜切口,并且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隧道(约1/3~1/2巩膜厚),半层分离至透明角膜约1.0 mm,此时应保证内口大于外口。进入前房,并且注入黏弹剂以便于扩大内口。截囊针进行连续唤醒撕囊,以达到水化分离皮质和核的目的,水化针头在囊袋内转动核,使核从皮质中分离出来。之后用晶体圈套器将晶体核缓慢托出,并抽吸残余皮质。再次向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撑开晶体囊袋,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紧接着进行前房灌洗,以清除黏弹剂及残留下来的皮质。至于切口当视术后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缝合。手术结束后在球周注射适量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单眼包扎。并且在术后,要予以常规抗生素、激素静滴3 d。抗生素激素滴眼液滴眼每日使用6次,逐渐递减到约6周后结束。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应避免谈话,减少器械碰撞声,以避免给予患者不必要的紧张感。操作时应尽量做到轻、稳、准,减少患者的痛苦。
2?结果
2.1?术后视力
手术结束后1周,对180例(198眼)患者进行视力检查,其中视力为0.5及以上者140眼(70.7%),视力为0.2~0.4者42眼(21.2%),视力为0.1及以下者16眼(8.1%)。
2.2?术后并发症
手术中后期有囊膜破裂2眼,经处理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并发症有多种,主要包括角膜水肿、暂时性高眼压、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在本次临床资料中,手术后出现角膜水肿22眼,前房出血8眼,这些症状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均在1周内消退。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白内障发病率日趋呈增长趋势,患病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白内障患者总数量高达290.00万人,且初步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大到506.25万人[3-4]。由于城乡条件差距的原因,在我国眼病患者一大半是在农村,这一现状又将给白内障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问题。目前在各大医院常用的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虽然有着不少的优点,但是手术费用高,这将是此种方法在我国基层医院展开的一大瓶颈。我国白内障的基础研究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5]。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采用隧道自闭性的切口,并且在手术之后,其窗口可以由于眼压的升高而自动闭合,切口小,并且自愈速度快,同时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便于医护人员掌握,并且有着不逊于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因此,这将成为在各大城乡基层医院进行白内障疾病治疗的首选医术。
尽管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有着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是要想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等,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和严格的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视力检查、眼压监测等,手术前相关体格检查,综合分析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6]。在手术开始之前,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感染。同时由于患者多为高龄老年人,因此还要对其心理进行特别护理。其次,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为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要在多个方面予以注意。如术前应该充分进行散瞳,手术中动作应该轻柔,避免用力过大等。再次,在手术结束后,要做好术后护理。包括:避免感染、眼睛保护、及时换药、定期复诊等。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书文.我县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延迟手术的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3):44-45.
[2] 方菁,冯梅,罗满秀.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2):296-298.
[3] 宋玉萍.80岁及以上白内障患者不同手术方法视力恢复情况比较[J].中化老年医学杂志,2009,28(3):239-240.
[4] 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等.300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2011,35(6):453-455.
[5] 张晓春,燕振国.我国白内障基础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69-5472.
[6] 左春兰.探讨白内障手术前体格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5):429-432.
(收稿日期:201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