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阶段,英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加大,几乎所有公办与民办综合性高校都设置了英语相关院系或专业。在英语专业就业市场日益饱和的状况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若想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势必要对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调整,将毕业生培养成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应用型定位 课程调整
序言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阶段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标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截至当年5月,经教育部审批的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的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249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民办高校已经结束了之前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状态,而且越来越注重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因而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注重学生就业情况。这是由于民办高校的竞争首先是生源的竞争,有了生源,学校才能够存在和发展,但最终的竞争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只有解决“出口”(就业)才是是解决“进口”(招生)的关键。
1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现状
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国各类高校的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点达9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2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0余个。英语专业在校生也大幅度增加,总数达到40多万。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达12万人。英国语言专家David Graddol于2006年在其名为English Next(《英语走向何方》)的报告上指出,全球化导致英语强势地位下降,英语由外语变为中介语,教学模式随之变化。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而转变为一种必备的语言技能。
随着英语专业及精通英语或具备良好英语口语能力的非专业人才的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也越发激烈,相对公办高校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择优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民办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真正依靠本专业择业的人比例不高。其次,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民办高校是公办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冷淡看待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比如同为英语专业毕业,获得同等学士学位,同样有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的民办生和公办生,多数人会选择录取公办生,原因在于对民办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抱有不信任态度。第三是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市场存在“本科生挑着要”的现状。部分用人单位甚至采取毕业院校是否为”211”、”985”作为衡量应聘毕业生的标准,拒绝了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民办毕业生。同时也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除上述外部市场因素外,我国现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训练,不利于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的普遍情况。
2 课程调整策略
为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应从对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手,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理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等的需求,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培养所起到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实际就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对接,突出听、说能力,培养其专业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课程调整首先是要转变教学主体,采用适当的教学理念。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实质上都应该是实践课,应体现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课程特点,这就要求英语语言技能的教授与习得都应经过学习者本人的大量实践才得以实现。基于此情况,教师可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学习的中心。在教学环节中,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要让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及其就业后的继续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课程调整要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切实的得到各方面能力素养的锻炼及提高。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以听说训练为主,高级阶段写与译的能力是主要提高的对象。在基础阶段的教学,应时刻突出重点,采取适当的双边教学模式,通过值日报告、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既要累积自己的专业基础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养成团队意识。在高级阶段,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巧,并帮其创造虚拟环境进行演练。教学检查时也应采取多元化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评方法。要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口头与笔头的能力并重,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既检测学生的基本功掌握情况,又对其实际能力的侧重点得以突出。
课程调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毕业前岗位实习,与就业接轨的实践经验的锻炼,开设一些学生确实需要的课程,学生就业后反应收益大、效果好的课程。可以请一些负责英语专业就业招聘的企業人员来讲解一些实际工作技巧,如物流流程操作,商务信函写作,办公室英语等,使在校生提前了解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为与市场接轨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应大力宣传务实的就业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应注重学生礼仪的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等。培养学生成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
结语
面对外部市场的就业压力,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要认清现状,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特色办学与精品办学相结合,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办学定位,拓展专业辐射领域,以敏锐的视角发现英语专业人才市场的空缺并迅速做出反应。民办高校要发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填补公办院校力所不及的空缺,培养市场需要的可迅速适应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优势。同时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也应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外语外事人才,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竖起品牌效应,改正社会、市场及部分用人单位的偏见,也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竞争力及生存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敬敏,民办高校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教研究,2006(12)
2 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界,2007(12)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
4 彭齐林,何少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应用型定位 课程调整
序言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阶段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标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截至当年5月,经教育部审批的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的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249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民办高校已经结束了之前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状态,而且越来越注重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因而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注重学生就业情况。这是由于民办高校的竞争首先是生源的竞争,有了生源,学校才能够存在和发展,但最终的竞争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只有解决“出口”(就业)才是是解决“进口”(招生)的关键。
1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现状
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国各类高校的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点达9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2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40余个。英语专业在校生也大幅度增加,总数达到40多万。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达12万人。英国语言专家David Graddol于2006年在其名为English Next(《英语走向何方》)的报告上指出,全球化导致英语强势地位下降,英语由外语变为中介语,教学模式随之变化。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而转变为一种必备的语言技能。
随着英语专业及精通英语或具备良好英语口语能力的非专业人才的逐年增多,就业竞争也越发激烈,相对公办高校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择优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民办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真正依靠本专业择业的人比例不高。其次,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民办高校是公办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冷淡看待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比如同为英语专业毕业,获得同等学士学位,同样有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的民办生和公办生,多数人会选择录取公办生,原因在于对民办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抱有不信任态度。第三是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市场存在“本科生挑着要”的现状。部分用人单位甚至采取毕业院校是否为”211”、”985”作为衡量应聘毕业生的标准,拒绝了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民办毕业生。同时也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除上述外部市场因素外,我国现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训练,不利于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的普遍情况。
2 课程调整策略
为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应从对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手,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理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等的需求,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培养所起到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实际就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对接,突出听、说能力,培养其专业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课程调整首先是要转变教学主体,采用适当的教学理念。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实质上都应该是实践课,应体现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课程特点,这就要求英语语言技能的教授与习得都应经过学习者本人的大量实践才得以实现。基于此情况,教师可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学习的中心。在教学环节中,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要让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及其就业后的继续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课程调整要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切实的得到各方面能力素养的锻炼及提高。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以听说训练为主,高级阶段写与译的能力是主要提高的对象。在基础阶段的教学,应时刻突出重点,采取适当的双边教学模式,通过值日报告、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既要累积自己的专业基础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养成团队意识。在高级阶段,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巧,并帮其创造虚拟环境进行演练。教学检查时也应采取多元化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评方法。要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口头与笔头的能力并重,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既检测学生的基本功掌握情况,又对其实际能力的侧重点得以突出。
课程调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毕业前岗位实习,与就业接轨的实践经验的锻炼,开设一些学生确实需要的课程,学生就业后反应收益大、效果好的课程。可以请一些负责英语专业就业招聘的企業人员来讲解一些实际工作技巧,如物流流程操作,商务信函写作,办公室英语等,使在校生提前了解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为与市场接轨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应大力宣传务实的就业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应注重学生礼仪的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等。培养学生成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
结语
面对外部市场的就业压力,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要认清现状,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特色办学与精品办学相结合,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办学定位,拓展专业辐射领域,以敏锐的视角发现英语专业人才市场的空缺并迅速做出反应。民办高校要发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填补公办院校力所不及的空缺,培养市场需要的可迅速适应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优势。同时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也应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外语外事人才,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竖起品牌效应,改正社会、市场及部分用人单位的偏见,也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竞争力及生存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敬敏,民办高校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教研究,2006(12)
2 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界,2007(12)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
4 彭齐林,何少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