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情书”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生命短暂,余生的每一天充满美好,好好珍惜,爱自己!
  2018年9月里的一天,天气有些闷热,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我躺在狭窄的病床上闭着眼陷入沉思时,医生给我捎来了一封“情书”:“**华,女,51岁、十二指肠乳头癌……”
   尽管我多次得到命运的恩宠,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躲过劫难,可这一次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我将再次面对死神。我插满管子的身体蜷缩在一米宽的病床上,病魔变着法地来骚扰我、调戏我,剧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泄受阻、发烧、伤口感染、腹腔积液接替袭来……我无力无助。手术三天后,我被推进了ICU(重症监护室)。
   ICU门外多少人为我祈祷,多少人为我彻夜难眠、揪心煎熬,我无从知晓。
   苍天垂怜,两天后转机出现,我回到了普通病房。家人宁愿自己内心煎熬也要死守“秘密”,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小手术,过几天就好了。”可家人不知道,我剧痛难忍时已亲耳听见护士对陪护说:“她患的是癌症,可以注射杜冷丁。”家里人更不知道我進ICU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还很年轻”。是的,我还年轻,我还有好多梦想。我想看见我的小孙女长大成人,我想四处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读诗听歌感受生活的小美好,我想亲自下厨给自己给家人做美味佳肴,我想……可现在我的生活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我配合家人继续“演戏”,病房里没有悲悲戚戚、哭哭啼啼。我整天躺在病床上无精打采地盯着输液瓶,那一点一滴的液体好像在告诉我,到底还留给我多少日子。
   人们总是“谈癌色变”,似乎患了癌症就意味着绝望、痛苦,似乎癌症就是死亡的孪生兄弟,家人朋友总是想着各种法子来安慰我、陪伴我……而我在出院两个月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独居生活。我需要一个人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空闲的时候,我选择去家附近的诗书公园散步。那是深秋季节,天已渐寒,公园静寂。我的心开始和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对话。我目睹它们在风雨里生机勃勃,从它们身上看到了生的力量和希望;我也看到落叶在林间飞舞,看到花开后凋零入土,我知道死是一种自然归属。
   精神稍好的时候我会去书店转悠,把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李银河的《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带回家打发时光。渐渐地,年轻时那个苦苦纠缠我的问题好像有了答案:活着的意义不为别的,就是好好活着!
   我放慢节奏,细致地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一缕阳光、一声鸟鸣、一树花开都会带给我温暖和感动。而最终解开我心结,点燃我生活激情的就是那深秋飘落的杏叶。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8年12月5日,也是我术后约3个月,当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买菜归来走到单元门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颗高大的银杏树挺立在风雨中,那一片片飘落的金黄色杏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不疾不徐地坠入地面,仿佛一个个美丽的舞者,又似风中摇曳的火苗。小雨淅沥,微风轻拂,地上金黄一片,我待在树下,头望天空,情不自禁喃喃细语:“好美!”而更触动我内心的是银杏树叶飘落的姿态,就在它们坠入大地的那一刻那么优雅、淡定、从容。我茅舍顿开、醍醐灌顶,随即将眼前的景象录下视频,告诉自己余生一定要活得如银杏树叶一样优雅淡定,用最美的姿态拥抱未来。
   李银河说:“把生命比喻为春夏秋冬轮回更替都是太过慷慨了。它更像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像太阳一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朝露……”我不就是一粒宇宙微尘,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存在过一瞬吗?既然如此,那么医生的诊断书于我有何意义?!那不就是死神借医生之手捎给我的情书吗?上面写着温柔的话:亲爱的,生命短暂,余生的每一天充满美好,好好珍惜,爱自己!不要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不要辜负深爱自己的每一个人。
   金磊摘自《家庭百事通》
其他文献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宋有朱熹“三读”批注法;明清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圈点批注法,自古以来就不失为一种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圈点批注法中所谓“圈点”,就是阅读时利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标示出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段,标示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所谓“批注”,就是给圈点出的内容写文字性的批语,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掌
期刊
我会定期在位于华盛顿闹市区的《纽约时报》分局办公室附近,利用吃早饭的时间会见朋友,采访官员、分析师或外交官。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避免浪费早餐时间,把自己每天的安排填得更满一些。  当然,华盛顿特区的早高峰期的交通总是很拥堵,我的早餐伙伴往往会迟到10分钟、15分钟甚至20分钟。他们总是气喘吁吁地赶到,一边坐下一边说着致歉的话:“红线地铁又延误了……”“环城高速大堵车……”“我的闹钟没有响……”“我
期刊
一、在阅读教学中切入写作知识,运用课文实例支撑理论  要真正实现读写融合的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结构和重新规划教学设计,在一个单元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本单元习作板块的教学内容,能够在课文阅读中找到相对应的地方,有效地切入相关的写作知识,并且可以直接利用课文作为案例支撑。在教材中,每一单元导读部分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这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要点,教学要以此开展,读写结合的落脚点也在这里。 
期刊
一、习作中的表达能力  发展习作表达能力,是儿童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习作表达能力是指写作者能够根据表达内容和表达对象,灵活选用适宜、妥帖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给读者留下良好感受和深刻印象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表达的内容,此谓表达之“意”;其二,表达的形式,此谓表达之“形”。良好的表达能力就应该以契合的“形”展现丰富的“意”,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应协调
期刊
教师的学识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以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学识素养,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清代文论家叶燮论诗,提出“才胆识力”四个字,这或可供语文教师参考。叶燮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胆”“识”“力”四者,是有机整体,不可偏废,但比较起来,四者中的“识”最为
期刊
细雨轻飘的春日,在一位作家的签名售书会上,林霖穿着一身素雅的休闲装,一手拎着包,一手拿着作家的签名书。她贴心地陪伴在母亲身边,脸上始终漾着浅浅的笑,平和而娴淑。年过半百的母亲,穿着一件红色的鸡心领羊绒衫,左胸口缀着漂亮的配饰,与下身那条时尚的灯笼裤很搭配。  像带孩子一样陪伴母亲  忽然,母亲孩子似的大声喊起来:“快点儿,给我换尿不湿,我又尿了。”衣着光鲜的母亲在大庭广众下竟如此毫无羞涩地直言快语
期刊
再独特的人,都不能免俗地需要友情,神经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孤独会对个人的感觉、行为和生理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早逝。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成为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届年轻人几乎没有朋友了。这两年“孤独的级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个人吃火锅”,有人“一个人搬家”,有人“一个人做手术”。另一些人则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有朋友的,隔三差五喊一声“有人要一起去看电影/看话剧/看展/吃饭吗”,或者分享
期刊
知子莫若母,母亲没有看到我擦去的泪水,却看到了我心里的长河,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刚强,长出一口气,强行挺着的背又弯了些,依靠在我的手臂上。   1    从小到大,关于母亲,我从别人那里听到最多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刚强。但我年幼时对母亲的印象没有刚强,只有忙碌。   我们老家人多地少,父亲一年里有大半年的光景都在外打工,母亲照料着两亩薄田,还要喂鸡养猪,总是从早忙到晚。年幼的我很黏母亲,经常抱着
期刊
鹿鸣坤牺牲前的照片。吴明/《南方日报》  寒风凛冽,残阳如血,像极了70年前他离开的那天。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掩映下,我们逐一走过这些熟悉的英雄的墓碑,生怕错过些什么。我们在寻找一个名字。  许多年前,朱锦翔也像这样,在这里苦苦找寻过那个名字。那天,朱锦翔和同学实习完返京,途经沈阳,等她赶到这里,却已错过了开放时间。望着眼前紧闭的大门和近在咫尺的“
期刊
1.  这是清明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自习课,班主任因事不能坐班,整个教室早已人心惶惶乱作一团——郑智阳抱着吉他乜斜着鼠眼,哼着不知词调的民謠佯装文艺青年;刘子妍举着昨天放学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伍,才终究得手的野生作家大冰先生签售的新书,被几个女生围追堵截,期待一睹名家真迹;好男生王沛同学最为安静,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方静默无语、行似蜗牛的时钟,打坐默念阿弥陀佛:“怎么还不下课怎么还不下课?”,表情气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