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活动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我表达、合作分享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幼教领域的广受认可的活动组织形式。基于此,混龄幼儿园也开始大胆的尝试在混龄项目活动。混龄班在实施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对幼儿给于适宜性支持。本文就混龄项目活动中教师在观察记录过程中的策略调整进行探讨,为混龄幼儿园开展项目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观察与记录;混龄班项目活动;存在问题;调整策略
在混龄班开展项目活动,要求同龄或异龄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团体讨论、制定计划、实际探索、展示成果、分享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教师是混龄班项目活动实践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混龄班项目活动的质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对教师观察能力提出的要求“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可见观察和记录这一专业素质必须成为教师的软实力。
混龄班在实施项目活动中,教师根据项目活动的目标,借助多种感官、仪器或工具观察和记录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合理解释与行为判断,以便根据幼兒的表现和需要,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宜性支持。教师观察和记录的专业要求及探讨,很多是基于同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鲜有涉及混龄班项目活动的探讨。随着混龄项目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急需调整策略,更好的支持幼儿。
混龄班项目活动中教师观察与记录的调整策略
1.灵活拓展和调整观察和记录方式
观察幼儿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混龄班在开展项目活动时,教师习惯运用学习故事和活动实录等方式梳理和呈现活动过程。这样的记录形式大多跟着部分幼儿的思维走,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有可能参与在活动中,从而忽略不发言的幼儿。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参与者,他们的言行都反映出其对活动的兴趣和需要,不发言不代表没有想法。为了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特别是团队中容易被忽视的中小组幼儿,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时应需拓展观察和记录方式。
如运用视频进行记录小组讨论实施过程,活动结束后,班主任教师组织三位教师共同对所记录的活动进行探讨,逐一分析组内幼儿,分别提出适宜性支持。
如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调整观察记录表,制作一张标有每位参与者姓名的观察表,根据需要对目标行为进行分类和指标细化,用数字等计量方式呈现记录,反映幼儿水平。
我们不能将教师培养成为技术人员或者完成表格的机械操作员,而应该引导教师成为有道德、有思想的评论家与理论家。鼓励教师灵活拓展和调整观察和记录方式,也是教师的成长途径之一。
2.整理已开展的活动主题,给于幼儿适当的选择权
面对每年幼儿结构都在调整和变化的情况,要想更加深入的推进混龄班的项目活动,可给于幼儿适当的选择权,将已开展的项目做一个线性的回顾和介绍,由该组幼儿决定是否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入。如果幼儿选择继续拓展深入,教师可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和记录。
3.调整分组模式,实行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
混龄班项目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分组过程中为了让促进幼儿整体水平的提升,可在分组时实行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确保组内幼儿发展在同一水平线。在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中,组内幼儿认知经验、动手操作及沟通合作能力相近,更有助于教师对小组幼儿的整体观察和记录。
如按照年龄分组,可分为大组、中组、小组,每个组别根据兴趣选择主题;如按照能力分组,班级内可分为两个能力组,中大组幼儿和中小组幼儿。中大组幼儿更喜欢《会动的交通工具》这一项目主题,每个小组根据兴趣选择了缆车、火车、船等较复杂的子主题,中小组幼儿更倾向于选择《好玩的玩具》这一主题,如竹蜻蜓或者不倒翁等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活动。
在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下,教师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共性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供关键支持。
4.建立教师实践共同体,寻求专业人员技术协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倡导建立教师观察与记录学习小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定期或依教师和活动开展分享、评议、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持续、积极的学习氛围。给予教师即时、持续的专业反馈,帮助教师提升观察和记录的专业发展。
在园所匮乏的教研支持下,为保证实践共同体的教研质量和混龄项目活动的有效推进,园所可邀请幼教专家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幼儿解读以及发展支持进行即时、持续的一对一反馈,并间隔性地进行现场观察、面对面咨询等支持,为教师营造持续性、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肖菊红,戴雪芳.幼儿园项目活动研究综素 [J]. 江苏教育研究,2019(16).
[2]黄谨,幼儿园项目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3]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教师观察与记录;混龄班项目活动;存在问题;调整策略
在混龄班开展项目活动,要求同龄或异龄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团体讨论、制定计划、实际探索、展示成果、分享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教师是混龄班项目活动实践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混龄班项目活动的质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对教师观察能力提出的要求“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可见观察和记录这一专业素质必须成为教师的软实力。
混龄班在实施项目活动中,教师根据项目活动的目标,借助多种感官、仪器或工具观察和记录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合理解释与行为判断,以便根据幼兒的表现和需要,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宜性支持。教师观察和记录的专业要求及探讨,很多是基于同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鲜有涉及混龄班项目活动的探讨。随着混龄项目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急需调整策略,更好的支持幼儿。
混龄班项目活动中教师观察与记录的调整策略
1.灵活拓展和调整观察和记录方式
观察幼儿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混龄班在开展项目活动时,教师习惯运用学习故事和活动实录等方式梳理和呈现活动过程。这样的记录形式大多跟着部分幼儿的思维走,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有可能参与在活动中,从而忽略不发言的幼儿。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参与者,他们的言行都反映出其对活动的兴趣和需要,不发言不代表没有想法。为了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特别是团队中容易被忽视的中小组幼儿,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时应需拓展观察和记录方式。
如运用视频进行记录小组讨论实施过程,活动结束后,班主任教师组织三位教师共同对所记录的活动进行探讨,逐一分析组内幼儿,分别提出适宜性支持。
如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调整观察记录表,制作一张标有每位参与者姓名的观察表,根据需要对目标行为进行分类和指标细化,用数字等计量方式呈现记录,反映幼儿水平。
我们不能将教师培养成为技术人员或者完成表格的机械操作员,而应该引导教师成为有道德、有思想的评论家与理论家。鼓励教师灵活拓展和调整观察和记录方式,也是教师的成长途径之一。
2.整理已开展的活动主题,给于幼儿适当的选择权
面对每年幼儿结构都在调整和变化的情况,要想更加深入的推进混龄班的项目活动,可给于幼儿适当的选择权,将已开展的项目做一个线性的回顾和介绍,由该组幼儿决定是否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入。如果幼儿选择继续拓展深入,教师可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和记录。
3.调整分组模式,实行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
混龄班项目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分组过程中为了让促进幼儿整体水平的提升,可在分组时实行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确保组内幼儿发展在同一水平线。在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中,组内幼儿认知经验、动手操作及沟通合作能力相近,更有助于教师对小组幼儿的整体观察和记录。
如按照年龄分组,可分为大组、中组、小组,每个组别根据兴趣选择主题;如按照能力分组,班级内可分为两个能力组,中大组幼儿和中小组幼儿。中大组幼儿更喜欢《会动的交通工具》这一项目主题,每个小组根据兴趣选择了缆车、火车、船等较复杂的子主题,中小组幼儿更倾向于选择《好玩的玩具》这一主题,如竹蜻蜓或者不倒翁等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活动。
在同龄分组或同能分组的小组模式下,教师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共性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提供关键支持。
4.建立教师实践共同体,寻求专业人员技术协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倡导建立教师观察与记录学习小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定期或依教师和活动开展分享、评议、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持续、积极的学习氛围。给予教师即时、持续的专业反馈,帮助教师提升观察和记录的专业发展。
在园所匮乏的教研支持下,为保证实践共同体的教研质量和混龄项目活动的有效推进,园所可邀请幼教专家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幼儿解读以及发展支持进行即时、持续的一对一反馈,并间隔性地进行现场观察、面对面咨询等支持,为教师营造持续性、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肖菊红,戴雪芳.幼儿园项目活动研究综素 [J]. 江苏教育研究,2019(16).
[2]黄谨,幼儿园项目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3]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