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接
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22—01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种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使用知识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方式、两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人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故而,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提倡互动式指导,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接受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头脑里具有联系新数学内容的知识经验,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如:教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我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若将7分成2与5的和,则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若将8分成3与5的和,则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则7-2=5,10+5=15。”丁生:“见7想3,进一减补,则8-3=5 ,10+5=15。”……这时,教师不应强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两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应告诉学生他们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个人实际出发,获得探究的成功,同时,也使每个学生学到了各自不同的数学。
二、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障。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并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不同面值、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人民币,那么应该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学生1:“可以把这些人民币按不同材质分一分,也就是纸币和纸币分一类,硬币和硬币分一类。”学生2:“还可以按色调的不同来分类,也就是按冷色和暖色分类。”学生3:“可以按纸币上的数字来分类。”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让学生探求新知。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不但学习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而且得到了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性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灵活地整合两种学习方式。 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教师若能适时地引入接受性学习,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就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A)—0022—01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种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使用知识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方式、两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人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故而,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提倡互动式指导,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接受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头脑里具有联系新数学内容的知识经验,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如:教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我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若将7分成2与5的和,则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若将8分成3与5的和,则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则7-2=5,10+5=15。”丁生:“见7想3,进一减补,则8-3=5 ,10+5=15。”……这时,教师不应强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两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应告诉学生他们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个人实际出发,获得探究的成功,同时,也使每个学生学到了各自不同的数学。
二、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障。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并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不同面值、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人民币,那么应该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学生1:“可以把这些人民币按不同材质分一分,也就是纸币和纸币分一类,硬币和硬币分一类。”学生2:“还可以按色调的不同来分类,也就是按冷色和暖色分类。”学生3:“可以按纸币上的数字来分类。”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让学生探求新知。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不但学习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而且得到了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性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灵活地整合两种学习方式。 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教师若能适时地引入接受性学习,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就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