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谚也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所强调的,都是不同阅历、个性和思想认知能力的读者的审美差异,及其对艺术的不同再造,而根本的原因则是《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艺术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我由此想到的,则是创作《红楼梦》和《哈姆雷特》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散文家)们,也是一个个阅历、思辨、想象力和生命体验形色各异的人。他们笔下的生活和人事,岂复还是本来面目?他们文本的风格和类型,他们抒情、叙事的方式,必然也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他们的创作也将呈现为一个个“哈姆雷特”,欣赏或看待他们的创作,岂复还能以某些类型化的创作理念来规范或强求?
当然,这不等于就不能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判,相对的标准也对这种评判有着指导意义。不过它的前提是,你评价或欣赏的,首先是一部有着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遗憾的是,当今貌似雄浑博大、意象纷纭的散文世界里,虽然也佳作迭出、风生水起且不断涌现个性化、精英化、文艺化的好作品,但给读者的总体印象仍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浩如烟海的各类各式散文家和散文,泥沙俱下。平庸之作有如三月飞絮,迷乱心目,而内涵丰美、富有特色的佳作或艺术形象,却相对不够丰富。我们常见的是千部一腔或千人一面,陈陈相因或人云亦云,云山雾罩或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所以,至少我,渐渐地心生厌倦或迷惑,日益不爱读“时文”而宁肯读些史上有定评的经典佳作了。而其实,正因为这种厌倦,我亦更期盼多多邂逅那些有内涵、有个性的好散文。也正因为这种厌倦,我们才更要踏踏实实、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文章写好。
新近,有个文友问我对散文写作有什么高见。我回他曰:有一千个散文家,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上似无统一的高招可资所有人借鉴。至于我个人,更没有高见,亦无秘诀,唯有八字心得:真诚为文,见性见情。
是的,我始终这么认识来着。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欣赏和写作散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虽然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宽泛和便利(以至常常被人误解为好写,实质上恰如诗歌一样易写难工)的文体,散文方家们也是高家庄的地道,各有各的招。但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要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如果还要再说得具体一些,我想强调的是:好散文不能沦为任何工具或敲门砖,好散文不能人云亦云,空洞无物,更不能跟风撒娇,装疯卖傻。好散文应是特立独行者的歌吟,先天长着一双慧眼;好散文的脊梁上插着风骨的标签;好散文浑身洋溢着“真性情”。即: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蕴含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
具体而言,我对自己的期许是:
一、“真”:题材、立场和态度是真实而合乎逻辑的,经得起推敲和审诘的。但我并不强求机械的“真”,也不反对符合本质真实的串写,或把过去的事、别人的事说成今天的事、自己的事等适度的虚构与组织。但不敢恭维某种任意过滤生活与“洒脱不羈”的虚构化。这样的话,何如直接去写小说或戏剧?而且,我更看重的是写作者要有真实的自我和姿态。虽然这本是散文创作的应有之义,但许多人仍然痛詈当今文坛充斥“虚假平庸”之作,其因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人们失去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最近,著名学者董健先生也强调:“真实是一切文艺的最高原则。真善美中,真是核心——没有真的善是伪善,没有真的美是虚假之美。追求真实就是追求真理。”我深以为然。一些作品虚饰自己或社会,张扬的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任意拔高的自己或生活,甚至是作假的历史。这在我看来尤不足取。
二、“性”:即无论是取材、叙述还是结构、语言等等,总得要见出点个性和特色来。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此言不差。但我们也不可因此而忽视鲁迅先生“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箴规。现今很多散文,从选材开始就失之随意或人云亦云、流于一般。我当过几十年文学编辑,最多见的就是某种套路或曰模式:“我母亲、我老公,我的七大姑和八大姨”“我旅游,我乡愁,我那优雅、傲人的好日子”,或者便是“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一个从古到今就被各代文人泡得淡出鸟来的茶叶,高手自然仍有文章可做,但有些人动辄便连篇累牍、大书特书——这类题材和这爱那爱,本可谓文学永恒的主题。只是当我下笔时,如果没有一丁点特别的感受和独到的再发现,如果不是在写命题作文或应景文章的话,我希望我会先问上自己一句:别人老嚼的馍,我真的还能嚼出滋味来吗?它还有几多新意和特色?它还能容下几分我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如若不能或勉强,能不能把脑袋抬高些,或把目光放开点,试着让自己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方式或语韵,或则慷慨激昂、性情毕露上一回,或则“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一把?
想再强调的一点是,文章的“性”,首先也应该是真实的,本质的。人的性格和万事万物一样,也有阴晴圆缺,亦是高下并存。光明与阴暗,高尚与卑劣,往往是一个人的两个侧面。写作者无疑也应该力戒浮夸、虚饰而不事矫情。坦率地敞开真我,真诚地宣泄自性。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成为好作品。
三、“情”:这无须赘述。散文之所以被称为美文,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和灵魂。散文特别强调个人体验,抒写亲身经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应有真挚而浓郁的情感和灵魂深度,才能感人。“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柳是无情的,诗人韦庄却是深情的。而这样的情感在我看来,才是好散文不可或缺的血与魂。有情、无情,或是寡情、矫情,亦成了我区别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尺。无奈的是,我们见得多的,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反复强调的是境界:“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他相当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而薄情或寡味,意境也无从谈起。王国维还强调,“景”与“情”要交融成一体。他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之境界。我们尽管不都是大诗人或大散文家,起码也该做一个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的真文人吧?
说句题外话: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育、成长,网文和自媒体日益繁盛、发达。当下中国散文世界几可谓已分成特征鲜明的两个世界。一是以纸介报刊、出版业为代表的传统主流世界,一是以浩如烟海的网文、博客及方兴未艾的微博和公众号为代表的另一世界,它们虽非主流,甚至不太为“文坛”所待见,却正以见性见情、生龙活虎的姿态风起云涌、睥睨文坛,日益凌厉地横扫读者的视野、抢夺纸媒的受众。虽然其中多有泥沙,但仅以我的视野而论,由于互联网极大地开启了民智,方便了表达,许多不见经传的草根智者的佳作良篇也如野火春风,大有燎原之势。他们没有沾沾自喜、自以为高明的套路,不畏“婆婆”且很少自我禁忌,生就一副桀骜不驯、言所欲言且活泼泼、净洒洒的“坏小子”脾气,而个性和风骨,特色与新意,却很青睐这些人。窃以为,主流媒体不妨更多投注或吸纳其中的优良成分。
姜琍敏: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当然,这不等于就不能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判,相对的标准也对这种评判有着指导意义。不过它的前提是,你评价或欣赏的,首先是一部有着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遗憾的是,当今貌似雄浑博大、意象纷纭的散文世界里,虽然也佳作迭出、风生水起且不断涌现个性化、精英化、文艺化的好作品,但给读者的总体印象仍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浩如烟海的各类各式散文家和散文,泥沙俱下。平庸之作有如三月飞絮,迷乱心目,而内涵丰美、富有特色的佳作或艺术形象,却相对不够丰富。我们常见的是千部一腔或千人一面,陈陈相因或人云亦云,云山雾罩或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所以,至少我,渐渐地心生厌倦或迷惑,日益不爱读“时文”而宁肯读些史上有定评的经典佳作了。而其实,正因为这种厌倦,我亦更期盼多多邂逅那些有内涵、有个性的好散文。也正因为这种厌倦,我们才更要踏踏实实、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文章写好。
新近,有个文友问我对散文写作有什么高见。我回他曰:有一千个散文家,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上似无统一的高招可资所有人借鉴。至于我个人,更没有高见,亦无秘诀,唯有八字心得:真诚为文,见性见情。
是的,我始终这么认识来着。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欣赏和写作散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虽然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宽泛和便利(以至常常被人误解为好写,实质上恰如诗歌一样易写难工)的文体,散文方家们也是高家庄的地道,各有各的招。但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要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如果还要再说得具体一些,我想强调的是:好散文不能沦为任何工具或敲门砖,好散文不能人云亦云,空洞无物,更不能跟风撒娇,装疯卖傻。好散文应是特立独行者的歌吟,先天长着一双慧眼;好散文的脊梁上插着风骨的标签;好散文浑身洋溢着“真性情”。即: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蕴含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
具体而言,我对自己的期许是:
一、“真”:题材、立场和态度是真实而合乎逻辑的,经得起推敲和审诘的。但我并不强求机械的“真”,也不反对符合本质真实的串写,或把过去的事、别人的事说成今天的事、自己的事等适度的虚构与组织。但不敢恭维某种任意过滤生活与“洒脱不羈”的虚构化。这样的话,何如直接去写小说或戏剧?而且,我更看重的是写作者要有真实的自我和姿态。虽然这本是散文创作的应有之义,但许多人仍然痛詈当今文坛充斥“虚假平庸”之作,其因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人们失去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最近,著名学者董健先生也强调:“真实是一切文艺的最高原则。真善美中,真是核心——没有真的善是伪善,没有真的美是虚假之美。追求真实就是追求真理。”我深以为然。一些作品虚饰自己或社会,张扬的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任意拔高的自己或生活,甚至是作假的历史。这在我看来尤不足取。
二、“性”:即无论是取材、叙述还是结构、语言等等,总得要见出点个性和特色来。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此言不差。但我们也不可因此而忽视鲁迅先生“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箴规。现今很多散文,从选材开始就失之随意或人云亦云、流于一般。我当过几十年文学编辑,最多见的就是某种套路或曰模式:“我母亲、我老公,我的七大姑和八大姨”“我旅游,我乡愁,我那优雅、傲人的好日子”,或者便是“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一个从古到今就被各代文人泡得淡出鸟来的茶叶,高手自然仍有文章可做,但有些人动辄便连篇累牍、大书特书——这类题材和这爱那爱,本可谓文学永恒的主题。只是当我下笔时,如果没有一丁点特别的感受和独到的再发现,如果不是在写命题作文或应景文章的话,我希望我会先问上自己一句:别人老嚼的馍,我真的还能嚼出滋味来吗?它还有几多新意和特色?它还能容下几分我的真情实感和个性?如若不能或勉强,能不能把脑袋抬高些,或把目光放开点,试着让自己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方式或语韵,或则慷慨激昂、性情毕露上一回,或则“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一把?
想再强调的一点是,文章的“性”,首先也应该是真实的,本质的。人的性格和万事万物一样,也有阴晴圆缺,亦是高下并存。光明与阴暗,高尚与卑劣,往往是一个人的两个侧面。写作者无疑也应该力戒浮夸、虚饰而不事矫情。坦率地敞开真我,真诚地宣泄自性。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成为好作品。
三、“情”:这无须赘述。散文之所以被称为美文,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和灵魂。散文特别强调个人体验,抒写亲身经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应有真挚而浓郁的情感和灵魂深度,才能感人。“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柳是无情的,诗人韦庄却是深情的。而这样的情感在我看来,才是好散文不可或缺的血与魂。有情、无情,或是寡情、矫情,亦成了我区别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尺。无奈的是,我们见得多的,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反复强调的是境界:“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他相当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而薄情或寡味,意境也无从谈起。王国维还强调,“景”与“情”要交融成一体。他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之境界。我们尽管不都是大诗人或大散文家,起码也该做一个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的真文人吧?
说句题外话: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育、成长,网文和自媒体日益繁盛、发达。当下中国散文世界几可谓已分成特征鲜明的两个世界。一是以纸介报刊、出版业为代表的传统主流世界,一是以浩如烟海的网文、博客及方兴未艾的微博和公众号为代表的另一世界,它们虽非主流,甚至不太为“文坛”所待见,却正以见性见情、生龙活虎的姿态风起云涌、睥睨文坛,日益凌厉地横扫读者的视野、抢夺纸媒的受众。虽然其中多有泥沙,但仅以我的视野而论,由于互联网极大地开启了民智,方便了表达,许多不见经传的草根智者的佳作良篇也如野火春风,大有燎原之势。他们没有沾沾自喜、自以为高明的套路,不畏“婆婆”且很少自我禁忌,生就一副桀骜不驯、言所欲言且活泼泼、净洒洒的“坏小子”脾气,而个性和风骨,特色与新意,却很青睐这些人。窃以为,主流媒体不妨更多投注或吸纳其中的优良成分。
姜琍敏: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