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明修
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与召集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苗栗小区大学校长
每年8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台湾的“祖父母节”,尊老敬老立意良善,但往年并未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直至今年一群热情的年轻人,于“祖父母节”当天,在台湾20个火车站当起“临时孙子”,帮年长、行动不便的民众抬行李,获得台湾民众热烈回响与赞许,也让“祖父母节”一时之间变得热络起来,并唤起各界对年长或行动不便者的关心,相当有意思,也相当有意义。
“需要帮忙吗?我们可以帮忙抬行李。”东台湾的花莲火车站第三月台没有电扶梯、电梯,对许多长辈或行动不便的人,短短的几阶楼梯,都得耗费许多时间、体力才走得完,令人不忍。放眼台湾,其实有很多火车站都还是这样,并不见得都很方便。因此,花莲青少年公益组织协会发起“临时孙子”抬行李运动,从花莲开始,透过网络脸书连结,串连不同学校的学生当志工,在全台湾各火车站帮忙抬行李,协会执行长黄荣墩呼吁青年志工:“记住,我们只做别人不做,却该做的事。”
事实上,抬行李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个“微公益”的善意,却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间接提醒与促进了火车站软硬件设施未来改善的机会,在还没改善前,用这个方法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让参与“临时孙子”的青年志工,在这个服务实践的过程中,触发其不同的想法与省思,“原来不是别人的阿公阿嬷出门这么的不方便,自己的阿公阿嬷甚至根本不出门。”换句话说,这一群青年志工当起别人的“临时孙子”,其实不是想要代替成为别人的孙子,而只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行动,让真正的孙子可以陪伴在老人家身旁,共同做些事,享受天伦之乐。因此,这活动并不只是单纯在火车站进行的志工行为,也不仅想要引发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更让年轻世代有机会去想到,应该要陪伴自家的阿公阿嬷出去玩,这样的反省,可以深化青年志工之公益内涵,也可以连结孝道伦理的省察,更重要的是让长者可以更有尊严地去旅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临时孙子”也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公益活动,除了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投入,打响帮“银发贵族”抬行李的公共议题外,同时也摆脱了以往从事慈善的“苦情形象”。“别人以为我很聪明,可以策划很多活动,其实我认为不是。”黄荣墩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同情,不忍,别人在那个痛苦之中。就像我对我学生的同情,或者我对青少年的同情,我对花莲卖菜的那个人的同情……”
说起来,每个故事都有它的源头。“小时候,我家就在花莲的旧火车站那个地方,附近有将近四五十家旅馆。由于交通不发达,在那个时候,来花莲的观光客必须在早上7点半前出发北上,当天才能抵达宜兰苏澳。”黄荣墩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历程,“我妈妈是一个很认真、很聪明的客家妇女,她就想出卖稀饭早餐贴补家用的办法。我们全家动员,我爸爸凌晨1点钟煮第一锅稀饭,我负责3点钟起来接手继续煮,从小学三年级就这样一路到长大。”
他和阿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的记忆,“阿公每次骑脚踏车载我的时候,总是讲家里的事情。”不只是流动的影像,而是一个时光流逝的定格,“你妈妈好辛苦喔!半夜就要起来,你看她晚上8点多就要睡觉,然后很早很早就要起来煮稀饭……”三代之间,浓浓亲情的如风絮语,亦是其能知亲恩的关键启蒙。“我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学会体会妈妈的事情或爸爸的事情。”
“我在花莲创立青少年公益组织,那一年,我29岁,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出社会后,他早先在花莲当地国中担任数学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专长被压抑,或者没有被开发,或者有一点好的表现,也很容易被疏忽,“我发现在学校,一个老师没有能力把全部的课程包下来,那不是自己能够独立做的,所以,后来我决定成立一个青年服务团体来服务年轻人。”于是,在1994年创办台湾第一个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民间团体,迄今已将近二十个年头。
从一开始投身青年服务的工作,到近年以助农的概念,成立善哉市集,同时推广朴素的好人运动。多年来以社会企业方式,持续在花莲这样一个较为偏远、保守而又资源匮乏的地方,倡议许多理想,也让一群年轻朋友跟着他一起快乐行善。“我们和慈济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爱玩’,可是我们在玩的时候,还在拐人家来做志工。当我们用‘玩’的方式,年轻人就进来了。当年轻人进来,‘玩’的这个接口存在,那么各种尝试的可能性就有办法开始。”
先是从好人的需求里找出互相帮助的方法,再从互相帮助的方法里结成“好人帮”,扮演媒合好人的平台;对于“社会互助”一词,更有趣的说法即是:请好人用自己吃喝玩乐的钱,来帮助弱势者的一种机制。例如,吃饭,就把买米这件事变成聪明消费,向愿意转做有机稻作的农民买米;另一方面,找寻村子里愿意做好人的人,用他的田好好种植,好好生产,帮助都市里的好人有更健康的食材,以此找出:除了“吃”和“价格”之外的其他意义与价值。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样是在做公益,影响力却各有不同,差别有可能在,慈善义举背后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其“趣味性”。这也让我联想到,台湾作家原创的一个绘本故事《现在,你知道我是谁了吗?》,它有趣的文字和图画,总是能吸引大朋友和小朋友按图索骥,猜猜“我”是谁,充分传达出一种童趣的美的愉悅。正如同“临时孙子”,一个抬行李的好人运动,小小的行动,却让好多人产生巨大的感受。
其实所有的感受,都是相互影响,不断在传递着。常常在想,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多一点正向的小改变,多一些善的涟漪效应,我们的社会真的会变得不同。你心里有几颗种子,有没有努力让它发芽?
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与召集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苗栗小区大学校长
每年8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台湾的“祖父母节”,尊老敬老立意良善,但往年并未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直至今年一群热情的年轻人,于“祖父母节”当天,在台湾20个火车站当起“临时孙子”,帮年长、行动不便的民众抬行李,获得台湾民众热烈回响与赞许,也让“祖父母节”一时之间变得热络起来,并唤起各界对年长或行动不便者的关心,相当有意思,也相当有意义。
“需要帮忙吗?我们可以帮忙抬行李。”东台湾的花莲火车站第三月台没有电扶梯、电梯,对许多长辈或行动不便的人,短短的几阶楼梯,都得耗费许多时间、体力才走得完,令人不忍。放眼台湾,其实有很多火车站都还是这样,并不见得都很方便。因此,花莲青少年公益组织协会发起“临时孙子”抬行李运动,从花莲开始,透过网络脸书连结,串连不同学校的学生当志工,在全台湾各火车站帮忙抬行李,协会执行长黄荣墩呼吁青年志工:“记住,我们只做别人不做,却该做的事。”
事实上,抬行李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个“微公益”的善意,却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间接提醒与促进了火车站软硬件设施未来改善的机会,在还没改善前,用这个方法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让参与“临时孙子”的青年志工,在这个服务实践的过程中,触发其不同的想法与省思,“原来不是别人的阿公阿嬷出门这么的不方便,自己的阿公阿嬷甚至根本不出门。”换句话说,这一群青年志工当起别人的“临时孙子”,其实不是想要代替成为别人的孙子,而只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行动,让真正的孙子可以陪伴在老人家身旁,共同做些事,享受天伦之乐。因此,这活动并不只是单纯在火车站进行的志工行为,也不仅想要引发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更让年轻世代有机会去想到,应该要陪伴自家的阿公阿嬷出去玩,这样的反省,可以深化青年志工之公益内涵,也可以连结孝道伦理的省察,更重要的是让长者可以更有尊严地去旅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临时孙子”也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公益活动,除了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投入,打响帮“银发贵族”抬行李的公共议题外,同时也摆脱了以往从事慈善的“苦情形象”。“别人以为我很聪明,可以策划很多活动,其实我认为不是。”黄荣墩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同情,不忍,别人在那个痛苦之中。就像我对我学生的同情,或者我对青少年的同情,我对花莲卖菜的那个人的同情……”
说起来,每个故事都有它的源头。“小时候,我家就在花莲的旧火车站那个地方,附近有将近四五十家旅馆。由于交通不发达,在那个时候,来花莲的观光客必须在早上7点半前出发北上,当天才能抵达宜兰苏澳。”黄荣墩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历程,“我妈妈是一个很认真、很聪明的客家妇女,她就想出卖稀饭早餐贴补家用的办法。我们全家动员,我爸爸凌晨1点钟煮第一锅稀饭,我负责3点钟起来接手继续煮,从小学三年级就这样一路到长大。”
他和阿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的记忆,“阿公每次骑脚踏车载我的时候,总是讲家里的事情。”不只是流动的影像,而是一个时光流逝的定格,“你妈妈好辛苦喔!半夜就要起来,你看她晚上8点多就要睡觉,然后很早很早就要起来煮稀饭……”三代之间,浓浓亲情的如风絮语,亦是其能知亲恩的关键启蒙。“我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学会体会妈妈的事情或爸爸的事情。”
“我在花莲创立青少年公益组织,那一年,我29岁,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出社会后,他早先在花莲当地国中担任数学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专长被压抑,或者没有被开发,或者有一点好的表现,也很容易被疏忽,“我发现在学校,一个老师没有能力把全部的课程包下来,那不是自己能够独立做的,所以,后来我决定成立一个青年服务团体来服务年轻人。”于是,在1994年创办台湾第一个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民间团体,迄今已将近二十个年头。
从一开始投身青年服务的工作,到近年以助农的概念,成立善哉市集,同时推广朴素的好人运动。多年来以社会企业方式,持续在花莲这样一个较为偏远、保守而又资源匮乏的地方,倡议许多理想,也让一群年轻朋友跟着他一起快乐行善。“我们和慈济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爱玩’,可是我们在玩的时候,还在拐人家来做志工。当我们用‘玩’的方式,年轻人就进来了。当年轻人进来,‘玩’的这个接口存在,那么各种尝试的可能性就有办法开始。”
先是从好人的需求里找出互相帮助的方法,再从互相帮助的方法里结成“好人帮”,扮演媒合好人的平台;对于“社会互助”一词,更有趣的说法即是:请好人用自己吃喝玩乐的钱,来帮助弱势者的一种机制。例如,吃饭,就把买米这件事变成聪明消费,向愿意转做有机稻作的农民买米;另一方面,找寻村子里愿意做好人的人,用他的田好好种植,好好生产,帮助都市里的好人有更健康的食材,以此找出:除了“吃”和“价格”之外的其他意义与价值。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样是在做公益,影响力却各有不同,差别有可能在,慈善义举背后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其“趣味性”。这也让我联想到,台湾作家原创的一个绘本故事《现在,你知道我是谁了吗?》,它有趣的文字和图画,总是能吸引大朋友和小朋友按图索骥,猜猜“我”是谁,充分传达出一种童趣的美的愉悅。正如同“临时孙子”,一个抬行李的好人运动,小小的行动,却让好多人产生巨大的感受。
其实所有的感受,都是相互影响,不断在传递着。常常在想,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多一点正向的小改变,多一些善的涟漪效应,我们的社会真的会变得不同。你心里有几颗种子,有没有努力让它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