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医护教协同背景下的医院主体教学质量保证及评价,加强质量控制和反馈,完善评价方法和考核模式。
[关 键 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院主体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50-03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管理协调机制,并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1-2]。基于医教协同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监督机制。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3]。医院主体教学的质量评价从临床教学点的选择、教学过程督导、教学效果检验等多角度对其质量监控,期间对医院、学校的师资培养,网络信息化等教学改革,教、科研、学生管理的共培共享,在此基础上强调组织保障、目标系统、实施系统、效果反馈和评价系统的体系建立,体现现代化教育管理理论[4]。
一、医教协同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从2009年就开始了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调研,发现各个大中小医院需要影像技术人员非常多,主要的就业岗位在影像科室轮转、普放、CT,也有在放疗科、核医学科就业的。在系统地了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执业能力状况和岗位能力结构需求之后,确定了医教协同背景下的“1+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技能应用”五模块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解决了学校建设大型医学影像实训室的难题以及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岗位。“1+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校内完成影像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阶段在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及实验课的学习,实验课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病人、真实设备,医院全天候上班,学生可以随时倒班学习,扩展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景。第三阶段是在实习医院的顶练,完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在“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校内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专业带头人以及校内专任教师,成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医院、行业共聘请专家24名充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形成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1+1课岗融通无界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医教联合体”,遴选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海门市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学院开展合作。紧密围绕医院影像科室岗位工作内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充分发挥医院在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入岗带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医教协同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以学校下发的《关于共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苏卫科教〔2015〕5号)为契机,依托政、校、行企三方共建联盟,成立由行政主管部门、合作院校、临床教学医院负责人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5]。在合作办学理事会的领导下,邀请行业、职教等领域内的人员组成专家组。通过行业调研,参照《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学院评审办法》制定《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教学基地评审办法》(图1),按照评审办法中的评估指标公平、公正、公开地遴选出4个临床教学医院。由学校和医院双方领导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临床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以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行业、医院、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始终坚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共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督导等相关工作。对照专业教师职称与放射技师、临床医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临床医院参与专业实践。鼓励并帮助校内专任教师考取临床专业资格职称,同时鼓励并帮助医院兼职教师报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保障教学质量。
校院共同制订临床教学医院考核标准,将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临床医院的主要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凡对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工作不力、质量不高者,采取淘汰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临床教学医院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优缺互补。
三、临床教学医院准备工作质量监控
学校和医院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前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组建了教学领导小组(表1),明确任务分工。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校内教师及临床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同质化的教学活动。每学期初都集体备课,规范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探讨。校内有完善的分班措施,保证学生安全有效进点。为了使各教学点的学生基本素质均衡,有可比性,采用电脑随机分班,不得随意调动分好的学生。
四、对接医教协同实施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 通过专业调研、论证,在保证本专业教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确立本专业建设符合医学影像技术行业发展需求,保证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见图2)。
每一届大二学期结束,校院共同组织对第二阶段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结合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研结果,进一步调整修订出下一届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学医院提出客观的整改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最优化。
随着学校信息化质量监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借助平台自动分析功能,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工作绩效判断提供专业的技术手段,为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讨论与小结
经过校院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顺利完成第一轮4家三级合作医院的评审,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下一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个班184名学生进行进点意愿调查(表2),结果有70.65%的学生表示希望到医院去学习。
学生认为进医院学习的好处,主要是教学效果好、學习环境好、教学条件好、管理严格、专业活动多,但他们对住宿条件不太满意(表3)。
尽管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较长久而且效果较好的校院合作基础,但办学条件仍然滞后于医学影像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实用人才,医教协同,共培共享。我们实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院合作“1+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17-07-11.
[2]梁晓波,戴艳梅,程淑玲.基于医护教协同的口腔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护理,2019,27(2):143-146.
[3]杨彩虹.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95-196.
[4]王霞,解征.基于ADDIE模式评价的某医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29(2):131-133.
[5]陈正平,潘红宁,韩扣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基层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0-93.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院主体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50-03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管理协调机制,并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1-2]。基于医教协同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监督机制。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3]。医院主体教学的质量评价从临床教学点的选择、教学过程督导、教学效果检验等多角度对其质量监控,期间对医院、学校的师资培养,网络信息化等教学改革,教、科研、学生管理的共培共享,在此基础上强调组织保障、目标系统、实施系统、效果反馈和评价系统的体系建立,体现现代化教育管理理论[4]。
一、医教协同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从2009年就开始了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调研,发现各个大中小医院需要影像技术人员非常多,主要的就业岗位在影像科室轮转、普放、CT,也有在放疗科、核医学科就业的。在系统地了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执业能力状况和岗位能力结构需求之后,确定了医教协同背景下的“1+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技能应用”五模块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解决了学校建设大型医学影像实训室的难题以及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岗位。“1+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校内完成影像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阶段在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及实验课的学习,实验课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病人、真实设备,医院全天候上班,学生可以随时倒班学习,扩展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景。第三阶段是在实习医院的顶练,完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在“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校内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专业带头人以及校内专任教师,成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医院、行业共聘请专家24名充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形成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1+1课岗融通无界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医教联合体”,遴选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海门市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学院开展合作。紧密围绕医院影像科室岗位工作内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充分发挥医院在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入岗带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医教协同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以学校下发的《关于共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苏卫科教〔2015〕5号)为契机,依托政、校、行企三方共建联盟,成立由行政主管部门、合作院校、临床教学医院负责人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5]。在合作办学理事会的领导下,邀请行业、职教等领域内的人员组成专家组。通过行业调研,参照《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学院评审办法》制定《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教学基地评审办法》(图1),按照评审办法中的评估指标公平、公正、公开地遴选出4个临床教学医院。由学校和医院双方领导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临床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以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行业、医院、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始终坚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共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督导等相关工作。对照专业教师职称与放射技师、临床医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临床医院参与专业实践。鼓励并帮助校内专任教师考取临床专业资格职称,同时鼓励并帮助医院兼职教师报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保障教学质量。
校院共同制订临床教学医院考核标准,将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临床医院的主要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凡对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工作不力、质量不高者,采取淘汰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临床教学医院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优缺互补。
三、临床教学医院准备工作质量监控
学校和医院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前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组建了教学领导小组(表1),明确任务分工。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校内教师及临床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同质化的教学活动。每学期初都集体备课,规范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探讨。校内有完善的分班措施,保证学生安全有效进点。为了使各教学点的学生基本素质均衡,有可比性,采用电脑随机分班,不得随意调动分好的学生。
四、对接医教协同实施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 通过专业调研、论证,在保证本专业教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确立本专业建设符合医学影像技术行业发展需求,保证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见图2)。
每一届大二学期结束,校院共同组织对第二阶段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结合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研结果,进一步调整修订出下一届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学医院提出客观的整改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最优化。
随着学校信息化质量监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借助平台自动分析功能,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工作绩效判断提供专业的技术手段,为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讨论与小结
经过校院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顺利完成第一轮4家三级合作医院的评审,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下一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个班184名学生进行进点意愿调查(表2),结果有70.65%的学生表示希望到医院去学习。
学生认为进医院学习的好处,主要是教学效果好、學习环境好、教学条件好、管理严格、专业活动多,但他们对住宿条件不太满意(表3)。
尽管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较长久而且效果较好的校院合作基础,但办学条件仍然滞后于医学影像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实用人才,医教协同,共培共享。我们实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院合作“1+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17-07-11.
[2]梁晓波,戴艳梅,程淑玲.基于医护教协同的口腔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护理,2019,27(2):143-146.
[3]杨彩虹.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95-196.
[4]王霞,解征.基于ADDIE模式评价的某医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29(2):131-133.
[5]陈正平,潘红宁,韩扣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基层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0-93.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