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初中毕业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后续教育。中职生的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其思想、心理等方面尚未成熟且不稳定,可塑性大。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劳动基本技能并及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提高其道德水准,力求减少青少年误入歧途的可能,为其走向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必要的基础,为社会稳定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可靠的保证。
一、用多元化智能理论评价中职生
㈠中职学生的优势
近些年大量的报道认为中职生在就业方面有着很多优势,企业需要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良好品行的员工。在我国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优质的从业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中职毕业生受社会和企业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涉世不深,合格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较强,能吃苦耐劳,能将所学专业知识随时应用于实践。同时,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一技之长,在工作中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较强,深受用人单人好评。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教育机构为适应用工市场变化,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以便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掌握一门紧俏的专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然而,仅凭初、高中学历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中职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进行塑造的过程。近几年来,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很抢手,就业率较高,甚至有些职校生在毕业前就被预定了。用人单位的“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限制,如今也渐渐淡化了。
目前的中职生就业市场看好,就是因为中职教育机构在无形中应用了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相关方面,采用全方位视角来看待中职生,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㈡正确认识中职学生
多元化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八个范畴:逻辑—数理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运作能力、人际能力、自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随着多元化智能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可能还将发现更多的人类智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这种理论体系,将其与中职教育相结合,是培养优质中职毕业生的有效途径。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在职校教学中应用的紧迫性
㈠学校要转变观念,积极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应该正视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了解社会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关注中职生为什么需要接受与普通高中不一樣的教育等问题,摒弃一些传统的评价标准。中职生的潜能应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就可以发展得很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就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遵循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从业能力。要从多角度去肯定学生的能力,培养其特长,还要多带学生到社会上、企业中去实践,让学校教育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㈡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中职教学中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偏于“普教”化,是从普教教学内容中演化过来的,与职教其它学科的结合不强。文化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工具,要与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相联系,避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两条路”,各行其是的状况。
至于专业课教,目前则多偏向于学科的独立性,颇有“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意味,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一个“专”字上。似乎“专业课”就是要“专”,而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学生的基本素质、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等诸多实际因素。以至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的教学内容很相似,只是降低了难度而己。
这样的教学偏离实际太远,最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似乎教了很多知识,制订了自以为良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学生却不能接受,或者学无所用。
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减少理论课的份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要适中,杜绝纯理论知识,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有熟练的专业基础技能,至少熟练一项专业实用技能,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修其它专业的技能。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决杜绝那些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做好专业选择的指导工作,使得学生所选专业与自身特点尽可能相符,以便今后能在相应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达到较好效果。
㈢改革现有的考核模式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考核与普教的考核制度相同,主要还是通过期中考试、平时测评、期末考试等成绩来综合评定。每次考试结束常常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自卑感,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就需要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是多元智能的涵盖面较广,对每种智能逐一进行测评,不太现实。不过,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得出,加强平时考核却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放在平时的教学测评上,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平时测评,在测评中发现每人的专业特长和不足之处,及时予以鼓励或纠正。比如有的学校实行的记分卡做法就值得一试。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一个记分卡,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在记分卡上记录其学习效果。
制订考核标准时,可量化评价,也可定性评价。对中职生的考评主要是评价其从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不必像普教升学考试那样严格打分,按分录取。所以,对中职生的评价重点在于定性的分析,不是逐项的定量分解。评价标准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订,不宜过细。
中职生的质量如何,用人单位有着较强的发言权。学生最终要面临用人单位的考核,这种考核不全是用试卷来完成的。主要还是看学生的从业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企联系,在通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企业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
这种校企共同考核的做法在一些学校已有初步的实施。比如我校近几年的教学实习活动,企业对参加实习的每位学生均会给出一个评价。而在顶岗实习阶段,主要就由企业来给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中职生的评价体系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紧贴学生实际和人才市场要求,遵循职教规律,摒弃传统的评价制度,最终总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的。
中职学校应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针对中职教育的多元智能评价机制,为中职生搭建更多的可以进一步深造、发挥其个性特长的通道,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从机制上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基础,职教事业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所以,我要向中职生说——你是好样的。因为你具有良好的从业能力和特长,努力去发挥这些能力吧。
一、用多元化智能理论评价中职生
㈠中职学生的优势
近些年大量的报道认为中职生在就业方面有着很多优势,企业需要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良好品行的员工。在我国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优质的从业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中职毕业生受社会和企业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涉世不深,合格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较强,能吃苦耐劳,能将所学专业知识随时应用于实践。同时,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一技之长,在工作中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较强,深受用人单人好评。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教育机构为适应用工市场变化,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以便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掌握一门紧俏的专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然而,仅凭初、高中学历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中职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进行塑造的过程。近几年来,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很抢手,就业率较高,甚至有些职校生在毕业前就被预定了。用人单位的“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限制,如今也渐渐淡化了。
目前的中职生就业市场看好,就是因为中职教育机构在无形中应用了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相关方面,采用全方位视角来看待中职生,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㈡正确认识中职学生
多元化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八个范畴:逻辑—数理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运作能力、人际能力、自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随着多元化智能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可能还将发现更多的人类智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这种理论体系,将其与中职教育相结合,是培养优质中职毕业生的有效途径。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在职校教学中应用的紧迫性
㈠学校要转变观念,积极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应该正视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了解社会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关注中职生为什么需要接受与普通高中不一樣的教育等问题,摒弃一些传统的评价标准。中职生的潜能应该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就可以发展得很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就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遵循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从业能力。要从多角度去肯定学生的能力,培养其特长,还要多带学生到社会上、企业中去实践,让学校教育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㈡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中职教学中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偏于“普教”化,是从普教教学内容中演化过来的,与职教其它学科的结合不强。文化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工具,要与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相联系,避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两条路”,各行其是的状况。
至于专业课教,目前则多偏向于学科的独立性,颇有“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意味,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一个“专”字上。似乎“专业课”就是要“专”,而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学生的基本素质、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等诸多实际因素。以至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的教学内容很相似,只是降低了难度而己。
这样的教学偏离实际太远,最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似乎教了很多知识,制订了自以为良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学生却不能接受,或者学无所用。
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减少理论课的份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要适中,杜绝纯理论知识,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有熟练的专业基础技能,至少熟练一项专业实用技能,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修其它专业的技能。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决杜绝那些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做好专业选择的指导工作,使得学生所选专业与自身特点尽可能相符,以便今后能在相应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达到较好效果。
㈢改革现有的考核模式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考核与普教的考核制度相同,主要还是通过期中考试、平时测评、期末考试等成绩来综合评定。每次考试结束常常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自卑感,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体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就需要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是多元智能的涵盖面较广,对每种智能逐一进行测评,不太现实。不过,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得出,加强平时考核却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放在平时的教学测评上,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平时测评,在测评中发现每人的专业特长和不足之处,及时予以鼓励或纠正。比如有的学校实行的记分卡做法就值得一试。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一个记分卡,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在记分卡上记录其学习效果。
制订考核标准时,可量化评价,也可定性评价。对中职生的考评主要是评价其从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不必像普教升学考试那样严格打分,按分录取。所以,对中职生的评价重点在于定性的分析,不是逐项的定量分解。评价标准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订,不宜过细。
中职生的质量如何,用人单位有着较强的发言权。学生最终要面临用人单位的考核,这种考核不全是用试卷来完成的。主要还是看学生的从业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企联系,在通过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企业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
这种校企共同考核的做法在一些学校已有初步的实施。比如我校近几年的教学实习活动,企业对参加实习的每位学生均会给出一个评价。而在顶岗实习阶段,主要就由企业来给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中职生的评价体系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紧贴学生实际和人才市场要求,遵循职教规律,摒弃传统的评价制度,最终总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的。
中职学校应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针对中职教育的多元智能评价机制,为中职生搭建更多的可以进一步深造、发挥其个性特长的通道,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从机制上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基础,职教事业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所以,我要向中职生说——你是好样的。因为你具有良好的从业能力和特长,努力去发挥这些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