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总结了关于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概念之间一个尽可能简单的数学关系式,并对关系式的主要应用作了必要的说明。贯穿始终的论点是GDP的增长应该可以反映到个人支付能力的增长上,个人支付能力的增长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GDP增加的时候,如果贸易逆差减少了同样的幅度(即贸易顺差增加了同样的幅度),那么Y值就难以增加了。这实际是GDP增长的部分用于出口(增加了别国的供给),而换回了货币(增加了本国的货币量),这就会导致H*V趋负。而这时体现支付能力的“货币”在数量上是增长的……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是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则不会导致H*V趋负,而是国内增加的货币确实是增加了国内的支付能力;但这样的支付能力的增加与在国内直接提高Y值的措施(就像刚才说的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增加劳动报酬等措施)的效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多付出了劳动,而别人享受了我们的劳动成果。就像刚才所讲,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否则,追求贸易顺差的做法一点都不值得提倡。并且,如果是国内的生产能力没有过剩,或者没有过剩到一定程度,那么这样的贸易顺差就会使H*V趋负,这是虽然国民在货币数量上增长了,但购买力没有增长,即贸易顺差没能在总体上提高本国民的支付能力。
[责任编辑 王建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GDP增加的时候,如果贸易逆差减少了同样的幅度(即贸易顺差增加了同样的幅度),那么Y值就难以增加了。这实际是GDP增长的部分用于出口(增加了别国的供给),而换回了货币(增加了本国的货币量),这就会导致H*V趋负。而这时体现支付能力的“货币”在数量上是增长的……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是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则不会导致H*V趋负,而是国内增加的货币确实是增加了国内的支付能力;但这样的支付能力的增加与在国内直接提高Y值的措施(就像刚才说的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增加劳动报酬等措施)的效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多付出了劳动,而别人享受了我们的劳动成果。就像刚才所讲,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否则,追求贸易顺差的做法一点都不值得提倡。并且,如果是国内的生产能力没有过剩,或者没有过剩到一定程度,那么这样的贸易顺差就会使H*V趋负,这是虽然国民在货币数量上增长了,但购买力没有增长,即贸易顺差没能在总体上提高本国民的支付能力。
[责任编辑 王建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