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ran20039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中央提出到地方政府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已有两年。其进展如何,当地农民反响怎样,存在着哪些问题与不足,这些均值得探讨与研究。对南通57名乡镇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联系调查结果,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从规划、政策、农民等角度提出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问卷调查;乡镇干部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41-02
  
  引言
  
  中国村庄是农民集聚定居的基本形态,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1]。农民目前的居住方式总体上分散有余、集中不足,无序状态普遍存在。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农民往往自选宅基地,造成村庄布局分散,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村镇建设规模无序扩张,另一方面征地拆迁也使得农民房子重复建设现象明显增加。由此引发的土地浪费农民不满现象非常严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把中心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十分正确的。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因地制宜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建设。
  时至2008年,这项巨大的政府推进工程实施效果如何,当地农民反响怎样,存在着哪些问题。据此,2008年6月,笔者就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问题,对南通乡镇干部共57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73.7%。农民集中居住具体实施主体是基层政府。因此,乡镇干部的反应,最能反映现实。
  
  一、农民集中居住相关问题分析
  
  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现状了解、意愿调查(乡镇干部角度和农民角度)和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定位——城镇发展的“附属工程”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程。从南通各地的实行情况来看,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在各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均开始实行。从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已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个数共有834个,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共302个,比重为36.2%。从启动集居的原因来看,66.7%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的要求是启动集中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33.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是何原因,各地基层政府并没有把集中居住作为单一工程,强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更多的是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安置拆迁农户。当然,也有为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而启动农民集中居住,这与各级政府的规定相关。如南通市港闸区规定今后农村村民不再进行新、翻、扩、改建住房,应逐步入住集中居住区。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并非采用强制拆迁、强制推行的方式,而是与各地城镇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城镇建设的“附属工程”。
  (二)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支持度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支持集中居住的比例相当低,支持比例为10.2%。既然集中居住农民并没有经济损失,为何支持度较低?从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改变难
  本地农户住宅均是独门独院,位置紧靠承包地。同时,屋前屋后的自留地可以种植蔬菜,而集中居住点规划位置并不都紧靠农民承包地。对尚未失去承包地的农户而言,不便耕作。尤其对于一些失去承包地农户而言,集中居住后没有自留地,生活不方便。同样,农民对多层、高层的房屋结构也难以适应。
  2.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政策规定,新建住房的农户,必须统一安排至政府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往往这样的集中居住点,规模没有形成,共用配套设施不齐全,农民不愿意搬迁。加上生活了几辈的地点,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因素,使得农民故土情结重,难以割舍原来的宅基地。
  3.房屋产权难以确定
  从调查来看,集中居住建房用地以租赁为主,即乡镇、街道办事处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缺乏合理的用地审批程序。即使在采用征地方式时,也是所谓的“下征上不征”:只按照国家征收集体土地的有关政策进行补偿安置,并不将土地转为国有。而就算将土地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和集体土地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使用。因集中居住,将集体土地确权国有,不仅不合规定,而且难以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产权。
  那么,农民这样的不满情绪能否成为阻碍集中居住建设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人员对集中居住又有怎样的看法,调查问卷中也做了相关的设计。
  (三)基层干部集中居住意愿
  在回答“结合所在地域,您认为现阶段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仅有7位乡镇干部选择“农民支持”作为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很值得思考,既然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对集中居住支持度很低,为什么“农民支持”没有成为影响集中居住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集中居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工程,在推进中,并没有很好地从农民角度进行思考验证。并且,上级政府将集中居住作为一个任务安排,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执行,几乎村村规划集中居住点,上级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
  那么,在必须执行的情况下,什么才是影响集中居住最重要的因素?15位乡镇干部选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因素,比例为35.7%,其他为土地来源、资金和公用配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两点。一是基层政府的财政力量。在集中居住过程中能够补偿农民,获取建房用地。能够供给基础、公用设施如水、电、垃圾处理等,吸引农户集中居住等。二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好的乡镇往往非农产业发达,这将促使农民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减少对农业、土地的依赖。
  基层干部对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持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除两位选择不作答此题外,只有26.2%的乡镇干部认为在现阶段集中居住可行;61.9%的乡镇干部认为不可行;7.1%的乡镇干部无所谓实行与否。总体来看,认为不可行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同时,57.7%选择“不具备实行条件”,这些实行条件具体是指土地的获取、资金的来源等基础条件。
  
  二、结论与建议
  
  从农民角度看,生活习惯改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产权确定难等使得农民普遍不支持集中居住;从基层政府看,规划之间的不协调、政策配套的缺位、资金土地等实行条件不具备,使得基层政府难以有效推进集中居住,这些均影响到现阶段集中居住的进程。因此,合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须地。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合发展,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切合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对集中居住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区域性、合理性、可行性,依托现有的村庄和居区扩展,减少新集中居住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和良田,节约耕地资源。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耕作习惯,便于农民的生产。
  除集中居住规划外,集中居住住房的设计也是关键的因素。做好集中居住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足农民生活的要求和习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形成多种竞选方案,让农民参与方案的择选。
  (二)政策配套,统筹集中居住
  缺乏明确的政策也是目前集中居住遇到的显著问题,这使得基层政府难以展开集中居住工作。当然,由于集中居住自上而下的推行,已有的政策的制定难免与事实情况不符,在没有确实的集中居住问题调查的反馈,也难以形成务实的配套政策。
  笔者在综合各乡镇干部的意见,认为应设立一个综合性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委协办。同时,落实好配套政策措施。当然,这些政策必须从实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某些地方可以将建房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进行,把房地产开发的利润部分用于集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这样能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些应该有明确政策规定。目前在南通某县市有集中居住办公室,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但集中居住真正的推进主体仍是基层政府。当然,基层政府对当地百姓、当地经济的熟悉会有利于集中居住建设。但如果没有上级的政策配套,工作将会难以展开。
  (三)农民意愿——积极引导
  首先,针对农民普遍对集中居住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待改变,各地应该加大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站在农民切身立场,造福后代,营造和谐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符合农村百姓实际需要,方便、实惠农民是,多听取基层建议。综合土管、规划各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体现在对集中居住建房用地的获取、集中居住资金的筹集、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让群众对集中居住建设放心。最后,要对失地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兑现已承诺的启动区占用耕地的补偿费用。
  (四)建房用地获取方式——区位导向
  1.近城区域。因此在推进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可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宅基地农村集体所有限制,取得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可以在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过程中,需要采用征地的方式(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获得土地,将村民集中到规划好的集中居住点,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减少纠纷,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2.远郊区域。最现实的做法是在国家实行征地拆迁的基础上,集中居住安置农民,代替重新分配农民宅基地。同时,在相对偏远地区,老宅基地只有复垦成农业用地,不可能像近郊区域开发成商业用地。因此通过复垦获取建房用地成为最可行的做法。这样做不仅改造了土地启动指标,还盘活土地资产,减少获取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占用农地量,节约土地资源。
  (五)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基础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财政的实力有限,不可能都由政府财政承担。在目前财力紧张局面难有大的改观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如在江苏昆山市,将待开发的土地采用竞标拍卖的方式,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由该公司在集中居住地建设住宅,地方政府用拍卖获取的资金回购部分集中居住住宅,再以成本价出售给集中居住农民。昆山市对集中居住农民原有住宅都进行评估,农民所得补偿完全可以购买新住宅。以此也实现了多方的赢利。
  
  参考文献:
  [1]范学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关系[J].群众,2006,(1):50-51.
  [责任编辑吴高君]
其他文献
摘要:杭州市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面临社区参与的问题,其关键点是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合作,完善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适度的经营活动,让居民分享经济利益,实现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和谐。  关键词:城市旅游;社区参与;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06-03    一、研究背景  很多学者
期刊
摘要:近代中国,开发西北成为国人共识,各种具体开发方案亦经由社会各界迭次提出。其中,以铁路拉动西北经济发展之议,颇为时人瞩目。作为新兴的交通方式,铁路以其费省运捷的特点受到西北开发论者及普通西北民众的极大关注,在其时的西北开发论潮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西北开发;铁路;诉求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07-03    近代中国,开发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巨大市场吸引了一批跨国企业来华投资,中国的汽车企业通过和跨国公司合资,嵌入由其主导的汽车产品价值链中。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角度,对汽车产品分工各环节进行价值分析,指出战略环节,并对合资模式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的利弊进行分析,对升级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合资模式;汽车产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要:基于1978—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建立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计量结果表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一直是中国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计量检验也显露出大量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在技术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在保证种植面积和减少受灾面积的条件下,要鼓励有机肥料的使用,优化农业机械动力的配置,加大技术投入,同时把国家对农村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教育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更是备受关注,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各级政府尤其是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主体的县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责任与其财政收支现状,实证中国现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并就该体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权事权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期刊
摘要: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坚持将其作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主要途径,从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入手,在智力支撑、精神动力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民;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
期刊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备的流转通畅的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体系,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是和谐社会永继发展的有效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既定国策。湖北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时期,必须确保区域内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湖北省如何完善市县粮食储备与贷款管理,以及市县储备粮利息和费用补贴、轮换价差亏损来源等资金落实问题,提出管理模式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储备粮;农发
期刊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从理论上讲应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北省黄冈市57个村545户农户抽样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促进农户增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存在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作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
期刊
摘要:分析总结了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道国为视角,着重对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区域创新系统;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67-02    一、R&D与区域创新系统    R&D,即Research and Deve
期刊
摘要: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无可非议地对中国的国内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但这同时是加入WTO必须的进程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需求,也给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带来了警示、榜样和借鉴。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有银行;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56-02    一、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从2007年4月起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