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boy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萨日娜花开红艳艳》这本书的选题策划与运作就是在创新编辑思路理念下展开的。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组织稿件、文案梳理、编辑加工、图片选辑、剧照整合、设计制作……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电视人、出版人和书装设计人的心血。
  
  2009年11月初,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冰冻雪降之时,我在成都,确切地说,在电视连续剧《我的孩子我的家》摄制组外景地探班。说来话长,此行的目的,是因为“星缘百人系列丛书”之《萨日娜花开红艳艳》尚需采写一些萨日娜新片新剧的内容,包括她荣膺两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经历和感悟。原本与萨日娜商定的访谈时间是在《你是我的生命》拍完之后,沒承想。这部几乎耗费她全部心力、耐力和体力撕心裂肺般的情感剧一杀青,她便马不停蹄地赶赴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家庭伦理大戏《我的孩子我的家》摄制组。我的书要赶编辑进度也不能拖。于是,我的这趟从北京至成都的追星探班之旅便充满了新奇之感。
  认识萨日娜,还是杨瑞雪社长牵的线。其时,我们正在策划出版一套“星缘百人系列丛书”。“星缘”,顾名思义与明星结缘的人或事,选题策划意图是以影视、歌坛、体育、文艺等各界名人为主体阵容,以人物成长经历为主线索进行实地纪实访谈,将人物的人生轨迹贯穿其中,作品表达的更多是他们对人生对角色对事物的感悟。记得2008年7月份的一天上午,杨瑞雪社长告诉我,《闯关东》文他娘的饰演者萨日娜可以列入“星缘百人系列丛书”第一人选。无疑,这个选题让我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的确,萨日娜,这位获得第7届和第26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的实力派演员值得我用心去做,我甚至在想,这或许是“星缘百人系列丛书”的开篇大戏呢!
  萨日娜,一名优秀的蒙古族演员,自出道以来,成功饰演过几十部影视剧的上百个角色,演技在千锤百炼中日益炉火纯青。无论早期《牛玉琴的树》中纯真开朗的牛玉琴、《大染坊》中聪明果敢的周采芹、《错爱一生》中善良艰辛的凤姑,还是《母亲是条河》中辛勤朴实的周翠、《笑着活下去》中柔弱悲观的吴婶、《闯关东》中执著刚毅的文他娘……萨日娜凭借刻苦钻研和踏实敬业的韧劲儿,将每个角色诠释得深切本真又不失自身性格特色,逐渐获得国内“母亲专业户”掌门人之美誉。
  《我的孩子我的家》是华谊兄弟联手曾执导《身份的证明》、《誓言无声》、《上海上海》等影视作品的川籍著名导演毛卫宁倾心打造的40集亲情大戏。金鸡奖影帝刘佩琦、飞天奖得主萨日娜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加盟助阵。故事围绕忍辱负重的幺婶(萨日娜饰)和她那酒精中毒而一事无成的丈夫(刘佩琦饰)以及6个性格迥异的儿女展开,通过小人物、小家庭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大变迁。幺婶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普通母亲的代表,却又比其他母亲更艰辛、更命苦,她的意志也更坚韧、更顽强。——这是全剧贯穿始末的主题,也是最能触动观众心灵的闪光点。业内人称萨日娜扮演的“幺婶”泼辣坚韧,堪比《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龙文章。
  10月2日,《我的孩子我的家》在四川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开机,拉开了长达4个月紧张而有序的拍摄历程。剧组每天通常都要拍14个小时的戏,全剧1000多场戏,萨日娜一人就承担666场,几乎天天都有她的戏,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记得10月3日那天,萨日娜不到6点就起床化妆,8点半我随她们一行驱车赶到距成都50公里外的元通镇外景地拍摄现场。在一个挺阴冷的空旷仓库里,一幕幕人人忙碌而温馨充实的场景让我内心不免泛起阵阵撼动,化妆的、看剧本的、背台词的、准备道具的……拍摄空隙,幺叔刘佩琦和老大齐奎爷儿俩摆开棋阵对奕,老二时不时搂着幺婶脖子“娘娘”地撒着娇,老三在场内显得内敛而寡语,老四顽皮地东瞧瞧西看看,老五伏在桌子上认真温习着数学功课,老六围着大家一圈一圈欢快地奔跑着……好一幅活生生的家庭生活真实写照!镇上街道的外景地,导演、制片、摄影、灯光、场工、演员,包括群众演员,每个人都在神情贯注地做着各自的功课。那天萨日娜的戏份7场,白天5场夜戏2场。下午5点多时,露天拍摄转场戏,萨日娜累了,她坐在道旁的躺椅上睡着了。助理小敏想给她盖件外衣,也唯恐惊扰她,猛然间片场的一声“萨老师”又将她唤醒。目睹一旦人戏马上进入状态的她,随身揣着书稿校样等着她最终定稿的我始终不忍拿出来打扰她。抽出难得的片场间歇,疲倦的萨日娜还是拿起笔坐在躺椅上认真地审阅并修改书稿校样,那副淡定而不苟的神情,让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摄下了这一幕。换场间歇,当我心疼地问她累不累时,她微笑着说:“没感觉有多累,一进入拍摄现场,一声‘开始’,整个人自然而然地融入所饰演角色的内心世界中,这是一种表演上的愉悦和快感。”我想,这或许正是这位“母亲专业户”特有的魅力所在。
  10月4日那天是萨日娜41岁生日,巧的是,那天也是她来剧组拍戏整整1个月的日子。下午,我随北京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公司的刘陆赶到位于成都清江东路的峨嵋电影制片厂摄影大棚,那天拍的是室内戏,母亲幺婶与老五的一场母女对峙戏,萨日娜把这位坚韧、聪明又有点市侩、野蛮的母亲角色,饰演得情景交融、丝丝入扣,足显其深厚的表演功底。拍摄很顺利,导演特意又加拍了一场戏。6点时提前收工,全剧组集体为萨日娜庆贺生日。那场面那情景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导演、制片、演职员、后勤人员之间那份和谐相处的亲情,一如摄影棚大门上那幅颇有寓意的对联:右联“我的孩子我的家”,左联“咱的剧组一大家”,横批“快乐合作”。借此吉言,我暗想,这部戏,不火才怪。
  此行探班收获颇丰。短短几天的拍摄现场实地实景体验,让我对电视剧拍摄制作有了真真切切的了解与感悟,对影视人执著的职业追求与敬业精神陡升了更多的敬佩与感动,对如何策划和编辑影视人物传记类畅销图书有了更深的体悟与启迪。
  众所周知,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具有广泛的市场潜力,而一部影视作品一旦受到大众的青睐,往往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闯关东》就是最好的例子。有趣的是,随着影视作品的热播,品牌连锁效应,红了作品红了导演,更红了演员。而如何慧眼识“星”并与星结“缘”,则更能彰显出版人的深厚功力,这里,不仅需要编辑有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编辑创意能力,更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执著的职业追求。同时,还要注重作品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注重原创性与文化品味的相互衔接,力求对原创作品进行整体策划和构思,努力将自己融入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种身份介入,有益于对作品的更深入理解,同时更明晰同步出版物的整体策划和选题思路。可以说,《萨日娜花开红艳艳》这本书的选题策划与运作就是在创新编辑思路理念下展开的。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组织稿件、文案梳理、编辑加工、图片选辑、 剧照整合、设计制作……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电视人、出版人和书装设计人的心血。
  与我以往所编辑制作图书最大的不同点是,这套丛书没有原创稿件,稿件的形成过程完全是编辑创意思路下辛勤耕耘的再次创作。作品的主人公通常是精于业道的成功人士,他们业绩骄人,每个人成功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但是他们的拍摄档期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业余写作。如何寻找一种轻松自然梳理他们鲜活而丰满的人生轨迹的出版合作方式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难题。于是,我们探寻了一种见缝插针式的创新出版模式,亦访亦谈的聊的方式。通常在会面之前我们会做很多的案头准备工作,根据策划文案设计每一次的访谈内容。大家相约静坐在茶座,品味着香茶热饮的同时,边聊边记。参与聊的,有我们的主角、特聘记者、执笔人、速录员,还有我们的编辑,有时图书装帧设计师也参与其中。于是,北京世纪城的燕铭园茶座成为我们聊戏感聊人生聊感悟的常聚聊吧,聊到性情所致,我们竟能聊上7个小时!原创作品也在这种不定时不定期的一次次深度访谈中成稿。说句心里话,当我近距离接触萨日娜时,自觉不自觉地被她那豁达、善良、温柔的内心所吸引所感动。众所周知,母爱作为人世间最崇高、最不求回报的情感一直被很多影视作品所颂扬,而荧屏上的母亲形象,也让我们体味到人间的真情与大爱。其实,成功塑造母亲形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而萨日娜的成功就是对角色的真诚。正如萨日娜所言,“在演戏的时候你就要成为这个人物,用她的思想去思考。”的确,与其说文他娘成就了萨日娜,不如说萨日娜成就了文他娘。谈起饰演母亲的秘诀,“只要心中有了母爱,你的动作和眼神就会自然流露,因为爱起来才会有力量”。她的回答虽朴实,但诠释着真谛。
  草原上生长着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非常漂亮的小花,这种花娇红艳丽,这就是美丽的山丹丹花。山丹丹花在蒙语中称“萨日娜”,如今那漫山遍野开放的小花,铺就了萨日娜成功的演艺之路,正所谓萨日娜花开红艳艳!
  伴随着收获的期盼与喜悦,《萨日娜花开红艳艳》即将付梓。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个人,可以说,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这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的好兄弟、英年早逝的我的同行、同心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郭洪新先生。每每想起他的突然离去,我的心中依然隐隐作痛,那种痛,真的很揪心。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短信:“他生前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让我把萨日娜的稿子给您写好……”这條短信是洪新离世10分钟后收到的,发这条短信的是一直称郭洪新为老师的年轻人翟健。我和翟健认识是洪新牵的线,当时我正在做萨日娜的这本书,聘请的执笔人因患眼疾动手术导致图书写作进度搁浅。情急之中,我电话求助于在媒体界很有人缘的郭洪新,半小时后他推荐了翟健和李悦两位年轻人。没想到,我的书还没做完,洪新却撒手人寰。我想,他心中一定还有太多的不舍和眷恋,还有太多的牵挂和梦想。18天昏迷不醒1432小时的生命抗争!兴许,他太累了。还记得我在编辑《于丹(庄子)心得》一书时,于丹教授有关“谈笑论生死”篇中的一段话给我颇多回味,“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我想,洪新留给我们“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人格魅力和崇尚实干的生命态度,让我们更加珍视获得生命的人生价值。
  记得当我把电话中那条短信念给萨日娜时,她也为之动容,她说,人与自然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珍视生命,珍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以此为念,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其他文献
不同于穿越小说的缠绵悱恻,不同于郭敬明式言情的厚腻,也不同于明星书的光怪陆离,关注民生的图书就那样淡定而从容地俘获了各年龄阶段的读者。“看得舒服,读得痛快”,是一个读者对《我们为什么这么难》的评语,也代表了大众读者对反映社会民生价值观图书的期待。    相对于读者需要而言,书籍不仅不再匮乏,而且已经“溢出”。我们为各种各样的书籍所包围,无力消化它们所提供的海置信息。图书种类越来越繁多,阅读媒介越来
期刊
国内图书出版业要想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梦想,就必须加强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着手规划、培养一批国际出版人才。从事国际出版的专业人员要想在国际版权贸易中有更大的作为,就必须自觉、全面、有效地提高自己。    新时期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对于“引进来”,“走出去”难度更大,但是更为重要。人类文化中相通的东西需要互相交流,而且中华民族的
期刊
4月22日,在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召开之际,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举办了主题为“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的文学论坛。  文学论坛得到了我国文学界众多权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特地发来贺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秦文君精心撰写了专题发言稿,金波、阿来、梅子涵、沈石溪以及张之路、方卫平、王泉根等当今国内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和知名文学评论
期刊
书博会是出版业每年一度的盛会,已逐渐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服务读者和倡导全民阅读于一体的文化盛事。经过20年的发展,书博会在出版物展销及订货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整个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全民阅读的倡导,甚至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届书博会打出了“蜀韵书香,悦读天下”的口号,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600多家出版单位携共达30余万种图书在会场展销,
期刊
但愿“被文学搞的人”的悲剧不要经常上演;如磨士长般被环境和生活磨得“悲喜剧”演个没完还没个善终的个案,也越来越少吧!虽然在功利日重和分工日细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正在热闹地抢着登台,但有—个这样的理想,也总比只去追逐最实际的目标强些,不是吗?    《我这把生锈大刀》是陈肖人于今年3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讲述了作者一位叫磨土长的老同学60余年真实人生的故事。从大鸣大放时候的一张漫画大字报
期刊
一个重大国家文化策略出台。业内外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声音,国家政策的实施也不能不顾地域、人群、资源、财力等等的不同,全国一刀切、毫无区别。无论是世博,还是农家书屋、孔子学院,我们都有同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ffer Life)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词。城市蒹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
期刊
在中国,数字出版也好,电子阅读器也好,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发展问题可能还不是硬件价格的下降、阅读习惯的培养、商业模式的建立,而是市场秩序建立和全民诚信的重构,这是一个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所面临的体制和文化难题,存在于出版产业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即使是出版业脱胎换骨、革心洗面也无济于事。    作者与编者之间,是指图书的作者和出版社的编辑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出版社负责编书,是产品制造商;作者负责写书
期刊
《下午茶话题》  作者: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版本:龙门书局2010年8月版  定价:28.00元  提要:文坛有名的朱家三姐妹,一个是单身贵族,一个是袋鼠族,一个是丁克族,但是在这里,她们都借由小同的笔调和人生经历,来抒发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她们的文字活泼俏皮,观念新颖有趣,是一首好听的三重唱。“下午茶话题”是朱家姐妹应杂志邀稿而写的长期专栏。这次三姐妹一改以前谈论时移世易时的犀利与锐气,
期刊
中国经济日新月异,但在英语小说世界里看到的中国,还是那个停留在旧上海以及“文革”中的中国,这一方面与外籍作者迎合英语读者口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出版者一厢情愿,在国际图书展或版权交易时的“倾销”有关。    4月19日到21日,在英国举办的2010年的伦教书展(LBF:LondonBook Fair)流年不利,因为正赶上冰岛的火山灰影响,英国及欧洲诸国关闭领空长达6日之久,许多世界各地赴展的
期刊
《民间良方》上市不足月余即多次重印,一个月内在桂林市区发行达到6万册的图书销售业绩,看似偶然,实际上偶然中为我们图书出版从业者重视来自民间的选题,积极探索地方出版资源的开发提了一个醒。    一本图书,在一个中小城市引起市民的关注和追捧:出版后两天内,市民在销售点排队求购,销售超过4000册,一个月内连续加印两次,销售达到6万册。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图书,在目前图书出版营销中有什么样的示范价值,从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