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在数学中的运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若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和创新意识。
  3.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能合理地解释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渠道。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故事启发、引导诱思、图片操作或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
  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时机上的适当,难度适中。
  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讨论题是相对于常见的独立解决题而言的。有些题所涉及的情况较多,需要分类讨论,解答有较多的层次性,需要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组分类讨论得到解决。合作讨论题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三、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宰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解决问题不算本事,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才算本事。因此,引导学生解题,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思索,做解决问题的有心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数学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解决问题的有心人。
  2.活学活用,做解决问题的能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促进学生愿学、乐学、好学,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力求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站塘初中)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