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必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著作当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只有通过同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联系,这种丰富的思想才能被完全的把握。今天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时代发展趋势和清醒把握自身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并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进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经典著作的研究学习现状
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密切关注的,探讨也是异常激烈的。而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为此,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长远考虑出发,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地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综合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现有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既有针对性又有成效性地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前,首先要解答学生现存的思想困惑和内心疑问以消除他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恐慌心理,进而培养学生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动力后,教育者要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积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讲授方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教育者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伟人传记、名人轶事和主动观看相关题材的经典影片或纪录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再通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讲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意树立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杰出领袖、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心路历程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典范,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为值得宣讲的典型例子。毛泽东同志一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重要文章,他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特点是密切联系国内外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对有些重要著作反复揣摩、认真研读,有的甚至不知读过了多少遍。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讲授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启示,而且还能够成为我们对青年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想目标范式。
第三,注意提高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终身受益。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抽象地记住现有结论,更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恢宏巨作全都读完,而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思想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绝不是要求他们僵化地背诵几句漂亮辞藻,而是要求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得出基本原理或具体结论的立场和方法。任何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
最后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顾浩先生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曾写下的一首感怀词共勉:“篇篇章章节节,字字句句,一一细咀。沿行间直径,渐入深处。奇光耀眼,浩气袭人,神力撼心若注。学程如何? 越前进越增多脚步!万事秋叶纷纷,回头再顾,恍然所悟。只觉得顿减关山阻隔。今朝件件,明朝桩桩,愈益清清楚楚。艰难困苦,怕什么征途重重雾! 攻读因念,新千年来,旧世纪去,但我自走着我自路! 神州地,中华儿女绘宏图。意昂昂,携卷登高唱,凯还之期谈笑数!”我们真诚希望当代大学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伟人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二、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要点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 突出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重要论断, 其含义是:一是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也改变着自身。三是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彼此之间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四是宗教感情是“ 社会的产物” , 其产生和消灭也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我们进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不仅创造物质财富, 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通过社会实践, 改变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逐步消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愚昧的社会根源,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 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是实际工作中犯主观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 避免形而上学,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臆想和“ 本本”出发。二是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三是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矛盾分析方法, 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反对绝对化和否认矛盾的观点。四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抓主要矛盾, 抓事物的本质, 反对不分主次、不区别情况、“ 一刀切” 的工作方法。五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不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又要坚持改革开放, 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明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在阶级社会里, 生产方式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恩格斯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例, 阐明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四)列宁对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深刻地分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认识是一个包括许多方面和阶段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它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 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独立的直线, 从而把人引向唯心主义, “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我们懂得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善于运用辩证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性、片面性、绝对化、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 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并通过个性而存在, 无个性则无共性;个性又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又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现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考察矛盾的特殊性时, 突出地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问题。一是在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事物中, 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二是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找出并抓住主要矛盾, 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全局, 找到解决矛盾的相应方法。三是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 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 还必须顾及次要矛盾的解决。四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 必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主、次矛盾的关系。正确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战略和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根据。我们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 都要找出主要矛盾, 确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以集中力量解决最主要的问题。其次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 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 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在实际工作中, 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学会“ 弹钢琴” 的工作方法等, 就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 学习时报,2010 - 10 - 25,( 1) .
[2]吴倬.组织学习经典著作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好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1991,
[3]陈志杰. 经典著作与中国革命史教学[J]. 南通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4]周新城. 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才能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5]彭美贵.青年大学生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6]陈立力.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
[7]韩立新. 对经典著作研究的意义及其进路的一点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8]薛书田,韩贵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历史感[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8,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时代发展趋势和清醒把握自身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并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进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经典著作的研究学习现状
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密切关注的,探讨也是异常激烈的。而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为此,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长远考虑出发,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地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综合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现有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既有针对性又有成效性地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前,首先要解答学生现存的思想困惑和内心疑问以消除他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恐慌心理,进而培养学生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动力后,教育者要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积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讲授方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教育者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伟人传记、名人轶事和主动观看相关题材的经典影片或纪录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再通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讲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意树立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杰出领袖、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心路历程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典范,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为值得宣讲的典型例子。毛泽东同志一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重要文章,他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特点是密切联系国内外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对有些重要著作反复揣摩、认真研读,有的甚至不知读过了多少遍。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讲授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启示,而且还能够成为我们对青年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想目标范式。
第三,注意提高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终身受益。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抽象地记住现有结论,更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恢宏巨作全都读完,而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思想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绝不是要求他们僵化地背诵几句漂亮辞藻,而是要求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得出基本原理或具体结论的立场和方法。任何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
最后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顾浩先生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曾写下的一首感怀词共勉:“篇篇章章节节,字字句句,一一细咀。沿行间直径,渐入深处。奇光耀眼,浩气袭人,神力撼心若注。学程如何? 越前进越增多脚步!万事秋叶纷纷,回头再顾,恍然所悟。只觉得顿减关山阻隔。今朝件件,明朝桩桩,愈益清清楚楚。艰难困苦,怕什么征途重重雾! 攻读因念,新千年来,旧世纪去,但我自走着我自路! 神州地,中华儿女绘宏图。意昂昂,携卷登高唱,凯还之期谈笑数!”我们真诚希望当代大学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伟人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二、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要点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 突出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重要论断, 其含义是:一是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也改变着自身。三是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彼此之间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四是宗教感情是“ 社会的产物” , 其产生和消灭也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我们进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不仅创造物质财富, 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通过社会实践, 改变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逐步消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愚昧的社会根源,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 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是实际工作中犯主观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 避免形而上学,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臆想和“ 本本”出发。二是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三是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矛盾分析方法, 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反对绝对化和否认矛盾的观点。四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抓主要矛盾, 抓事物的本质, 反对不分主次、不区别情况、“ 一刀切” 的工作方法。五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不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又要坚持改革开放, 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明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在阶级社会里, 生产方式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恩格斯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例, 阐明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四)列宁对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深刻地分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认识是一个包括许多方面和阶段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它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 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独立的直线, 从而把人引向唯心主义, “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我们懂得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善于运用辩证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性、片面性、绝对化、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 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并通过个性而存在, 无个性则无共性;个性又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又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现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考察矛盾的特殊性时, 突出地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问题。一是在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事物中, 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二是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找出并抓住主要矛盾, 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全局, 找到解决矛盾的相应方法。三是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 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 还必须顾及次要矛盾的解决。四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 必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主、次矛盾的关系。正确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战略和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根据。我们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 都要找出主要矛盾, 确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以集中力量解决最主要的问题。其次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 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 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在实际工作中, 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学会“ 弹钢琴” 的工作方法等, 就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 学习时报,2010 - 10 - 25,( 1) .
[2]吴倬.组织学习经典著作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好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1991,
[3]陈志杰. 经典著作与中国革命史教学[J]. 南通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4]周新城. 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才能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5]彭美贵.青年大学生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6]陈立力.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
[7]韩立新. 对经典著作研究的意义及其进路的一点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8]薛书田,韩贵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历史感[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