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是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需求的应用实践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实践活动性课堂教学,人力、信息资源建设,虚拟实验环境为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实践教学;就业能力;资源建设;实践环境
一、引 言
近年来,由于大中专院校的急剧扩招,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紧张;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就业岗位稀缺和就业标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职素养成为了当前我国大中专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指出:我们的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中科院院士杨学军指出,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实践贯彻全过程,最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3]。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面向社会、具备初步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类型;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鸿沟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实时符合社会用人标准的应用实践性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课题。
二、丰富实践课堂,强化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拿不起来”、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毕业生。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严重的实践能力不足,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程的设计实习上都有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出实时适应社会的应届毕业生。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口号,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也指出:我国接受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
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应用实践性人才,需要改进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性课堂教学。比如在各专业普遍开设的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活动,加强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加强语言交流活动,模拟真实的生活、工作交流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根据各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采取任务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时感受到应用的需求,并在任务式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勇于、敢于挑战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通过“项目化”、“师徒制”、“末位淘汰制”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和社会需求[4],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就业、创业的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实践过程,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搭建起沟通课堂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桥梁;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资源建设,提高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意识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使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出发,凸现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主线。我们这里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如下组成部分[5]:(1)人力资源。包括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人员的认识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首先是行政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教师则是直接的教育实施者,因此,三者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要是专业理论的权威,同时又必须是相应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不仅要在理论上能够进行清晰地讲解、分析,而且要能在实践中给予示范、指导。(2)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馆藏资源、电子文献查阅系统。这些内容不仅仅包括历史文献资源,更应包括随着社会发展及时能够得到更新的文献与参考资料,同时应该具备具有无处不在的,开放、互动、共享等特色的校园网络环境,构建各类课程教学网站,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与社会信息,在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交流中拓宽视野,寻找更多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为早日进入就业状态打好基础。
四、构建虚拟实践环境,提供多方位实践机会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实验仿真环境。实验是锻炼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场地的选择、开放,实验设备的购买、维护,实验人员的配置、管理,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时间安排,实验设备的调配,都给学校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的现实困难与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手段。高速、快捷的学校网络平台为学校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供了条件。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项目需求,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为各专业,甚至为各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服务,并自动实现实验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从而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质疑和责难,主要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批判。前面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探讨。其实,实践教学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应用实践性人才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即校企联合办学。对于这方面的实践,国外有着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比如[5]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学改革,引入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合作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合作课程的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并能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课程项目的开展也为企业提供了选拔优秀毕业生的机会,从另一角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为了早日让学生进入就业状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就职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可行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形式[7]。一方面,学校聘请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或者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教师,定期到校内为相应专业的学生讲课或者指导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早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明确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与学校外部企事业单位或者与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或者直接由用人单位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见习,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展现自己就业能力,提高自信,也更好地了解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调动了就业能力提高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五、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还需要大批量的应用实践性人才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扩招是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在高校扩招之后造成的学生培养质量下滑,专业设置不合理,对用人单位需求认识不到位,就业指导不具有针对性等,既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是造成就业率低的因素。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之外,还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全面、及时的指导与培训;同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也应该从各自角度上对就业能力有正确、理性的认识;政府、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及时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只有多方面地努力,才能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书兰.经管专业类大学生如何有效培养就职能力[J].
商场现代化,2007,(5):322-323.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7-29]:http://www.moe.
edu.cn.
[3] 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4-7.
[4] 滕智源.人才“线性”培养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上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81-82.
[5] 赵佩君,张志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
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0.
[6] 康廷虎,王耀,肖付平.基于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就业能
力理论建构与培养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234-237.
[7] 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
教育科学,2011,27(2):90-96.
关键词:实践教学;就业能力;资源建设;实践环境
一、引 言
近年来,由于大中专院校的急剧扩招,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紧张;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就业岗位稀缺和就业标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职素养成为了当前我国大中专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指出:我们的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中科院院士杨学军指出,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实践贯彻全过程,最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3]。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面向社会、具备初步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类型;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鸿沟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实时符合社会用人标准的应用实践性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课题。
二、丰富实践课堂,强化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拿不起来”、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毕业生。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严重的实践能力不足,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程的设计实习上都有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出实时适应社会的应届毕业生。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口号,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也指出:我国接受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
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应用实践性人才,需要改进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性课堂教学。比如在各专业普遍开设的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活动,加强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中加强语言交流活动,模拟真实的生活、工作交流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根据各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采取任务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时感受到应用的需求,并在任务式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勇于、敢于挑战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通过“项目化”、“师徒制”、“末位淘汰制”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和社会需求[4],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就业、创业的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实践过程,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搭建起沟通课堂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桥梁;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资源建设,提高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意识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使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出发,凸现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主线。我们这里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如下组成部分[5]:(1)人力资源。包括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人员的认识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首先是行政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教师则是直接的教育实施者,因此,三者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要是专业理论的权威,同时又必须是相应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不仅要在理论上能够进行清晰地讲解、分析,而且要能在实践中给予示范、指导。(2)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馆藏资源、电子文献查阅系统。这些内容不仅仅包括历史文献资源,更应包括随着社会发展及时能够得到更新的文献与参考资料,同时应该具备具有无处不在的,开放、互动、共享等特色的校园网络环境,构建各类课程教学网站,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与社会信息,在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交流中拓宽视野,寻找更多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为早日进入就业状态打好基础。
四、构建虚拟实践环境,提供多方位实践机会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实验仿真环境。实验是锻炼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场地的选择、开放,实验设备的购买、维护,实验人员的配置、管理,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时间安排,实验设备的调配,都给学校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的现实困难与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手段。高速、快捷的学校网络平台为学校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供了条件。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项目需求,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为各专业,甚至为各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服务,并自动实现实验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从而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质疑和责难,主要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批判。前面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探讨。其实,实践教学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应用实践性人才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即校企联合办学。对于这方面的实践,国外有着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比如[5]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学改革,引入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合作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合作课程的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并能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课程项目的开展也为企业提供了选拔优秀毕业生的机会,从另一角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为了早日让学生进入就业状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就职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可行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形式[7]。一方面,学校聘请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或者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教师,定期到校内为相应专业的学生讲课或者指导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早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明确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与学校外部企事业单位或者与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或者直接由用人单位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见习,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展现自己就业能力,提高自信,也更好地了解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调动了就业能力提高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五、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还需要大批量的应用实践性人才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扩招是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在高校扩招之后造成的学生培养质量下滑,专业设置不合理,对用人单位需求认识不到位,就业指导不具有针对性等,既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是造成就业率低的因素。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之外,还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全面、及时的指导与培训;同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也应该从各自角度上对就业能力有正确、理性的认识;政府、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及时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只有多方面地努力,才能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书兰.经管专业类大学生如何有效培养就职能力[J].
商场现代化,2007,(5):322-323.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7-29]:http://www.moe.
edu.cn.
[3] 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4-7.
[4] 滕智源.人才“线性”培养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上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81-82.
[5] 赵佩君,张志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
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0.
[6] 康廷虎,王耀,肖付平.基于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就业能
力理论建构与培养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234-237.
[7] 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
教育科学,2011,27(2):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