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畲族;小说歌;特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30-2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居住在闽浙赣山区的一支古老淳朴的民族。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现有六十三万畲族同胞。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谣语族苗语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学。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表现为民间口头传说和山歌这种口头文学形式。小说歌形象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各阶段的社会生活,表达了畲族人民的爱与憎、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理想。为了解和研究畲族人民的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婚姻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原始材料,实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民族形成的东汉时期直至恒古。畲族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和“捕野禽射野猪”的原始狩猎阶段,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决定了畲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处于被自然奴役和支配的地位。然而,畲族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与强大的自然作斗争。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产生了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并且借助最初的意识和语言,去探索大自然。畲族先民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辩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这种抽象复杂的思维形式在语言上得到表现,这就产生了畲族人民最古老的文化——神话。如属于创世时期的盘古神话;反映人类起源的神话《凤凰蛋》,以及民族起源神话《高辛与龙王》等等。
畲族小说歌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口头文学,也称畲族山歌。畲族小说歌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幅记录畲族人民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特征的历史斑斓长卷。
畲族小说歌有:歌唱富有反抗精神的《孟姜女》;表达畲族人民对自由美满爱情追求的《祝英台》和《白蛇传》《三公主》;叙述仙人故事的《吕洞宾》《洛阳桥》、《李彭其》;三国故事《仕许回家》;历史人物传说《姜公吊鱼》,《洪武帝》;西游记故事《三打白骨精》以及《闹和天》、《百寿图》、《钟景祺》等等。这类小说歌共同的特点是:富有畲族山歌特色,不仅结构严谨韵律铿锵,而且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三公主》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富有独创性。畲族小说歌《祝英台》的结尾并没有以“化蝶”而告终,而是“五雷辟地好敬(惊)人,崩入三丈三尺深;英台魂魄坟前走,变做蝴蝶入山林”,“马家公子气死阴府,人皇庙上去告状”。最后人皇(即汉族城隍庙)判定祝英台“这世山伯为夫妻,后世再做马家人”。后因梁山伯考中状元,丞相欲招其为婿,而山伯不从,最后“发落油州筑城墙”。祝英台收拾家什去找夫,最后夫妻团聚在“油州”。又如汉族民间传说《孟姜女》中关于长城崩塌是大海怒潮所致,而畲族小说歌却以为是九头神牛的力量才使长城崩塌。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正是明清时期畲族人民开始“牛耕锄种”的社会现象,在畲族民间文学之中的反映。再如,汉族传说孟姜女最后跳东海而死,而畲族小说歌却使悲剧变成喜剧,使一对情人,相聚在天堂。这正是畲族人民叛逆性格的外露,对残酷封建制度仇视的折光。
畲族人民从自己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畲族人民自身的审美理想为标准,接受或吸收了汉族民歌和传说以及戏剧、说书的各种成份,并把它溶进自己的山歌之中。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同等于任何“作家文学”。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畲族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民间文学的特色,从历史、民族、民俗及其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进行客观和民族特征的结论,来帮助整理和发展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化。
1 畲族语言的发展对畲族小说歌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畲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她却有统一的语言。畲族民间文学只能表现为口头文学形式。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劳动节奏和畲语语音的特点,以及生活环境,总结概括为七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因为畲族没有书面文学,所以山歌在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劳动有《劳动歌》传授劳动技能;做丧事有《哭丧歌》(也称《死人歌》)来抒发悲伤,表达对长辈的哀悼;嫁女有《劝嫁歌》来告诫做人的伦理;娶媳妇亦用山歌和清茶来款待来宾;即便是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也用山歌来互诉衷肠。总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她在落后贫穷和畲族地区代替了教育、娱乐等的作用。其实山歌是畲族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形式。她的多功能性,是由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她成为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口头语言的运用是畲族小说歌及其它口头文学形式创作的主要方法。
2 畲族小说歌兴起和繁荣的内在原因
畲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有的内容和形式已不适应人们的社会要求必须有突破。过去原有的形式,如神话、传说、杂歌以及单调的叙事歌,已不足表达这个时期的复杂社会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要求有一种容量大、篇幅长、情节曲折动人、注重大物形象的艺术形式来满足畲族人民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畲族小说歌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和繁荣的。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杂歌和长篇叙事诗的出现,为小说歌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畲族民间职业或半职业歌手的出现,对小说歌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畲族人民称自己的歌手为“行郎。”他们大都出身于社会低层,本身就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最熟悉自己的民族,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创作技巧。
3 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包括畲族小说歌在内的畲族山歌与其它民间文学一样,受得了极大地冲击,出现了传承难,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和发展畲族小说歌,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畲族小说歌它即是民族的文学形式,也是培养教育人的教科书。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与发展,应注重在小说歌的内容中,增加时代元素,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增强它的时代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提高现代人的传唱兴趣。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学唱畲族山歌,以促进畲族山歌的有效传承。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振兴,为少数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30-2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居住在闽浙赣山区的一支古老淳朴的民族。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现有六十三万畲族同胞。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谣语族苗语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学。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表现为民间口头传说和山歌这种口头文学形式。小说歌形象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各阶段的社会生活,表达了畲族人民的爱与憎、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理想。为了解和研究畲族人民的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婚姻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原始材料,实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民族形成的东汉时期直至恒古。畲族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和“捕野禽射野猪”的原始狩猎阶段,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决定了畲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处于被自然奴役和支配的地位。然而,畲族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与强大的自然作斗争。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产生了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并且借助最初的意识和语言,去探索大自然。畲族先民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辩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这种抽象复杂的思维形式在语言上得到表现,这就产生了畲族人民最古老的文化——神话。如属于创世时期的盘古神话;反映人类起源的神话《凤凰蛋》,以及民族起源神话《高辛与龙王》等等。
畲族小说歌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口头文学,也称畲族山歌。畲族小说歌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幅记录畲族人民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特征的历史斑斓长卷。
畲族小说歌有:歌唱富有反抗精神的《孟姜女》;表达畲族人民对自由美满爱情追求的《祝英台》和《白蛇传》《三公主》;叙述仙人故事的《吕洞宾》《洛阳桥》、《李彭其》;三国故事《仕许回家》;历史人物传说《姜公吊鱼》,《洪武帝》;西游记故事《三打白骨精》以及《闹和天》、《百寿图》、《钟景祺》等等。这类小说歌共同的特点是:富有畲族山歌特色,不仅结构严谨韵律铿锵,而且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三公主》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富有独创性。畲族小说歌《祝英台》的结尾并没有以“化蝶”而告终,而是“五雷辟地好敬(惊)人,崩入三丈三尺深;英台魂魄坟前走,变做蝴蝶入山林”,“马家公子气死阴府,人皇庙上去告状”。最后人皇(即汉族城隍庙)判定祝英台“这世山伯为夫妻,后世再做马家人”。后因梁山伯考中状元,丞相欲招其为婿,而山伯不从,最后“发落油州筑城墙”。祝英台收拾家什去找夫,最后夫妻团聚在“油州”。又如汉族民间传说《孟姜女》中关于长城崩塌是大海怒潮所致,而畲族小说歌却以为是九头神牛的力量才使长城崩塌。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正是明清时期畲族人民开始“牛耕锄种”的社会现象,在畲族民间文学之中的反映。再如,汉族传说孟姜女最后跳东海而死,而畲族小说歌却使悲剧变成喜剧,使一对情人,相聚在天堂。这正是畲族人民叛逆性格的外露,对残酷封建制度仇视的折光。
畲族人民从自己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畲族人民自身的审美理想为标准,接受或吸收了汉族民歌和传说以及戏剧、说书的各种成份,并把它溶进自己的山歌之中。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同等于任何“作家文学”。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畲族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民间文学的特色,从历史、民族、民俗及其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进行客观和民族特征的结论,来帮助整理和发展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化。
1 畲族语言的发展对畲族小说歌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畲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她却有统一的语言。畲族民间文学只能表现为口头文学形式。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劳动节奏和畲语语音的特点,以及生活环境,总结概括为七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因为畲族没有书面文学,所以山歌在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劳动有《劳动歌》传授劳动技能;做丧事有《哭丧歌》(也称《死人歌》)来抒发悲伤,表达对长辈的哀悼;嫁女有《劝嫁歌》来告诫做人的伦理;娶媳妇亦用山歌和清茶来款待来宾;即便是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也用山歌来互诉衷肠。总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她在落后贫穷和畲族地区代替了教育、娱乐等的作用。其实山歌是畲族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形式。她的多功能性,是由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她成为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口头语言的运用是畲族小说歌及其它口头文学形式创作的主要方法。
2 畲族小说歌兴起和繁荣的内在原因
畲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有的内容和形式已不适应人们的社会要求必须有突破。过去原有的形式,如神话、传说、杂歌以及单调的叙事歌,已不足表达这个时期的复杂社会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要求有一种容量大、篇幅长、情节曲折动人、注重大物形象的艺术形式来满足畲族人民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畲族小说歌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和繁荣的。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杂歌和长篇叙事诗的出现,为小说歌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畲族民间职业或半职业歌手的出现,对小说歌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畲族人民称自己的歌手为“行郎。”他们大都出身于社会低层,本身就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最熟悉自己的民族,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创作技巧。
3 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包括畲族小说歌在内的畲族山歌与其它民间文学一样,受得了极大地冲击,出现了传承难,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和发展畲族小说歌,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畲族小说歌它即是民族的文学形式,也是培养教育人的教科书。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与发展,应注重在小说歌的内容中,增加时代元素,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增强它的时代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提高现代人的传唱兴趣。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学唱畲族山歌,以促进畲族山歌的有效传承。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振兴,为少数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