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满堂灌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要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德育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已熟悉了以往教学大纲和掌握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我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喜悦也有思考、困惑。为此,我想结合自己多年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新课标地理”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
这次新课标课程改革使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
确立“材料式”教材观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提高教育质量。
2.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高其职业素养。
二、注意师生关系的转换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准确定位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师表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了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情境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奋斗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项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换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讲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对比时,可展示南方和北方普通传统民居图片给学生看。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方房屋屋顶坡度比北方房屋屋顶坡度大、门窗开得大、墙体要窄?这个问题来自于平常生活现实,又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是死东西,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五、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世纪新课标,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生存、发展自己、终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意愿”,也就是愿意学习、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学习技巧”,也就是学习时讲策略、讲方法、讲窍门。
2.合作学习
美国约翰逊兄弟的研究发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5个: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
3.探究式学习
如在讲完洋流内容后布置作业:“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国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目前,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所以“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也就成为我们每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
六、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
作业个性化。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符合课表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作业,可以让部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数量。在分析过程中,有可能使问题获得解决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问题症结所在也是成功。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作业多样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学生的作业也应有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它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体现,形成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
这次新课标课程改革使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
确立“材料式”教材观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提高教育质量。
2.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高其职业素养。
二、注意师生关系的转换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准确定位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师表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了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情境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奋斗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项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换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讲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对比时,可展示南方和北方普通传统民居图片给学生看。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方房屋屋顶坡度比北方房屋屋顶坡度大、门窗开得大、墙体要窄?这个问题来自于平常生活现实,又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是死东西,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五、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世纪新课标,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生存、发展自己、终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意愿”,也就是愿意学习、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学习技巧”,也就是学习时讲策略、讲方法、讲窍门。
2.合作学习
美国约翰逊兄弟的研究发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5个: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
3.探究式学习
如在讲完洋流内容后布置作业:“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国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目前,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所以“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也就成为我们每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
六、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
作业个性化。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符合课表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作业,可以让部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数量。在分析过程中,有可能使问题获得解决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问题症结所在也是成功。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作业多样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学生的作业也应有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它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体现,形成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