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能,这是新课改的根本,更是当今语文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是关键的一课,怎样才能抓好作文教学?这里,笔者就教学中的经验谈些点滴。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文 培养能力
一、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這话一定不假。谈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头痛,语文教师也常束手无策。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知识面、文学面都比较狭窄的语文教师,对其问题难以释疑。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下功夫,思考怎样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怎样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不让学生感到作文难。笔者对学生作文难作了班级调查,调查结果:⑴观察不够,写不出作文;⑵拿起笔不知从哪儿写起;⑶写完作文收不了尾;⑷想写心中话却表达不出来;⑸愿意写作文的同学占班人数的1/5。在此,可以从这些方面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对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就必须组织好这堂课的结构,尽量使这堂课生动有趣。我做了一次作文试验课,课堂写作文:窗外。(安排)两个同学到室外看风景(时间5分钟),回来口述你看到的情景,教室里的同学对外面的天空作想象。观察的同学A介绍: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白云把太阳的光芒挡着了,白云的边上有一些金光,远处的小山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只能隐约看见山顶上的一些小树。观察的同学B介绍:走出教室,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远处:山顶浓雾迷漫,似乎地球与天空相接。抬头仰望蓝天,朵朵白云正在飘动。同学C想象到:外面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校园四周绿树环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童话世界里。通过三位同学的观察与说话,同学们在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作文。
2、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为了帮助学生建设好这个材料仓库,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可以这样归类:a、人物篇;b、故事篇;c、片段篇;d、描写篇;e、风景篇等。这些材料来源可从生活中吸取,可从书籍资料中吸取。学生心中有了材料,再渐渐教会学生提炼材料、运用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作文难。
3、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学生有了材料,并非就能写出好文章。正如学生所言:不知从哪儿写起,写到后来收不了尾。文章结构组织怎样,最能反映出学生这篇作文内容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清晰、主题是否突出。只有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对初中学生作文,有时可以安排他们仿写一些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吴晗的《谈骨气》、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这些文章结构很有代表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结构。
4、彰扬学生作文中的片言只语。学生作文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成功,也不是每次作文都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并在评语中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想每次作文时都写出一些佳句和语段。久之,学生作文就会写得优美,就能有文章内涵,鉴赏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教师如果仅为上语文课而上语文,就会显得单调、枯燥。学生作文只限于在作文课上提高作文,也很不易。应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因为,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一些较好的写作技能、方法。这就看教师怎样去传授这些方法、技能,让学生来领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家搜集的材料很多,如果作家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到作品中去,文章就显得冗长、累赘。于是作家经过反复思索,取舍材料,提炼主题,最后只选了三个典型事来表现中心。读者也感到作品感情真挚、亲切。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就可以知道怎样选取材料,表现主题了。
学生在作文时,过渡,照应,常常运用不好。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教学生领会这种方法,技能。如《藤野先生》一文,有一处很巧妙的过渡,文章在述说东京留学生的乌烟瘴气景象之后,作者写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文章自然而然地由“东京”写到了“仙台”,真可谓转接自然。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处作者为了照应开头更好地表现主题,以更为有力的笔调反复强调:“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前后呼应,主题也更突出、鲜明,结构更完整。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作文教学,文章里涉及的各种写作技能和方法,应有机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领会、掌握。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
抓好作文教学,仅靠语文课和作文还不够,还必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教师应积极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好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和优秀作文,指导并帮助学生订阅相关报刊,如《语文报》、《课堂内外》、《读写天地》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做读书笔记,记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的积累。教师还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写作,课外写作包括写日记、周记和语文作业等。日记,可以特意安排学生写一些片段、场面、人物描写,还可每期利用一定的时间举办一次或两次日记展评。语文作业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性地布置仿写、改写的一些句子形式或段落,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吸取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作文之源,努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有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转变。有了这个思想转变,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写作激情,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文 培养能力
一、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這话一定不假。谈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头痛,语文教师也常束手无策。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知识面、文学面都比较狭窄的语文教师,对其问题难以释疑。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下功夫,思考怎样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怎样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不让学生感到作文难。笔者对学生作文难作了班级调查,调查结果:⑴观察不够,写不出作文;⑵拿起笔不知从哪儿写起;⑶写完作文收不了尾;⑷想写心中话却表达不出来;⑸愿意写作文的同学占班人数的1/5。在此,可以从这些方面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对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就必须组织好这堂课的结构,尽量使这堂课生动有趣。我做了一次作文试验课,课堂写作文:窗外。(安排)两个同学到室外看风景(时间5分钟),回来口述你看到的情景,教室里的同学对外面的天空作想象。观察的同学A介绍: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白云把太阳的光芒挡着了,白云的边上有一些金光,远处的小山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只能隐约看见山顶上的一些小树。观察的同学B介绍:走出教室,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远处:山顶浓雾迷漫,似乎地球与天空相接。抬头仰望蓝天,朵朵白云正在飘动。同学C想象到:外面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校园四周绿树环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童话世界里。通过三位同学的观察与说话,同学们在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作文。
2、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为了帮助学生建设好这个材料仓库,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可以这样归类:a、人物篇;b、故事篇;c、片段篇;d、描写篇;e、风景篇等。这些材料来源可从生活中吸取,可从书籍资料中吸取。学生心中有了材料,再渐渐教会学生提炼材料、运用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作文难。
3、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学生有了材料,并非就能写出好文章。正如学生所言:不知从哪儿写起,写到后来收不了尾。文章结构组织怎样,最能反映出学生这篇作文内容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清晰、主题是否突出。只有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对初中学生作文,有时可以安排他们仿写一些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吴晗的《谈骨气》、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这些文章结构很有代表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结构。
4、彰扬学生作文中的片言只语。学生作文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成功,也不是每次作文都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并在评语中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想每次作文时都写出一些佳句和语段。久之,学生作文就会写得优美,就能有文章内涵,鉴赏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教师如果仅为上语文课而上语文,就会显得单调、枯燥。学生作文只限于在作文课上提高作文,也很不易。应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因为,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一些较好的写作技能、方法。这就看教师怎样去传授这些方法、技能,让学生来领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家搜集的材料很多,如果作家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到作品中去,文章就显得冗长、累赘。于是作家经过反复思索,取舍材料,提炼主题,最后只选了三个典型事来表现中心。读者也感到作品感情真挚、亲切。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就可以知道怎样选取材料,表现主题了。
学生在作文时,过渡,照应,常常运用不好。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教学生领会这种方法,技能。如《藤野先生》一文,有一处很巧妙的过渡,文章在述说东京留学生的乌烟瘴气景象之后,作者写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文章自然而然地由“东京”写到了“仙台”,真可谓转接自然。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处作者为了照应开头更好地表现主题,以更为有力的笔调反复强调:“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前后呼应,主题也更突出、鲜明,结构更完整。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作文教学,文章里涉及的各种写作技能和方法,应有机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领会、掌握。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
抓好作文教学,仅靠语文课和作文还不够,还必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教师应积极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好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和优秀作文,指导并帮助学生订阅相关报刊,如《语文报》、《课堂内外》、《读写天地》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做读书笔记,记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的积累。教师还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写作,课外写作包括写日记、周记和语文作业等。日记,可以特意安排学生写一些片段、场面、人物描写,还可每期利用一定的时间举办一次或两次日记展评。语文作业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性地布置仿写、改写的一些句子形式或段落,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吸取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作文之源,努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有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转变。有了这个思想转变,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写作激情,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就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