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学生唯师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而真正科学与民主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对鲜活生命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切实推进有效性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我们必须探索的环节。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阅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它是学生直接了解教材,和教材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认知、理解、深化课文内容的主要渠道。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主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课文加以批注,从而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还将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编成了如下口诀传给学生:
眼快明句读,意念要先行,丹田气充足,三腔一线通;
吐字当清晰,语速宜适中,耳聪知得失,神敏意自知。
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的一项任务,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心得,创造新的方法。
二、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1.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仅仅让受询者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就可能治好他的心理疾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接触、身体接近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来传达许多重要的信息,以此来调节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信息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问题。
4.加强对话与合作,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心换心融洽师生关系。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需要对话。讨论是对话的重要形式。讨论从组织形式上分为个体问题讨论、小组问题讨论、集体问题讨论,从问题性质上分为认同式讨论、碰撞式(思辨)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将受益匪浅,但独木难成林,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还需合作。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可以降低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将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不断唤醒自身沉睡的心灵,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自己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
三、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的外延
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已,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
当我们考察课堂教学(课堂学习)的时候,不仅应把握教师的教育作用,同时还应把握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周遭的社会文化系统之类的外部变量。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能冲开。
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可拓宽语文的外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使课堂教学训练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巩固延伸和补充发展。过去的课堂是学生的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学生的课堂。让他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这将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来选择教法,从而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进而实现有效性教学向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向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优质教学转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5-8.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阅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它是学生直接了解教材,和教材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认知、理解、深化课文内容的主要渠道。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主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课文加以批注,从而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还将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编成了如下口诀传给学生:
眼快明句读,意念要先行,丹田气充足,三腔一线通;
吐字当清晰,语速宜适中,耳聪知得失,神敏意自知。
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的一项任务,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心得,创造新的方法。
二、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1.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仅仅让受询者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就可能治好他的心理疾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接触、身体接近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来传达许多重要的信息,以此来调节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信息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问题。
4.加强对话与合作,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心换心融洽师生关系。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需要对话。讨论是对话的重要形式。讨论从组织形式上分为个体问题讨论、小组问题讨论、集体问题讨论,从问题性质上分为认同式讨论、碰撞式(思辨)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将受益匪浅,但独木难成林,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还需合作。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可以降低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将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不断唤醒自身沉睡的心灵,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自己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
三、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的外延
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已,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
当我们考察课堂教学(课堂学习)的时候,不仅应把握教师的教育作用,同时还应把握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周遭的社会文化系统之类的外部变量。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能冲开。
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可拓宽语文的外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使课堂教学训练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巩固延伸和补充发展。过去的课堂是学生的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学生的课堂。让他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这将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来选择教法,从而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进而实现有效性教学向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向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优质教学转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5-8.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