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阶梯。创新能给整个社会和整个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设氛围;鼓励发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The new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Huang Jun-ming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human development ladder. Innovation can give the whole community and the entire education reform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put innovatio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lo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year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soul.
【Key words】New ideas; the creation of atmosphere; encourage discovery;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阶梯。创新能给整个社会和整个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更新观念,创设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进行。
1.1 教学的民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2 努力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考。我在教学《雨铃铛》时,舍去了教材中“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而换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读了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是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头脑,有的回答了从书中了解到真正的内容,春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有的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儿歌,我仿拂看到了雨滴落到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还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想到的也谈了出来:读了这首儿歌,让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春雨还在招呼着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自编儿歌。这样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2.1 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问;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2.2 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小闹钟》一课时,学生提出“小闹钟它有什么用处、它应该跟谁交朋友?”,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首先钟表的作用是提醒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猫头鹰晚上抓老鼠太辛苦了,而小白兔按照作息表6点15分起床做操了,只有小熊没有作息表起床、还在睡懒觉。所以小闹钟就帮助小熊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要珍惜时间,并变为具体行动,树立时间意识。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可以借学生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机会。
3.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3.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点小研究、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时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样的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精彩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练。
3.3 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征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工作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蜷缩在一个墙角里,怎样来暖和一下身子呢?课文写道:好想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课文在“敢抽出一根暖和小手吗?”和“终于抽出一根”之间有很大的跳跃。在教学中抓住了“终于抽出一根”的结果,启发了学生投身到想象小女孩思想斗争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填充了课文的这段“空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進行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做到一举多得。
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欲望,敢问、多想,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收稿日期:2011-05-20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设氛围;鼓励发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The new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Huang Jun-ming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human development ladder. Innovation can give the whole community and the entire education reform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put innovatio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lo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year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soul.
【Key words】New ideas; the creation of atmosphere; encourage discovery;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阶梯。创新能给整个社会和整个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更新观念,创设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进行。
1.1 教学的民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2 努力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考。我在教学《雨铃铛》时,舍去了教材中“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而换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读了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是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头脑,有的回答了从书中了解到真正的内容,春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有的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儿歌,我仿拂看到了雨滴落到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还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想到的也谈了出来:读了这首儿歌,让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春雨还在招呼着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自编儿歌。这样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2.1 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问;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2.2 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小闹钟》一课时,学生提出“小闹钟它有什么用处、它应该跟谁交朋友?”,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首先钟表的作用是提醒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猫头鹰晚上抓老鼠太辛苦了,而小白兔按照作息表6点15分起床做操了,只有小熊没有作息表起床、还在睡懒觉。所以小闹钟就帮助小熊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要珍惜时间,并变为具体行动,树立时间意识。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可以借学生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机会。
3.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3.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点小研究、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时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样的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精彩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练。
3.3 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征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工作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蜷缩在一个墙角里,怎样来暖和一下身子呢?课文写道:好想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课文在“敢抽出一根暖和小手吗?”和“终于抽出一根”之间有很大的跳跃。在教学中抓住了“终于抽出一根”的结果,启发了学生投身到想象小女孩思想斗争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填充了课文的这段“空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進行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做到一举多得。
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欲望,敢问、多想,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收稿日期:20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