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出生后,胎盘循环中断,大量红细胞破坏,体内胆红素生成增多,而新生儿摄入不足,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肠蠕动差,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或摄取减少,肠肝循环增加,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排泄差,从而导致黄疸发生,这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
1 新生儿黄疸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累积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的黄染,以巩膜、皮肤黄染为特征。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数足月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12μg/dl(205.2 umol/L),未成熟儿<15μg/dl(256.5 umol/L),无不良反应,大多于生后 2~3天出现,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颈部,发展缓慢,生后 4~5天黄疸最明显,可延及躯干或四肢近端,粪便黄色,尿色不黄,其他情况正常,生后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功能很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可延至 2~4周才消退。病理性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每日增加5μg/dl(85.5umol/L)以上或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且持续超过2周,即属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病理性黄疸主要有如下症状: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也就是四肢及手足心发黄时;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5u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其原因与先天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发生溶血、先天性酶缺陷、感染以及先天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黄疸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疸,导致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2 新生儿黄疸蓝光的治疗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减轻皮肤巩膜黄染,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更快一些。该方法是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遮盖双眼,会阴用尿布挡上,其余部分暴露。要求体温不要超过38度,并且直接胆红素不能超过68umol/L(或直接胆红素不能超过总胆红素的20%)。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5支排成平列,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5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间断照射法,8~12小时/天(或持续照射法24~48小时),一般不要超过72小时,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经过这种蓝光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常见的副作用有:腹泻、皮疹。不过腹泻时有利于黄疸排泄,一般不需要处理,皮疹停止光疗后可自然消退。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2005年12月至2008年7月,我院儿科收住黄疸患孩206例(其中2例总胆红素值>700umol/L),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治疗后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3~7天血清胆红素降至120umol/L以下,无一例出现核黄疸,效果良好。
实践证明,光疗是高胆红素血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光疗的机制,曾经认为是胆红素的降解和降解产物成为小分子后排出。现在发现光疗可形成诱导结构和未结合胆红素结构异构体。这些胆红素异构体的形成比原有的化合物更容易水解,而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比未结合胆红素的原形更快地通过肝脏并经胆汁和尿液排泄。理想的光谱是400~500nm(血清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光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是使循环中10~20%胆红素转化为水解的异构体,使其比原有亲脂性的胆红素IX-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高危新生儿早期使用光疗后,经循环中胆红素的光转化,可使这些新生儿减少低胆红素水平的核黄疸的发生。
3 新生儿光疗期间的护理
3.1 蓝光治疗前的护理:调节病室温度至24~26℃,湿度55~65%。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急时调换,有灰尘时应先擦去。预热消毒处理过的蓝光治疗箱温度至30~32℃,夏季将光疗箱置于自然通风处,并用软布覆盖并固定在箱内婴儿床的四周,防止新生儿活动时撞伤。光照前一般让新生儿先洗澡,可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应裸体放于箱内,尽量暴露皮肤,使之与蓝光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疗效。戴上合适的眼罩,防止损害视网膜,松紧要适宜。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同时注意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3.2 蓝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新生儿在光疗箱中,全身暴露,时有烦躁、哭闹或出汗,丢失水分多,因此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采用静脉补液的同时多喂牛乳和糖水。护理人员每小时给患儿换卧位,同时对新生儿头部、背部以及手部等处进行皮肤抚摸,避免“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对于特别好动者,可遵医嘱肌注苯巴比妥,既可减轻黄疸,又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对于特别瘦小的婴儿,骶骨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皮肤受损,要及时为患儿翻身按摩。每2h要为患儿测量体温一次,一般超过37.8℃要做降温处理。夏季温度高时,可打开全部箱门;冬季要加强保暖,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加强巡视观察,注意患儿全身情况,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记录。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技术,以防止感染。
3.3 蓝光治疗后的护理:新生儿光疗结束后,及时为新生儿清洁皮肤,并检查全身有无破皮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摘除眼罩,穿衣保暖,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结束时间。要继续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吃奶情况,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协助医生及检验科采血复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变化,及时汇报病情动态,提供治疗依据,促进新生儿尽早康复。停用光疗箱后,还要拆除箱内软布送洗,做好光疗箱的终末清洁消毒。
总之,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易行、见效快的方法。蓝光治疗时要做到与舒适护理有机结合,降低新生儿光疗时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以便达到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
1 新生儿黄疸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累积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的黄染,以巩膜、皮肤黄染为特征。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数足月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12μg/dl(205.2 umol/L),未成熟儿<15μg/dl(256.5 umol/L),无不良反应,大多于生后 2~3天出现,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颈部,发展缓慢,生后 4~5天黄疸最明显,可延及躯干或四肢近端,粪便黄色,尿色不黄,其他情况正常,生后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功能很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可延至 2~4周才消退。病理性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每日增加5μg/dl(85.5umol/L)以上或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且持续超过2周,即属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病理性黄疸主要有如下症状: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也就是四肢及手足心发黄时;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5u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其原因与先天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发生溶血、先天性酶缺陷、感染以及先天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黄疸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疸,导致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2 新生儿黄疸蓝光的治疗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减轻皮肤巩膜黄染,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更快一些。该方法是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遮盖双眼,会阴用尿布挡上,其余部分暴露。要求体温不要超过38度,并且直接胆红素不能超过68umol/L(或直接胆红素不能超过总胆红素的20%)。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5支排成平列,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5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间断照射法,8~12小时/天(或持续照射法24~48小时),一般不要超过72小时,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经过这种蓝光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常见的副作用有:腹泻、皮疹。不过腹泻时有利于黄疸排泄,一般不需要处理,皮疹停止光疗后可自然消退。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2005年12月至2008年7月,我院儿科收住黄疸患孩206例(其中2例总胆红素值>700umol/L),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治疗后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3~7天血清胆红素降至120umol/L以下,无一例出现核黄疸,效果良好。
实践证明,光疗是高胆红素血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光疗的机制,曾经认为是胆红素的降解和降解产物成为小分子后排出。现在发现光疗可形成诱导结构和未结合胆红素结构异构体。这些胆红素异构体的形成比原有的化合物更容易水解,而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比未结合胆红素的原形更快地通过肝脏并经胆汁和尿液排泄。理想的光谱是400~500nm(血清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光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是使循环中10~20%胆红素转化为水解的异构体,使其比原有亲脂性的胆红素IX-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高危新生儿早期使用光疗后,经循环中胆红素的光转化,可使这些新生儿减少低胆红素水平的核黄疸的发生。
3 新生儿光疗期间的护理
3.1 蓝光治疗前的护理:调节病室温度至24~26℃,湿度55~65%。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急时调换,有灰尘时应先擦去。预热消毒处理过的蓝光治疗箱温度至30~32℃,夏季将光疗箱置于自然通风处,并用软布覆盖并固定在箱内婴儿床的四周,防止新生儿活动时撞伤。光照前一般让新生儿先洗澡,可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应裸体放于箱内,尽量暴露皮肤,使之与蓝光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疗效。戴上合适的眼罩,防止损害视网膜,松紧要适宜。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同时注意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3.2 蓝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新生儿在光疗箱中,全身暴露,时有烦躁、哭闹或出汗,丢失水分多,因此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采用静脉补液的同时多喂牛乳和糖水。护理人员每小时给患儿换卧位,同时对新生儿头部、背部以及手部等处进行皮肤抚摸,避免“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对于特别好动者,可遵医嘱肌注苯巴比妥,既可减轻黄疸,又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对于特别瘦小的婴儿,骶骨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皮肤受损,要及时为患儿翻身按摩。每2h要为患儿测量体温一次,一般超过37.8℃要做降温处理。夏季温度高时,可打开全部箱门;冬季要加强保暖,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加强巡视观察,注意患儿全身情况,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记录。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技术,以防止感染。
3.3 蓝光治疗后的护理:新生儿光疗结束后,及时为新生儿清洁皮肤,并检查全身有无破皮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摘除眼罩,穿衣保暖,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结束时间。要继续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吃奶情况,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协助医生及检验科采血复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变化,及时汇报病情动态,提供治疗依据,促进新生儿尽早康复。停用光疗箱后,还要拆除箱内软布送洗,做好光疗箱的终末清洁消毒。
总之,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易行、见效快的方法。蓝光治疗时要做到与舒适护理有机结合,降低新生儿光疗时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以便达到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