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在社会不断变迁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教育是服务”的观念。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关于教育服务,马克思做了论述:“有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持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力本身),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为此,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行业,为人类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服务”?当前,人们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好地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不断变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对此,作为教师如何满足人们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好学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认为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具有服务的有效性。
教师是生力军,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引领者。作为体育教师,根据该学科的特点,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体育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学生爱好体育,养成“终身”参与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体育教师对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树立教育的服务意识
教育,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更重要地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深刻领会的同时,更要认真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就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
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服务
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务必要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行课。如何“规划”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营造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平等对待学生、和睦相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积极提高学生,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参加体育锻炼习惯,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质,树立可佳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同时,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2、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滋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坚持锻炼。逐步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就会乐于参与。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亦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爱上体育这一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和价值自然凸现无疑,就能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滋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3、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为学生茁壮成长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构建体育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内涵,融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营养、环境、社会、安全等相关知识,扎实关注了学生卫生习惯,健康意识。为此,教师教学的每一步构思、每一个步骤,均应符合以上基本要求,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确保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学生茁壮成长服务。
4、以学生发展为重心,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培养学生发展为重心教学,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逐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均衡发展放在突出的中心位置,把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来确定教学,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体育健康课的积极性,挖掘其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为此,教师有了“规划”,就要在拟定体育教学计划、进度、教案时,要全盘考虑,周密思考,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利于教师教,学生学。因此,体育教学应具有服务的有效性,就要着重以下三方面:
1、教学的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是实践性课程。首先要确保教学时间“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实践活动,再者要让学生“动”起来,从中获得进步的乐趣,成功的快感,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超前提高。特别忌讳,教师在课堂上“不务正业”给学生讲无意义的所谓体育健康“知识”和教师做,学生看的现象。
2、教学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及易难程度,合理、科学地安排,根据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的状况,及时协调教学进度,避免重复教学,莫让学生厌烦。
3、教学的综合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实际掌握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要不断变换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使学生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三、教师有效性地为学生服务,需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因果关系。侧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对体育有关方面的探索、质疑、调查、深究,在教师正确指导下,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2、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综合气候、器材、科目,加之学生实际状况,精选学生能乐于接受的教材内容。
3、明确学生为主体。
授课时,教师视学生接受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加以悉心引导,“拨乱反正”地变“教之目的”为“学之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4、教师善于主导。
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优质地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劲头,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潜智。发扬和谐,与学生交朋友,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快乐想象,快乐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才。
四、需要教师要树立二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将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由过去的信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协调者。
2、教学工作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方法的培养为中心转变,从课堂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
关于教育服务,马克思做了论述:“有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持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力本身),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为此,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行业,为人类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服务”?当前,人们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好地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不断变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对此,作为教师如何满足人们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好学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认为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具有服务的有效性。
教师是生力军,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引领者。作为体育教师,根据该学科的特点,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体育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学生爱好体育,养成“终身”参与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体育教师对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树立教育的服务意识
教育,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更重要地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深刻领会的同时,更要认真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就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
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服务
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务必要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行课。如何“规划”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营造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平等对待学生、和睦相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积极提高学生,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参加体育锻炼习惯,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质,树立可佳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同时,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2、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滋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坚持锻炼。逐步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就会乐于参与。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亦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爱上体育这一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和价值自然凸现无疑,就能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滋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3、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为学生茁壮成长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构建体育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内涵,融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营养、环境、社会、安全等相关知识,扎实关注了学生卫生习惯,健康意识。为此,教师教学的每一步构思、每一个步骤,均应符合以上基本要求,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确保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学生茁壮成长服务。
4、以学生发展为重心,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培养学生发展为重心教学,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逐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均衡发展放在突出的中心位置,把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来确定教学,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体育健康课的积极性,挖掘其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为此,教师有了“规划”,就要在拟定体育教学计划、进度、教案时,要全盘考虑,周密思考,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利于教师教,学生学。因此,体育教学应具有服务的有效性,就要着重以下三方面:
1、教学的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是实践性课程。首先要确保教学时间“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实践活动,再者要让学生“动”起来,从中获得进步的乐趣,成功的快感,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超前提高。特别忌讳,教师在课堂上“不务正业”给学生讲无意义的所谓体育健康“知识”和教师做,学生看的现象。
2、教学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及易难程度,合理、科学地安排,根据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的状况,及时协调教学进度,避免重复教学,莫让学生厌烦。
3、教学的综合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实际掌握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要不断变换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使学生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三、教师有效性地为学生服务,需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因果关系。侧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对体育有关方面的探索、质疑、调查、深究,在教师正确指导下,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2、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综合气候、器材、科目,加之学生实际状况,精选学生能乐于接受的教材内容。
3、明确学生为主体。
授课时,教师视学生接受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加以悉心引导,“拨乱反正”地变“教之目的”为“学之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4、教师善于主导。
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优质地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劲头,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潜智。发扬和谐,与学生交朋友,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快乐想象,快乐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才。
四、需要教师要树立二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将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由过去的信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协调者。
2、教学工作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方法的培养为中心转变,从课堂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