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孩子的独立性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从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内容,使宝宝从小能适当地自我估计,具有自信心,有为实现某种愿望而具备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首创精神。“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然而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少父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独立,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孩子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其结果助长了他的依赖性、束缚了他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从小培养独立性,家庭因素至关重要。那么在家庭生活中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呢?
1创造锻炼机会,增加自信心,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宝宝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宝宝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无形中锻炼了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父母千万别疏忽了,当宝宝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2遵循成长规律,适应实惠需求,培养宝宝的劳动能力。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应光有渊博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宝宝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劳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宝宝肌肉的发育和完善,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宝宝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3尊重好奇心,激发探索欲,培养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即懒惰。再加上很多父母过分地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宝宝就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教育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宝宝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宝宝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想问题不够周全,应该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自己拿主意。
我们的传统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却总是忽略去倾听孩子的需要,生活琐事总是由父母一手包办,这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遇到任何小事都会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大人,从而阻碍了独立性的培养。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有成功,有失败。身为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培养宝宝自己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碰钉子,感受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父母的使命是为孩子塑造一个安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仅有浓浓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有相互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爱的真谛。
父母手则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父母可以让孩子去体会错误的自然后果,而后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之后,就能够学到行为的规则。
父母对孩子要给予示范和鼓励,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第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新的挑战时,总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示范,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出决定的方法。独立的行为其实只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就独立性而言,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才是独立能力的根本。在家庭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欢替代孩子做决定,例如,今天宝宝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父母已经准备好了,孩子基本上不用动脑想问题。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转变一下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独立性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从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内容,使宝宝从小能适当地自我估计,具有自信心,有为实现某种愿望而具备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首创精神。“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然而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少父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独立,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孩子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其结果助长了他的依赖性、束缚了他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从小培养独立性,家庭因素至关重要。那么在家庭生活中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呢?
1创造锻炼机会,增加自信心,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宝宝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宝宝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无形中锻炼了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父母千万别疏忽了,当宝宝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2遵循成长规律,适应实惠需求,培养宝宝的劳动能力。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应光有渊博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宝宝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劳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宝宝肌肉的发育和完善,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宝宝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3尊重好奇心,激发探索欲,培养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即懒惰。再加上很多父母过分地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宝宝就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教育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宝宝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宝宝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想问题不够周全,应该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自己拿主意。
我们的传统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却总是忽略去倾听孩子的需要,生活琐事总是由父母一手包办,这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遇到任何小事都会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大人,从而阻碍了独立性的培养。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有成功,有失败。身为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培养宝宝自己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碰钉子,感受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父母的使命是为孩子塑造一个安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仅有浓浓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有相互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爱的真谛。
父母手则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父母可以让孩子去体会错误的自然后果,而后让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之后,就能够学到行为的规则。
父母对孩子要给予示范和鼓励,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第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新的挑战时,总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示范,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出决定的方法。独立的行为其实只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就独立性而言,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才是独立能力的根本。在家庭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欢替代孩子做决定,例如,今天宝宝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父母已经准备好了,孩子基本上不用动脑想问题。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转变一下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