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多个意象彼此关联,可以构成意境。简单说来,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所创设的情感境界。如杜甫的《江汉》(2004年高考广东卷):“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宋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二、意象考查的形式
1.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例】上阕中“数枚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006年全国2卷)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的楚楚堪怜的画面。)
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例】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2006年广东卷)
(答案:晚:“归鹱”“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船船艘
3.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例】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006年浙江卷)
(答案:流水,白云。)
4.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例】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2006年湖北卷)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5.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例】《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2006年湖北卷)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6.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例】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005年辽宁卷)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三、鉴赏方略
1.掌握意象相对稳定的象征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形成了意义上的稳定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专用词语,其蕴涵的意义不可改变。如明月、秋霜、鸿雁、尺素、双鲤、杜鹃、鹧鸪等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情,长亭、南浦、阳关、柳岸等多用以送别之情,松、竹、梅、菊、荷、兰等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流水、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老树、乌鸦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大漠、孤烟、黄沙、玉关、羌笛、燕山、黄河、楼兰等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由于受诗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人的诗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同是写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的是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郑谷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则借菊花的高洁表达了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而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用豪迈的语言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领袖果敢坚定的精神风貌。
2.了解诗人常用的意象模式
历代诗人由于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有着各自喜爱的物象,常常写进自己的诗作中,形成了大体固定的模式和风格。例如陶渊明用菊表达恬淡的隐居生活和孤标傲世的情怀,李白用月抒发对故乡或朋友的思念,陆游托梅寄寓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性。
对于同一个诗人来说,由于受不同生活时期和不同心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他对同一种意象有着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陆游的咏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是诗人48岁回经剑门山时写的诗,陆游不甘心以诗人终老,却被迫远离战地生活,细雨渲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伤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诗人68岁在故乡归隐时写的诗,陆游借风雨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格调是昂扬向上的。
3.解题步骤
解答意象考查题时,先要把诗歌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标记出来,然后加以归类,再联系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内容解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的下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中提到了“青山”“流水”“鹧鸪”等意象,其中“青山”“流水”是一类,借江水前流表达了诗人抗金意志的不可阻挡;“鹧鸪”是一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多个意象彼此关联,可以构成意境。简单说来,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所创设的情感境界。如杜甫的《江汉》(2004年高考广东卷):“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宋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二、意象考查的形式
1.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例】上阕中“数枚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006年全国2卷)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的楚楚堪怜的画面。)
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例】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2006年广东卷)
(答案:晚:“归鹱”“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船船艘
3.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例】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006年浙江卷)
(答案:流水,白云。)
4.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例】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2006年湖北卷)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5.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例】《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2006年湖北卷)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6.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例】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005年辽宁卷)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三、鉴赏方略
1.掌握意象相对稳定的象征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形成了意义上的稳定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专用词语,其蕴涵的意义不可改变。如明月、秋霜、鸿雁、尺素、双鲤、杜鹃、鹧鸪等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情,长亭、南浦、阳关、柳岸等多用以送别之情,松、竹、梅、菊、荷、兰等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流水、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老树、乌鸦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大漠、孤烟、黄沙、玉关、羌笛、燕山、黄河、楼兰等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由于受诗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人的诗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同是写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的是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郑谷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则借菊花的高洁表达了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而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用豪迈的语言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领袖果敢坚定的精神风貌。
2.了解诗人常用的意象模式
历代诗人由于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有着各自喜爱的物象,常常写进自己的诗作中,形成了大体固定的模式和风格。例如陶渊明用菊表达恬淡的隐居生活和孤标傲世的情怀,李白用月抒发对故乡或朋友的思念,陆游托梅寄寓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性。
对于同一个诗人来说,由于受不同生活时期和不同心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他对同一种意象有着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陆游的咏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是诗人48岁回经剑门山时写的诗,陆游不甘心以诗人终老,却被迫远离战地生活,细雨渲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伤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诗人68岁在故乡归隐时写的诗,陆游借风雨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格调是昂扬向上的。
3.解题步骤
解答意象考查题时,先要把诗歌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标记出来,然后加以归类,再联系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内容解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的下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中提到了“青山”“流水”“鹧鸪”等意象,其中“青山”“流水”是一类,借江水前流表达了诗人抗金意志的不可阻挡;“鹧鸪”是一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