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宣博馆藏陶瓷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城,先民为古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之地,为吴越文化亚区。宣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印纹陶和六朝青瓷,带有鲜明的吴越文化因素。
  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吴越文化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断发文身”的社会风俗、土墩墓丧葬习俗、鸟和蛇的图腾崇拜等特征。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域内气候宜人、襟山带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宣城原始农耕文明发达,有多处文化遗址和出土的文物为证,例如宣州孙埠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与吴越文化源头——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文物十分接近。夏商时,宣城属九州中的“扬州”,古越人在此聚落生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使宣城成为古代兵家的争夺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宣城在吴、越、楚三国争霸战争中,先后为吴、越、楚之地,即所谓的“吴头楚尾”。
  因此,宣城可以说是吴越文化亚区,深受吴越文化影响。
  宣博馆藏的商周时期陶瓷器,一部分是西周春秋土墩墓出土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宣博馆藏印紋陶器型规整质朴,纹饰精美大方。它们多数为盛储器,红褐色胎或灰褐色胎,烧成温度高。纹饰多见席纹、弦纹、重菱纹、折线纹、凸回字纹以及它们的组合纹样,有几件器物上堆贴有龙形系饰、横S饰和乳丁。从胎质、器型、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苏宁镇地区、浙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共性明显。
  例如:印纹硬陶罐,器型为扁圆腹罐式,与一件江苏吴县五峰山3号墩出土的陶器器型一致;腹部纹饰为套菱形纹夹平行线纹,此类纹饰常见于江苏凤凰山和团山遗址的西周后期地层中的陶器。
  印纹双系罐,肩部至下腹部置对称龙形双系,龙首附在肩上。器肩饰兽形系,常见于江浙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印纹陶器上。
  宣博馆藏原始瓷器为原始瓷豆和原始瓷盂,都为吴越地区原始瓷的常见类型。
  虽然因朝代更替引发“种族大换班”,进而导致吴越文化由夷越文化转变为汉族文化。但青瓷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浙江绍兴、上虞等地发现多处烧制印纹陶和原始瓷的商周时期龙窑遗址。该地区在东汉晚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六朝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名窑——越窑。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青瓷器,器型包括罐、洗、水盂、唾盂、虎子、盘口壶、鸡首壶、羊形烛台等;多为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中带灰,光洁匀净;动物形象装饰较多,纹饰雅致;制作精良,技艺成熟。从胎质、器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多为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越窑产品,吴越文化特征明显。
  例如: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灰胎,施青釉,反映了越人尚青习俗;顶部为圆唇、盘口,四侧各有一小罐组成五联罐式,反映了越人“尚五”习俗;肩部有一凸棱,凸棱上方楼阁栖息了数十只展翅上飞的小鸟,是越人鸟崇拜的遗风;凸棱以下弧腹,模印螃蟹、扬子鳄等纹饰,反映了吴越地区是“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堆塑罐是三国两晋时期苏南、浙江流行的明器。
  这批带有吴越文化因素的宣博馆藏陶瓷器,不仅蕴含人文艺术之华彩,也反映出历史时代之变迁,更指明了文化交流之方向。宣城市博物馆作为环太湖流域博物馆联盟的一员,未来将利用这批陶瓷器开展长三角博物馆展览交流活动,为宣城市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侯蓓,女,本科,工作于宣城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从事文物保管工作,研究方向:文物和博物馆学)
其他文献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  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
期刊
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隐含着古代先民对三角稳定、杠杆平衡等科学原理的朴素认知,是先民们对造型美、装饰美、意境美等艺术之美的大胆追求与成功尝试。此外,这件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灯具佳品,还蕴含着神树崇拜、和合思想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实用功能日渐增强,实用器型得以极大发展。日常照明使用的青铜灯具在这一时期无论从制作工艺、功能设置等各方面都日臻成熟。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
期刊
近日,喜得陆永建先生赠送的大作《审美的印记》,顷刻就被书名所吸引,翻阅书中篇目,随着点点印记的一路引领,宛如进入一个艺术的辉煌殿堂,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脑海里突然蹦出八个字:永建之眼,专注于美。我想,这应该是我的第一感受。同时,我也被永建宽广的审美领域所惊到了。他在书中涉及的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批评和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剪纸、铸剑等多种艺术门类中,都有独到的审美体验和感悟。阅览全书,你能感受到各
期刊
由陶瓷文化作家王德安先生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女士合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瓷博士”开课》,是一部青少年文史读物。它深入浅出,将官、哥、汝、定、均几大名窑,官窑瓷、民窑瓷、外销瓷各种概念,器型、釉色、纹饰的不同内涵,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窑业传承,乃至瓷器烧造的体验、古瓷真伪的辨识、残瓷碎片的华丽转身,都讲述得趣味盎然,是一本开创性的青少年文史普及读物。   精心的教材编撰  陶瓷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有一赫赫有名的美术教育最高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艺专”)。“国立艺专”存世共11年,在重庆盘溪时期无疑是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在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对于中国美术史来说,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当时的学校校长潘天寿所讲:“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国立艺专”集中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
期刊
本文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热膨胀仪、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川渝地区宋代黑瓷胎釉的组成配方、烧成工艺及成瓷机理,并与吉州窑、建窑宋代黑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科学判别川渝地区黑瓷与吉州窑、建窑黑瓷的产地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探究各窑口在黑瓷制作工艺方面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参考线索。  中国烧制黑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两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斗茶风尚兴起,人们对黑瓷的需求剧增
期刊
红丝砚在唐宋即负盛名,曾被称为百砚之首。普遍认为,红丝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的黑山和临朐的老崖岗,唐宋时期,青州、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所以红丝砚亦称“青州红丝砚”。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这些论述为当时公认,以此得“
期刊
“骨朵”在古代最初只是一种兵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用途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辽宋时期。本文通过赤峰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辽代骨朵,结合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记载向人们介绍骨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使人们对骨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赤峰市博物馆现藏有一件辽代长柄瓜棱形铁骨朵,其为1965年入藏,通长49、宽3.1厘米。骨朵的“大首”为铁质,瓜形,下部有一长柄也为铁质。别看其造型简单、淳朴,
期刊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汉族等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四圣兽”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纹自诞生以来,自身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选取河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收藏和展陈的龙纹瓷器,着重就元、明、清三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特点进行探讨,对瓷
期刊
定安县未来博物馆建设中,要完成各类文物的安全有效监管,合理规划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准则。原有工作体系内,由于文物数量较多,导致实际的工作质量较差,在博物馆今后修建中,需要采用专业合理的方法研究该系统的实际运行表现。  定安县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893件(套),实际数量为7945件,其中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数量分别为3件、47件和193件,要对所有文物的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切实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