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城,先民为古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之地,为吴越文化亚区。宣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印纹陶和六朝青瓷,带有鲜明的吴越文化因素。
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吴越文化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断发文身”的社会风俗、土墩墓丧葬习俗、鸟和蛇的图腾崇拜等特征。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域内气候宜人、襟山带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宣城原始农耕文明发达,有多处文化遗址和出土的文物为证,例如宣州孙埠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与吴越文化源头——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文物十分接近。夏商时,宣城属九州中的“扬州”,古越人在此聚落生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使宣城成为古代兵家的争夺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宣城在吴、越、楚三国争霸战争中,先后为吴、越、楚之地,即所谓的“吴头楚尾”。
因此,宣城可以说是吴越文化亚区,深受吴越文化影响。
宣博馆藏的商周时期陶瓷器,一部分是西周春秋土墩墓出土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宣博馆藏印紋陶器型规整质朴,纹饰精美大方。它们多数为盛储器,红褐色胎或灰褐色胎,烧成温度高。纹饰多见席纹、弦纹、重菱纹、折线纹、凸回字纹以及它们的组合纹样,有几件器物上堆贴有龙形系饰、横S饰和乳丁。从胎质、器型、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苏宁镇地区、浙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共性明显。
例如:印纹硬陶罐,器型为扁圆腹罐式,与一件江苏吴县五峰山3号墩出土的陶器器型一致;腹部纹饰为套菱形纹夹平行线纹,此类纹饰常见于江苏凤凰山和团山遗址的西周后期地层中的陶器。
印纹双系罐,肩部至下腹部置对称龙形双系,龙首附在肩上。器肩饰兽形系,常见于江浙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印纹陶器上。
宣博馆藏原始瓷器为原始瓷豆和原始瓷盂,都为吴越地区原始瓷的常见类型。
虽然因朝代更替引发“种族大换班”,进而导致吴越文化由夷越文化转变为汉族文化。但青瓷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浙江绍兴、上虞等地发现多处烧制印纹陶和原始瓷的商周时期龙窑遗址。该地区在东汉晚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六朝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名窑——越窑。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青瓷器,器型包括罐、洗、水盂、唾盂、虎子、盘口壶、鸡首壶、羊形烛台等;多为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中带灰,光洁匀净;动物形象装饰较多,纹饰雅致;制作精良,技艺成熟。从胎质、器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多为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越窑产品,吴越文化特征明显。
例如: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灰胎,施青釉,反映了越人尚青习俗;顶部为圆唇、盘口,四侧各有一小罐组成五联罐式,反映了越人“尚五”习俗;肩部有一凸棱,凸棱上方楼阁栖息了数十只展翅上飞的小鸟,是越人鸟崇拜的遗风;凸棱以下弧腹,模印螃蟹、扬子鳄等纹饰,反映了吴越地区是“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堆塑罐是三国两晋时期苏南、浙江流行的明器。
这批带有吴越文化因素的宣博馆藏陶瓷器,不仅蕴含人文艺术之华彩,也反映出历史时代之变迁,更指明了文化交流之方向。宣城市博物馆作为环太湖流域博物馆联盟的一员,未来将利用这批陶瓷器开展长三角博物馆展览交流活动,为宣城市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侯蓓,女,本科,工作于宣城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从事文物保管工作,研究方向:文物和博物馆学)
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吴越文化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断发文身”的社会风俗、土墩墓丧葬习俗、鸟和蛇的图腾崇拜等特征。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域内气候宜人、襟山带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宣城原始农耕文明发达,有多处文化遗址和出土的文物为证,例如宣州孙埠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与吴越文化源头——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文物十分接近。夏商时,宣城属九州中的“扬州”,古越人在此聚落生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使宣城成为古代兵家的争夺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宣城在吴、越、楚三国争霸战争中,先后为吴、越、楚之地,即所谓的“吴头楚尾”。
因此,宣城可以说是吴越文化亚区,深受吴越文化影响。
宣博馆藏的商周时期陶瓷器,一部分是西周春秋土墩墓出土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宣博馆藏印紋陶器型规整质朴,纹饰精美大方。它们多数为盛储器,红褐色胎或灰褐色胎,烧成温度高。纹饰多见席纹、弦纹、重菱纹、折线纹、凸回字纹以及它们的组合纹样,有几件器物上堆贴有龙形系饰、横S饰和乳丁。从胎质、器型、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江苏宁镇地区、浙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共性明显。
例如:印纹硬陶罐,器型为扁圆腹罐式,与一件江苏吴县五峰山3号墩出土的陶器器型一致;腹部纹饰为套菱形纹夹平行线纹,此类纹饰常见于江苏凤凰山和团山遗址的西周后期地层中的陶器。
印纹双系罐,肩部至下腹部置对称龙形双系,龙首附在肩上。器肩饰兽形系,常见于江浙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印纹陶器上。
宣博馆藏原始瓷器为原始瓷豆和原始瓷盂,都为吴越地区原始瓷的常见类型。
虽然因朝代更替引发“种族大换班”,进而导致吴越文化由夷越文化转变为汉族文化。但青瓷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浙江绍兴、上虞等地发现多处烧制印纹陶和原始瓷的商周时期龙窑遗址。该地区在东汉晚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六朝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名窑——越窑。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青瓷器,器型包括罐、洗、水盂、唾盂、虎子、盘口壶、鸡首壶、羊形烛台等;多为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中带灰,光洁匀净;动物形象装饰较多,纹饰雅致;制作精良,技艺成熟。从胎质、器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分析,它们多为浙江上虞、绍兴一带越窑产品,吴越文化特征明显。
例如: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灰胎,施青釉,反映了越人尚青习俗;顶部为圆唇、盘口,四侧各有一小罐组成五联罐式,反映了越人“尚五”习俗;肩部有一凸棱,凸棱上方楼阁栖息了数十只展翅上飞的小鸟,是越人鸟崇拜的遗风;凸棱以下弧腹,模印螃蟹、扬子鳄等纹饰,反映了吴越地区是“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堆塑罐是三国两晋时期苏南、浙江流行的明器。
这批带有吴越文化因素的宣博馆藏陶瓷器,不仅蕴含人文艺术之华彩,也反映出历史时代之变迁,更指明了文化交流之方向。宣城市博物馆作为环太湖流域博物馆联盟的一员,未来将利用这批陶瓷器开展长三角博物馆展览交流活动,为宣城市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侯蓓,女,本科,工作于宣城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从事文物保管工作,研究方向:文物和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