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影视泡沫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宁:北京琼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CEO、专栏作家、独立主持人、微信公众平台“麻范儿”(maningvivian)主笔,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城觅》App联合创始人,出版个人文集《陪你一起直播青春》,被媒体及网友誉为“正能量女神”。
  我先生是做投资的,去年他们投了一个影视公司,那个公司最近的一个核心业务就是投资了一部电影,并且跟制作团队签下了18亿票房的保底协议(就是无论最后票房多少都要按这个数给制作团队支付),我当时心想这可真是一场豪赌,不过鉴于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估计最后20亿涉险过关应该没问题。
  2月初我去南极旅行,出国前这部春节档的电影在宣传方面还几乎悄无声息,唯一能看到的动作就是发布了一组海报,连图片都没有,全是文字元素。当时我想,到现在连点映都没有,看起来完全是静悄悄啊,这下这场对赌悬了。
  结果我们南极旅行一圈回到文明世界,铺天盖地都是这部电影的消息,截止到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票房已经突破了29亿元,成为了国产电影史上票房冠军。
  是的,你早该猜到了,这部电影就是周星驰的《美人鱼》。我先生他们投资的那个影视公司,凭借这个项目赚得盆满钵满,还被一些财经自媒体称为“2016新三板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类股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挺不错的,但还是觉得当初那个保底18亿的豪赌很需要勇气。于是我问先生:你们当时为何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他说除了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外,宏观经济的低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之前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叫“口红效应”,是说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而最近一个国内经济学家告诉我,电影票房大涨、旅游业兴旺——这些看起来的好消息通常都是经济萧条的预兆或表现。在经济下滑期,企业开工不足,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低成本的娱乐会快速增长。
  再加上2015年红得发紫的“IP”热,如今在投资圈人人都知道没有比电影(更广泛地讲也包括微电影在内)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了,无论懂行的、不懂行的见面聊天言必问:“最近有什么好的IP可收?”一直热衷阅读和写字的文艺青年们突然间又多了一项谋生的技巧——帮投资人看IP,从海量的小说作品中挑选出那些他们认为有潜力成为爆款电影甚至游戏的作品,据说凭借这项工作月入五六万的文艺青年着实不在少数。
  电影市场一过热,就涌现出许多好玩的现象,比如说“漫咖啡四大神兽”——指在咖啡馆谈影视项目找投资,范冰冰、黄渤、黄晓明、Angelababy四位演员必在主演名单中。至于是真是假,就只能呵呵了。黄晓明的正牌经纪人有一次就曾在咖啡馆里听到邻桌忽悠投资人说手上的电影项目已经签下了黄晓明,而他本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项目……
  又比如“孙悟空是中华文化最大的IP”——本来孙悟空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形象,再加上今年是猴年,各种电影、动画片、电视剧、网剧都在上赶着消费这个IP……
  再比如“新瓶装老酒热潮”——“复映”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院线中也出现了不少复映作品。这些作品有打着技术旗号的,如把原片做一下3D、4D处理,情节没有任何变化就上映;有打着“未删节”旗号的,奉献了与过去不同的完整版;还有打着纪念致敬主演主创的,比如怀念某个已经过世的主演而重映……这些片子居然也能有不错的票房表现。
  正如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一样,电影市场肯定也是有泡沫的,不过对于我们文艺青年来说呢,供给过剩总好于供给匮乏吧。所以,且再平心静气地观望两年咯!
其他文献
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问问姑娘们——成熟男人的宠溺,天真男孩的撒娇,霸道总裁的壁咚,理科生智商的碾压,star型的光辉闪耀,暖男的红糖水,你们更想要哪个?最神的回复是这样的:想要成熟男人的撒娇,天真男孩的壁咚,霸道总裁的宠溺,star的红糖水,暖男的智商碾压。理科生就不要闪耀了,绞尽脑汁地写上一封笨拙的情书吧。  这个理论很有趣,被标签化的人将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给你,才够特别,才称得上用心。霸道总裁
期刊
母亲:史红菊 女儿:武旭华  女儿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舞蹈老师,妈妈之前经营舞蹈培训机构。    女儿武旭华说,妈妈史红菊儿时的梦想,就是学习舞蹈。“可是当时家庭拮据,我姥姥没送她去学,她后来就自己考上了舞蹈学校的附中。”专业学了七八年的舞蹈后,史红菊想进艺术团,无奈结婚后需要照顾家庭,她就进入培训机构,开启了舞蹈老师的教学生涯。在培训机构转悠了一段时间,自觉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她独立门户,开始自己经营
期刊
即使是在随便一家咖啡馆里都能听到VC、风投、a轮、b轮的今天,你也很难找到一个《竹马》这样的app——如果以常规思维来揣度,你想破头也不会想明白,它到底在做什么,可听听它的解读,却会让人对自己的思维产生怀疑,这样做事可以的么?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就是竹马,一个心怀“改变大学、改变世界”梦想的团队,ta也许不可复制,但绝对值得思考。    线上——《竹马》app、竹马服务号  主要任务:生产小黄条
期刊
瓦瓦从小就做明星梦,奈何文艺细胞太少,唱歌五音不全,跳舞踩不到节拍,就连背台词也磕磕巴巴,高考时只得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大二暑假,她听人说浙江横店天天都招群众演员,不论资历不论长相,还有个别群演因此走上了演艺之路。心动不已的她收拾行李,只身往横店杀去。  一进横店,瓦瓦真是大开眼界:穿着清朝宫女服的演员在吃甜筒,演红军和日寇的演员一起撸串,还有满街拉客的电三轮司机,和租客讨价还价的房东,兜售演员证的
期刊
表妹晓晓念高中时,被父母三令五申不得谈恋爱,她整日长吁短叹,说大好年华付之流水,心中的王子却不知何时出现。我笑她花痴,她理直气壮地顶回去:“食色性也!宝贵青春不可辜负!”  进了大学,晓晓的王子终于出现。一所外地大学和晓晓的大学做夏令营,其中有一位大四男生和晓晓看对了眼。  晓晓给我看男孩的照片,高高瘦瘦,带着书卷气,一看便知是靠谱孩子。那段时间,晓晓没日没夜和男友打电话聊微信,远距离恋爱的种种酸
期刊
Y先生在大学里混过很多社团。  淳朴的Y先生最先参加的是一个以支教为主要活动的社团,该社团很正规,成员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还进行一些课题研究。平时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寒暑假则到偏远山区。Y先生多才多艺,会剪纸、编绳子、串珠子等各种手工,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民工子弟小学的校长说:教语文、数学的,我们不缺,你们来还抢了我们自己老师的活儿,教得又不连贯,就缺教孩子玩儿的,体育、美术、音乐这些。  
期刊
张晓晗:自称“银河系少先队大队长”,韩寒旗下《一个》APP上点赞数超高的人气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最好的年代》《女王乔安》《少年博物馆》《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会》等。    前几天我一个好朋友突然宣布婚讯,订好了5月的酒席,让大家届时出席。“再一起跨年的时候,我就当爸爸咯。”在他说出这句话时,所有人的反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的另一个好朋友为此深受刺激,开始陷入无尽的忧虑
期刊
水木丁:作家,专栏作者,出版有《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等作品,文字中人,生活中人,复杂到一言难尽,简单到不值一提。  小时候读金庸的《飞狐外传》,读到最后程灵素为胡斐吸取体内所中剧毒而死时,正是深夜,我哭得稀里哗啦。第二天眼睛肿得跟个桃似的就去上学了,那时候,我们都相信只要爱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事,爱就是哪怕他心里没有我,我也愿意为他付出生命。可是后来长大了,渐渐就
期刊
沈奇岚: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喜欢用大把时间来阅读、思考、到处旅行,尝美食、看美人,和生动有缺点的人做朋友。讨厌无聊无趣和装模作样的人、事、物。新浪微博:weibo.com/shenqilan ; 微信公共号: shenqilan520。艺术公众微信号“UnderstandA 其然”创始人。  “摇身一变”这件事情一直深受欢迎。我们都喜欢灰姑娘的变身故事——魔法棒摇一摇,南
期刊
我六岁以前的时间,是静止的,是从山野里收来未经过滤的一罐冬蜜,经年累月搁在老斗柜上,裹着蜂巢残片,几只溺死的黑蚂蚁,半片什么昆虫翅膀;是哥哥带着我上树摸蛋下河捞鱼;是山上老伯挑来的瓦缸,装着上一年冬天藏下的雪,一毛一大碗咧;是奶奶的老笸箩,是奶奶的蓝布衫,是奶奶跺着大脚追着小叔碎碎叨叨地骂,为着小叔炒饭时多舀了一勺猪油……  我的奶奶,一双放大版的金莲,顶着一米七的身高,像金刚一样风风火火,不知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