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背景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强调了幼儿社会互动能力的培养和幼儿的社会角色扮演。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青岛真好”是一个极具本土城市特色的主题活动,在创设主题环境和区域活动时,我产生了一个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区既能突出青岛特色,还能让区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在对主题活动课程方案的反复研究、分析后,决定利用青岛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的特色,将墙面环境到区域环境的创设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景观,在“金牌小导游”这一角色的引领下,利用“货币”的流通,激活了同班区域和班际间的高效互动。
指导策略
1、环境互动,情境的指引。
在创设环境前,我经常和孩子谈话聊天,听听他们对青岛名胜的认知和喜好,将教室里最大的一面格子墙,设计成立体的微缩景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五四广场。美工区制作的太空泥海洋动物和其他手工作品被放到了纪念品专卖区,供游客选购。其他的区域环境也充分利用幼儿及亲子制作的手工作品,分别变身成“水族馆”、“十梅庵公园”、“植物园”、“奥帆中心”、小餐厅改为“劈柴院海鲜自助火锅”,搭建区随时根据孩子们的搭建主题变为栈桥、花石楼等不同的景点。幼儿在亲身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甚至还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带自己实地游览一番,其社会性认知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2、跨班互动,区域的游动。
跨班互动能促使幼儿扩大交往范围,提升交往层次,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幼儿拓展视野,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跨班活动需要不同班级的教师共同教研,从各班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方式、开放互动的区域、人数、活动中的指导等,都要共同商讨、定夺。《指南》中指出要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跨班跨区域活动,给予了幼儿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让他们在多元化的、境域更为宽广的互动环境中主动探索、相互学习、交流、模仿,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
3、师幼互动,碰撞中提升。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催化剂”,支持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興趣、新导向的游戏,适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由此开启了跨班互动;美工区的小朋友想去海洋馆玩,做的手工可以低价“卖”给海洋馆,有了收入,就可以去拍照、去看表演,去吃海鲜大餐等等。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美工制作区、小餐厅等货币流通区域的游戏兴趣。
教师恰当、及时的评价方式也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经验。幼儿通过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认可,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意识倾向,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得以逐步的发展成熟。
游戏目标
1、通过环境互动,了解青岛的主要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家乡的多种特产及名优产品,丰富有关青岛的感性经验,能主动遵守游戏规则。
2、邀请他班游客来参观游览,能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合作能力。
3、感受互动游戏的乐趣,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青岛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游戏计划
1、 角色区:
(1)“劈柴院海鲜自助”:增添“海鲜、蔬菜大排档”、“自助烧火锅”以及“达达送餐”的半成品材料 。重点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协商分配角色,懂得遵守游戏规则,能礼貌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小客人。指导幼儿合理的运用各种半成品和成品材料进行各种餐点的制作,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快递员要注意礼貌送餐。活动结束后,各角色之间能分工合作整理活动区材料。
(2)“青岛海洋馆”:将格子墙与表演区的化妆间区域有效整合。增添废旧材料制作的海洋动物服装,供“游客”照相,摄影师还要负责给拍照的客人画出照片,游客可以自己到美工区制作相框;海洋馆乐意批发美工区小朋友制作的书签,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各种小手工艺品当做海洋馆的纪念品,供“游客”选购。
(3)“琴岛旅行社”“金牌小导游”:“导游”带领从小班和平行班级中招揽的“游客”,到本班参观游览,向游客介绍班里的各个景点——“青岛海洋馆”、“图书馆”、“栈桥”“水族馆”“十梅庵”(美工区的展示区域)、“栈桥、天主教堂” (建构区)的优美景观和人文历史。请客人到“劈柴院海鲜自助”(小餐厅)品尝特色美食,带客人到“琴岛大剧院”观看表演游戏,体验手工艺品的制作。
此区域的设置体现了大带小、班班通的区域活动特色,为幼儿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美工区:提供各种石头、海鲜壳、各色卡纸、纽扣、吸管、钻石粘贴、各色绒球、冰糕棍等辅助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重点指导幼儿进行创意设计和手工制作,体现一个主题的多种呈现方式。
3、表演区:投放故事盒(立体小音箱)、《金色的房子》、《小蝌蚪找妈妈》的头饰、服装、道具。幼儿自选故事,自主进行角色分配,有争执时尝试学习协商解决,并创造性地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尝试邀请家长以及同龄班的小朋友共同合作表演。通过讨论交流、示范引领、家长带演的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游戏情节,提升表演水平。表演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以物代物或者请求其他区的小朋友帮助,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益智区:提供福禄贝尔玩具、插段玩具。重点引导幼儿用各种点、线、图形等材料拼出青岛著名的建筑,拼出完整作品的幼儿可以根据水平高低获得不等额度的货币奖励。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强调了幼儿社会互动能力的培养和幼儿的社会角色扮演。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青岛真好”是一个极具本土城市特色的主题活动,在创设主题环境和区域活动时,我产生了一个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区既能突出青岛特色,还能让区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在对主题活动课程方案的反复研究、分析后,决定利用青岛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的特色,将墙面环境到区域环境的创设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型景观,在“金牌小导游”这一角色的引领下,利用“货币”的流通,激活了同班区域和班际间的高效互动。
指导策略
1、环境互动,情境的指引。
在创设环境前,我经常和孩子谈话聊天,听听他们对青岛名胜的认知和喜好,将教室里最大的一面格子墙,设计成立体的微缩景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五四广场。美工区制作的太空泥海洋动物和其他手工作品被放到了纪念品专卖区,供游客选购。其他的区域环境也充分利用幼儿及亲子制作的手工作品,分别变身成“水族馆”、“十梅庵公园”、“植物园”、“奥帆中心”、小餐厅改为“劈柴院海鲜自助火锅”,搭建区随时根据孩子们的搭建主题变为栈桥、花石楼等不同的景点。幼儿在亲身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甚至还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带自己实地游览一番,其社会性认知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2、跨班互动,区域的游动。
跨班互动能促使幼儿扩大交往范围,提升交往层次,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幼儿拓展视野,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跨班活动需要不同班级的教师共同教研,从各班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方式、开放互动的区域、人数、活动中的指导等,都要共同商讨、定夺。《指南》中指出要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跨班跨区域活动,给予了幼儿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让他们在多元化的、境域更为宽广的互动环境中主动探索、相互学习、交流、模仿,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
3、师幼互动,碰撞中提升。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催化剂”,支持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興趣、新导向的游戏,适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由此开启了跨班互动;美工区的小朋友想去海洋馆玩,做的手工可以低价“卖”给海洋馆,有了收入,就可以去拍照、去看表演,去吃海鲜大餐等等。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美工制作区、小餐厅等货币流通区域的游戏兴趣。
教师恰当、及时的评价方式也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经验。幼儿通过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认可,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意识倾向,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得以逐步的发展成熟。
游戏目标
1、通过环境互动,了解青岛的主要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家乡的多种特产及名优产品,丰富有关青岛的感性经验,能主动遵守游戏规则。
2、邀请他班游客来参观游览,能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合作能力。
3、感受互动游戏的乐趣,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青岛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游戏计划
1、 角色区:
(1)“劈柴院海鲜自助”:增添“海鲜、蔬菜大排档”、“自助烧火锅”以及“达达送餐”的半成品材料 。重点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协商分配角色,懂得遵守游戏规则,能礼貌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小客人。指导幼儿合理的运用各种半成品和成品材料进行各种餐点的制作,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快递员要注意礼貌送餐。活动结束后,各角色之间能分工合作整理活动区材料。
(2)“青岛海洋馆”:将格子墙与表演区的化妆间区域有效整合。增添废旧材料制作的海洋动物服装,供“游客”照相,摄影师还要负责给拍照的客人画出照片,游客可以自己到美工区制作相框;海洋馆乐意批发美工区小朋友制作的书签,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各种小手工艺品当做海洋馆的纪念品,供“游客”选购。
(3)“琴岛旅行社”“金牌小导游”:“导游”带领从小班和平行班级中招揽的“游客”,到本班参观游览,向游客介绍班里的各个景点——“青岛海洋馆”、“图书馆”、“栈桥”“水族馆”“十梅庵”(美工区的展示区域)、“栈桥、天主教堂” (建构区)的优美景观和人文历史。请客人到“劈柴院海鲜自助”(小餐厅)品尝特色美食,带客人到“琴岛大剧院”观看表演游戏,体验手工艺品的制作。
此区域的设置体现了大带小、班班通的区域活动特色,为幼儿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美工区:提供各种石头、海鲜壳、各色卡纸、纽扣、吸管、钻石粘贴、各色绒球、冰糕棍等辅助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重点指导幼儿进行创意设计和手工制作,体现一个主题的多种呈现方式。
3、表演区:投放故事盒(立体小音箱)、《金色的房子》、《小蝌蚪找妈妈》的头饰、服装、道具。幼儿自选故事,自主进行角色分配,有争执时尝试学习协商解决,并创造性地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尝试邀请家长以及同龄班的小朋友共同合作表演。通过讨论交流、示范引领、家长带演的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游戏情节,提升表演水平。表演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以物代物或者请求其他区的小朋友帮助,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益智区:提供福禄贝尔玩具、插段玩具。重点引导幼儿用各种点、线、图形等材料拼出青岛著名的建筑,拼出完整作品的幼儿可以根据水平高低获得不等额度的货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