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宁县闽宁镇,是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20年过去了,那里建设得怎么样,移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得怎么样,始终是总书记心上的牵挂。7月19日上午——
七月的原隆村,朝气蓬勃、如诗如画。
这里的每一条巷道都是那么宽阔整洁,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生机盎然,这里的每一个面孔都是那么意气风发。
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原隆村视察。村民们亲眼看到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习大大”,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农业科技大棚到党群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大厅、卫生计生服务站,再到农户家中,总书记走到哪里,哪里欢呼声不断,鼓掌声不断,人们如见了久违的亲人一般喜悦和兴奋。
“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才离开原隆村一天,他的亲切嘱托仿佛还在海国宝家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回响。
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回族群众海国宝家看望,这让老海全家人激动不已,他说,这是我全家的荣幸,我们特别地高兴。
2012年,海国宝一家从原州区开城镇搬迁到原隆村。从此,一家人辛勤劳动,一心思进,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老家山大沟深,老百姓广种薄收,吃水、走路、看病,都为难得很,尤其是娃娃上学,更是难上加难。”提起在老家的日子,海国宝仍然感到非常揪心。
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原隆村一天一个样,乡亲们生活大变样。用海国宝的话来说,过去十年都赶不上这四年的发展。
“到这儿来,那是天大的不一样。下了车,进家门灯一拉就亮堂堂的,门背后水龙头一拧就能做饭了,到处都是路,整个一个平川。” 海国宝回忆刚搬迁来时的情景。
“四五岁的娃娃就能上幼儿园,老百姓看病先报销再掏钱,办事少花钱不跑路。挣钱渠道多,有温棚种植、劳务经济、土地流转,还有黄牛托管。再走到街上一看,妇女们腰里一百元的票子都卷成了卷卷……”说起这些变化,海宝国发自内心地笑了。他说,这都是党的移民政策带来的好处。
今天,总书记来了,海国宝想把这一切都告诉总书记,乡亲们也想把这一切告诉总书记。
“我们一家人搬到这里近20年,感到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1997年从西吉县移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激动地告诉总书记。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这里的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说。
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总书记的话是那么温暖有力,那么振奋人心,听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总书记临走时,海国宝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政府给我们铺好路,剩下就要靠我们自己用双手勤劳致富呢。加快奔小康,咱有没有这个信心?”海国宝大声问乡亲们。
“有信心!”齐刷刷的声音在原隆村上空回荡。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棚外阳光灿烂,棚内绿意盎然。我们来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农业科技大棚——花卉香菇种植大棚、蔬菜香菇种植大棚。这是产业扶贫在原隆村结出的累累硕果。
在蔬菜香菇大棚里打工的原隆村村民何利霞指着面前一个位置对记者说:“这就是总书记昨天站的地方。”
从事尖椒种植的何利霞是闽宁镇产业扶贫模式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见到总书记时,她非常激动。“总书记问我家几口人,搬迁到这里好不好,房子住得好不好,在这里干活累不累,一天打工能挣多少钱。”何利霞回忆。
“我告诉他一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年底分红1万元。”听到这些,总书记很高兴。
“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总书记笑盈盈地祝福她。
“我先在这里打着工,以后再承包一个棚,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这两天,何利霞对自家的“发展蓝图”又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原隆村周边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较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为中国领先的光伏农业产业园区投资运营服务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忘社会责任,将光伏农业园区与当地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双赢互惠的新路子。2014年,公司在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正式实施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温室顶部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在温室内发展设施农业,太阳能发电进入市电网络售电。
公司负责人王泉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创造就业岗位4000-5000个,可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1500元土地流转收入,解决了原隆村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
“当地农户依托企业做好技术保障、打开市场销路。”总书记来视察时,王泉向他介绍。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亲眼所见,亲耳聆听,总书记非常肯定地说。
王泉同总书记共握了三次手,每一次握手都心潮澎湃。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为扶贫事业再立新功,这个山东汉子的内心更加坚定。
“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对产业扶贫,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希望。 “总书记的指示启示我们,今后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壮大村办企业,提高造血功能,让更多的农民有事做,有持续的收入,变扶贫为要脱贫。”福建省援宁挂职干部、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黄嘉铭已经有了新的思路。
“乡村有这样的卫生所很不错”
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67岁的回族老人田成林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19日上午,田成林正在村卫生计生服务站测血压,看到总书记走进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迅速起身握住了总书记的手。
“老人家你身体可好?在这里看啥病?要保护好身体,祝你早日康复!”总书记关切的问候令田成林激动不已,连声说: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从西吉县搬到这,走300米就能看病,不像以前看病要走5公里。”
那天,32岁的村民马保强在卫生计生服务站进行腿部理疗。他说,当时总书记俯身看他的腿伤,仔细询问他能报销吗,报多少?去医院做手术方便吗?受这么大伤会不会留下后遗症?马保强一一回答:去医院先诊疗后付费,理疗最多可以报销80%。
习近平总书记带来的亲切关怀,如春雨般滋润着卫生计生服务站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田。
“你们辛苦了!”那天,总书记同大家一一握了手,表达亲切慰问。
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
看到小小的卫生所里设有中医诊室、检查室、药房等,并仔细查看了群众的健康档案后,总书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乡村有这样的卫生所很不错!”听到总书记的勉励,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们打造这样的卫生所,就是为了实现村里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县乡村分级诊疗的目标。”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医生马军如是说。
几年来,村卫生计生服务站加快建设步伐,设施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齐全,工作越来越便民。
“这里病人很多,工作量也很大,平常每天就诊人数在80-90人,最多的时候达到120-130人,但是大家忙得特别踏实。”全科医生牛永刚发自内心地说。
总书记来慰问,期望重如山。马军说,总书记的到来让大家信心倍增、热情高涨。事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继续扎根基层,把乡村一级的卫生所办得更好,为更多的群众带来更多的方便。
“你在这里干得怎么样”
原隆村民生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李霞准确地记得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来的时间:上午10时55分。
总书记的到来,让正在给群众办理事务的李霞欣喜之余又有点紧张。
总书记同在场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办事群众握了手后,走到李霞跟前,同这个年轻人聊起了天,询问她负责什么工作,哪一年毕业,在这里待了多长时间。
“负责党建、计生工作,2013年毕业后考上了大学生村官,来到了闽宁镇原隆村,已经干了三年。”李霞一一认真回答。
“你在这里干得怎么样?”总书记像长辈一样关切地问。
李霞说:“在基层工作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很快,通过三年的锻炼,我已经融入到这里,和这里的群众有了感情。”
听到这里,总书记赞许地点点头。他对身旁随行人员说,当年大学生村官这件事就是我提出来的。
这番交谈,亲切而自然,鼓励和教诲都在里面。随后,总书记又同前来办事的村民海银花攀谈起来,问她来办什么事。当海银花告诉总书记自己是来拿生育服务证时,总书记又详细询问办这个证有什么好处,能为群众节省多少钱。
听说办生育服务证有那么多好处而且能为群众节省七八百元后,总书记点头说:“这还可以。”
干净敞亮,工作有序,温馨如归,记者眼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生服务大厅。2012年12月,原隆村成立了民生服务大厅。目前已经形成了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网上办事平台,不但能为全村1万多名群众提供需乡镇办理的高龄津贴等25个事项,还可以代办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事项。2016年以来,累计为群众网上代办服务356件。“代办人员只要登录宁夏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选择办事部门,每一个实体大厅就会对应一个虚拟的网上办事大厅。”李霞告诉记者。
期望无限,使命光荣。李霞说,安下心来,加倍努力工作,是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做好的青春答卷。
七月的原隆村,朝气蓬勃、如诗如画。
这里的每一条巷道都是那么宽阔整洁,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生机盎然,这里的每一个面孔都是那么意气风发。
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原隆村视察。村民们亲眼看到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习大大”,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农业科技大棚到党群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大厅、卫生计生服务站,再到农户家中,总书记走到哪里,哪里欢呼声不断,鼓掌声不断,人们如见了久违的亲人一般喜悦和兴奋。
“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才离开原隆村一天,他的亲切嘱托仿佛还在海国宝家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回响。
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回族群众海国宝家看望,这让老海全家人激动不已,他说,这是我全家的荣幸,我们特别地高兴。
2012年,海国宝一家从原州区开城镇搬迁到原隆村。从此,一家人辛勤劳动,一心思进,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老家山大沟深,老百姓广种薄收,吃水、走路、看病,都为难得很,尤其是娃娃上学,更是难上加难。”提起在老家的日子,海国宝仍然感到非常揪心。
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原隆村一天一个样,乡亲们生活大变样。用海国宝的话来说,过去十年都赶不上这四年的发展。
“到这儿来,那是天大的不一样。下了车,进家门灯一拉就亮堂堂的,门背后水龙头一拧就能做饭了,到处都是路,整个一个平川。” 海国宝回忆刚搬迁来时的情景。
“四五岁的娃娃就能上幼儿园,老百姓看病先报销再掏钱,办事少花钱不跑路。挣钱渠道多,有温棚种植、劳务经济、土地流转,还有黄牛托管。再走到街上一看,妇女们腰里一百元的票子都卷成了卷卷……”说起这些变化,海宝国发自内心地笑了。他说,这都是党的移民政策带来的好处。
今天,总书记来了,海国宝想把这一切都告诉总书记,乡亲们也想把这一切告诉总书记。
“我们一家人搬到这里近20年,感到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1997年从西吉县移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激动地告诉总书记。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这里的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说。
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总书记的话是那么温暖有力,那么振奋人心,听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总书记临走时,海国宝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政府给我们铺好路,剩下就要靠我们自己用双手勤劳致富呢。加快奔小康,咱有没有这个信心?”海国宝大声问乡亲们。
“有信心!”齐刷刷的声音在原隆村上空回荡。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棚外阳光灿烂,棚内绿意盎然。我们来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农业科技大棚——花卉香菇种植大棚、蔬菜香菇种植大棚。这是产业扶贫在原隆村结出的累累硕果。
在蔬菜香菇大棚里打工的原隆村村民何利霞指着面前一个位置对记者说:“这就是总书记昨天站的地方。”
从事尖椒种植的何利霞是闽宁镇产业扶贫模式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见到总书记时,她非常激动。“总书记问我家几口人,搬迁到这里好不好,房子住得好不好,在这里干活累不累,一天打工能挣多少钱。”何利霞回忆。
“我告诉他一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年底分红1万元。”听到这些,总书记很高兴。
“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总书记笑盈盈地祝福她。
“我先在这里打着工,以后再承包一个棚,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这两天,何利霞对自家的“发展蓝图”又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原隆村周边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较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为中国领先的光伏农业产业园区投资运营服务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忘社会责任,将光伏农业园区与当地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双赢互惠的新路子。2014年,公司在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正式实施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温室顶部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在温室内发展设施农业,太阳能发电进入市电网络售电。
公司负责人王泉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创造就业岗位4000-5000个,可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1500元土地流转收入,解决了原隆村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
“当地农户依托企业做好技术保障、打开市场销路。”总书记来视察时,王泉向他介绍。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亲眼所见,亲耳聆听,总书记非常肯定地说。
王泉同总书记共握了三次手,每一次握手都心潮澎湃。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为扶贫事业再立新功,这个山东汉子的内心更加坚定。
“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对产业扶贫,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希望。 “总书记的指示启示我们,今后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壮大村办企业,提高造血功能,让更多的农民有事做,有持续的收入,变扶贫为要脱贫。”福建省援宁挂职干部、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黄嘉铭已经有了新的思路。
“乡村有这样的卫生所很不错”
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67岁的回族老人田成林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19日上午,田成林正在村卫生计生服务站测血压,看到总书记走进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迅速起身握住了总书记的手。
“老人家你身体可好?在这里看啥病?要保护好身体,祝你早日康复!”总书记关切的问候令田成林激动不已,连声说: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从西吉县搬到这,走300米就能看病,不像以前看病要走5公里。”
那天,32岁的村民马保强在卫生计生服务站进行腿部理疗。他说,当时总书记俯身看他的腿伤,仔细询问他能报销吗,报多少?去医院做手术方便吗?受这么大伤会不会留下后遗症?马保强一一回答:去医院先诊疗后付费,理疗最多可以报销80%。
习近平总书记带来的亲切关怀,如春雨般滋润着卫生计生服务站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田。
“你们辛苦了!”那天,总书记同大家一一握了手,表达亲切慰问。
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
看到小小的卫生所里设有中医诊室、检查室、药房等,并仔细查看了群众的健康档案后,总书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乡村有这样的卫生所很不错!”听到总书记的勉励,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们打造这样的卫生所,就是为了实现村里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县乡村分级诊疗的目标。”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医生马军如是说。
几年来,村卫生计生服务站加快建设步伐,设施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齐全,工作越来越便民。
“这里病人很多,工作量也很大,平常每天就诊人数在80-90人,最多的时候达到120-130人,但是大家忙得特别踏实。”全科医生牛永刚发自内心地说。
总书记来慰问,期望重如山。马军说,总书记的到来让大家信心倍增、热情高涨。事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继续扎根基层,把乡村一级的卫生所办得更好,为更多的群众带来更多的方便。
“你在这里干得怎么样”
原隆村民生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李霞准确地记得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来的时间:上午10时55分。
总书记的到来,让正在给群众办理事务的李霞欣喜之余又有点紧张。
总书记同在场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办事群众握了手后,走到李霞跟前,同这个年轻人聊起了天,询问她负责什么工作,哪一年毕业,在这里待了多长时间。
“负责党建、计生工作,2013年毕业后考上了大学生村官,来到了闽宁镇原隆村,已经干了三年。”李霞一一认真回答。
“你在这里干得怎么样?”总书记像长辈一样关切地问。
李霞说:“在基层工作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很快,通过三年的锻炼,我已经融入到这里,和这里的群众有了感情。”
听到这里,总书记赞许地点点头。他对身旁随行人员说,当年大学生村官这件事就是我提出来的。
这番交谈,亲切而自然,鼓励和教诲都在里面。随后,总书记又同前来办事的村民海银花攀谈起来,问她来办什么事。当海银花告诉总书记自己是来拿生育服务证时,总书记又详细询问办这个证有什么好处,能为群众节省多少钱。
听说办生育服务证有那么多好处而且能为群众节省七八百元后,总书记点头说:“这还可以。”
干净敞亮,工作有序,温馨如归,记者眼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生服务大厅。2012年12月,原隆村成立了民生服务大厅。目前已经形成了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网上办事平台,不但能为全村1万多名群众提供需乡镇办理的高龄津贴等25个事项,还可以代办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事项。2016年以来,累计为群众网上代办服务356件。“代办人员只要登录宁夏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选择办事部门,每一个实体大厅就会对应一个虚拟的网上办事大厅。”李霞告诉记者。
期望无限,使命光荣。李霞说,安下心来,加倍努力工作,是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做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