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江南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i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 行
  每当内心的承受力即将爆棚时,我就会选择一处适合自己心情的地方,来一次独自旅行。
  这次,我选择了江南。
  也许是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怂恿,也许是戴望舒的“我想逢见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的诱惑,也许是茅盾笔下的乌篷船和鲁迅笔下社戏根深蒂固的召唤,江南,那些“进庄出庄一把橹”的江浙的水乡古镇,一直就魅惑着我,是精神要抵达的地方。
  长江、大运河、钱塘江等水系在江浙平原地带衍生出的如织如缕的河道,纵横交织,河渠交叉,河湖相通,遍布江南的角角落落,灵巧的乌篷船、临河而居的小镇,以其古朴的建筑、光滑的石板路,和无穷无尽的深巷构建起了现代人的精神桃源和梦里老家……如果碰上雨天,烟雨迷蒙的江南,感觉会更好。
  比如那个断桥借伞的许仙白娘子,比如那个十里长亭送别的梁祝,比如那个撑着油纸伞在小巷深处独自彳亍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永远在演绎一段段痴男怨女的凄美爱情,勾引一个个失魂落魄的人。
  每个独自旅行的人都有一颗孤独的心。喜欢一个人走向远方,喜欢一个人喝酒,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遐想联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不在乎别人的眼神,不刻意听懂别人的方言,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傻子似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不管不顾地行走,在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世界里,独自演绎一个人的喜怒哀愁。
  这是我喜欢的方式。
  故此,我刻意选择在深夜出行,坐一列慢速的绿皮火车,抵达人间深处。
  从小,我就习惯了夜,习惯了黑暗,对于通宵达旦,没有畏惧之心。我相信,黑暗里的安静能给孤独的旅行谱写循序渐进的前奏。不带相机、雨具、零食,背着简单的背包,孤孤单单一个人,就是最好的出行道具。
  深夜的绿皮火车像一条披着宽大无垠黑色大氅的百足虫,缓缓钻进一座座灯火辉煌的城市躯壳,但流光溢彩的霓虹,并没有给这些沉睡着的城市带来预想的生气,停停,走走,例行公事,每一个站台就成了每座城市唯一可以呼吸的器官,机械、匀速,不驕不躁。
  空空荡荡的车厢,可以一个人占据一整条座位,乘客们或坐或躺,横七竖八的,散漫而轻松,无所顾忌地表现出一种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好像进入一家时光酒吧,慢速的绿皮火车就是慢下来的时光,每个人都在这夜色的掩映之下本色出演。
  我也喜欢在这种轻松的环境里撕开白日虚假的面具,抛开工作的琐累和生活的牵绊,把自己打回原形,在车厢内狭窄的茶几上读书、写作、看众生百相。
  西 塘
  到达西塘正好是清晨7:30。初升的阳光,清新、灿烂、不温不火,或许这就是小镇刚刚醒来的样子。
  根据经验,一个闻名而又成熟的旅游古镇,最佳的旅游时间往往就在清晨。
  此时,古镇经历了昨夜的喧嚣和忙碌,像一个疲倦的醉客,还在惺忪的睡眠之中,开市尚早,但日常的生活已经悄然开始,坚守岗位的环卫工、勤劳的店家(早餐店)、辛苦的菜贩、晨练的老人……还有我。
  景区大门已开,8:30之前无需门票,再忙碌的景区,早晨也会为生活大开方便之门,我们可以像当地的居民一样自由出入,这是小镇对生活的尊重,也在无意间尊重着我卑微的内心。此时景区人少,安静、祥和,机制未开,生物钟停顿,而其他游客和这个小镇一样还在酣然的睡眠之中。像我这样“乘虚而入”的游客,毕竟寥寥无几。
  此刻的小镇霞光普照,一缕缕的曙光从树梢的缝隙里和街巷之间斜射过来,垂柳、香樟、法国梧桐,绿得让人心疼,像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等待世人的临幸;而那些年代久远的故居,坚挺着年久的躯壳还在平缓的喘息中,坚持静养的传统,抛却俗世的念想,稳如泰山,岿然不动。
  突然想起在丽江的早晨,当我无意间闯入她的腹地时,古朴的巷道和纳西族的风情着实给我的震惊完全可以抹杀了一路的颠簸和劳苦,眼前的安宁仿佛就是前世的居所,融入记忆,补给灵魂,似曾相识。
  我爱着这种“面善”异乡。
  记得冯骥才曾说过,江浙一带的小镇,作为旅游热门的目的地——乌镇、周庄等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古镇都已失去了它世俗生活的原始状态,只有西塘古镇在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依然坚守着原始的节操,还完好地保存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情趣。
  作为一名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二十世纪末以来,冯骥才就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他担心中国的古镇、古村落会渐渐转变为一个商业气息特别浓烈的风景区,抛弃了原著居民的基本功用价值,以商业的形式存在,仅供观瞻,就会慢慢失去它们原始的面貌和淳朴的味道,或许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沦丧的悲哀吧!
  可以说,冯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不言而喻。他所担心的,也正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这是一种文化失落的魔咒,物欲的扩张,在劫难逃。
  我是个嗜好古镇、古村落的人,就我见到过的乌镇、大理、丽江、涑河、徽州、宏村、平遥、平乐、婺源等古镇而言,无不如此(此次来西塘,我未必不是因为冯老的一句话)。
  还好,西塘的美并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乌镇的玲珑和娇艳,也没有周庄的磅礴和沉稳,但瞬间打动我的,正是她的素颜和纯朴。
  我的旅行完全是个任凭自己心情行走的过程。我虽然爱着古朴的东西,但对于历史、典故从不深究,这些故纸堆里的文字会麻痹我的感受和思维,停滞我的行程,误导我的审美情趣。跟着感觉走,我会对着一座古桥、一处飞檐翘角,或者一幢岌岌可危的老宅发呆,但绝不会去考究这座桥是谁在什么时代为什么建的;风格杂糅哪些建筑风格,是否符合传统文化中的《易经》风水之说;房子的主人是谁,古人要动用多少钱财和资源才会把屋檐做得如此美观精致……
  我所幻想的却是如何在桥上遇见一个素昧平生而又让我怦然心动的人,从桥的那边走来,与我在桥中间擦肩而过,而后缓缓移步,适时彼此回眸一笑,缘定终身。我只会幻想,如果屋子的主人是我,我会在屋檐上挂满椭圆形的红灯笼,在西厢房里静静地等一个在后半夜敲开我虚掩的山门的人;“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时,我还会想起许仙和白娘子的邂逅,想起陆游与表妹唐婉的悲伤……一样的江南,叙述的都是阴雨绵绵的离愁别恨。   廊棚是西塘的脊椎,蜿蜒折行,沿着迂回曲折的河岸,串连起古镇西塘的大街小巷,以及柴米油盐的万家烟火。
  坐在西塘绵延的廊棚下,光滑而净洁的石板凳如玉质的温润中带着初夏的余温,阳光正好晒在眼前,伸手就可掬一捧绿萍滋养的运河水,随手就可招停一只缓缓经过你身边的乌篷船。
  陈旧的时光,陈旧的故居,陈旧的西塘住着陈旧的人。廊棚之下,浓阴之中,那些相濡以沫的老头老太们,依然穿着厚实的夹袄,有一句没一句地用软糯的吴侬软语聊着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或者干脆沉默不语,就那么漫不经心地看着一群一群前来寻访精神领地的异乡人,陌生而又熟悉的兴奋写满每个异乡人的脸,而他们却在无奈之中透着淡淡的哀伤。那个坐在轮椅上流着口水静静观望人群的老人,呆滞中透着恬淡,或许就是西塘最好的写照,用最后也是最原始的本性保持着时光在自身打磨的尊严。
  古镇老了,但古镇依然坚挺。
  从东街到西街,从一个小弄到另一个小弄,从一座石拱桥到另一座石拱桥,我走遍了西塘的角角落落,苍虬的垂柳新发的柔软绿色,枯藤依傍着老墙刚刚开出的金银花,转角一枝水红的三角梅不经意的姹紫嫣红都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画,简约的勾勒,大片的留白,檐下赏花的女子就是落在画面的一枚篆体的印章。
  此时,太阳一改初升时的谦逊,渐渐热烈起来,各条大街小巷挤满了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川流不息的生意人,喧嚣开始从市井的角角落落渐渐升起;那些涂脂抹粉、婀娜妖艳的半老徐娘也开始在码头、船头、岸边、桥上、门楣前、廊棚下搔首弄姿起来,招揽镜头,等待艳羡的目光;大嗓门的吆喝、主顾之间的争吵、游人肆无忌惮的说笑……氤氲而起。
  我知道,我不想让西塘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顷刻坍塌、泯灭,看见美好,留下美好,记住美好,当人群和喧嚣在夹击我的意境时,我必须选择离开。
  小 憩
  下一站,南浔。
  其实,我并没有查到南浔到西塘的距离。只知道,在西塘的周边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南浔是多年来刻在心里的一个名字,近在咫尺,不能错过。
  兩个半小时后,我匆匆离开西塘景区,直奔汽车站。
  但遗憾的是,距离去南浔的最近一班车在四个小时之后。
  并没有多少的懊丧,景区我不想再进去了,得找一个安静地方歇歇脚。气温陡然上升,正午的阳光有些惨白,直射下来,颈项有焦灼的痛。此时,找个阴凉地方打个盹是当务之急,即使意识模糊的乞丐也会寻找一个阴凉的角落打尖,更何况我一个彻夜未眠者。一个可以暂且安放自己的地方,即可弥补昨晚的缺觉,也可为下一站养精蓄锐。
  买好票从车站出来,逆着人流,我沿着陌生的街道跟着感觉一直向前走,终究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嘉善县图书馆西塘分馆——赵宪初图书馆。
  爱书是天性,所以“图书馆”于我而言是个敏感的词。
  更何况赵宪初图书馆建筑风格古朴,与古镇风格如出一辙,这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见迂回曲折的长廊,竹翠树幽,凉风习习,竹树环合之下阳光始终徘徊在长廊之外,朱红的栏杆雕梁画栋,窗明几净,或坐或靠或躺,可以随心所欲,自然的安宁比深夜的绿皮火车更舒爽、惬意。一个流浪者就睡在长廊的尽头,占据了最佳的位置。
  我并不忌讳与流浪者“同榻而眠”,每个盲目的异乡人都是一个精神的流浪者。人,生来平等,在公共场所谁都有选择和霸占的权利,先到先到,理所应当。
  拣了一处比较隐蔽的栏杆,把背了一整天的包放下,被汗水打湿的脊背有一股突如其来的凉爽,丝丝入扣。抽出茶杯,咕咚咕咚喝了两口,岩茶的浓香、醇厚和水的清凉立马融入血液,遍及全身,疲倦顿消;或坐,或躺,怎么舒服怎么来,打开包,取出自己随身带来的诗集,细细品读,清风、翠竹、书香、佳作,香茗在侧,举手即来,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态活法比窝在自家的沙发里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知为什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只读过一遍,但这句话却让我铭记了一生。
  人生未尝不是如此!
  放下,才会放松;停下,才会慢下;恰到好处,才是最好。苦短一生,轻舟已过万重山,蓦然回首,方才发现有几人能做到如此之“闲”!
  诗集是我喜欢的云南诗人——雷平阳的《出云南记》。
  或许是喜欢云南的缥缈,或许是喜欢雷平阳的云淡风轻,或许仅仅是喜欢雷平阳的叙述的方式,注重细节描写,画面的点染,字字词词如刺如芒;但我更喜欢他娓娓的叙述里小刀割肉般的疼痛感,读来有如鲠在喉之感。这种疼痛,有自己成长的忧伤,也有大我难成的苦难情怀。当我们无法拯救自己和苍生时,我希望自己和雷平阳一样,把诗歌当作了人性至上的呐喊者。喊出来的疼,是切肤之痛,是撕心裂肺的苦楚。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这是血气方刚的豪迈;
  比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是底层的无奈和嘶吼;
  比如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是人生百年回首方恨晚的追悔莫及……
  无以慰藉,唯此为善。
  疼了,累了,困了,不妨偷偷掉几行清泪,再打个盹,醒来继续轻装上阵。
  南 浔
  或许是去南浔的人比较少,每天只有两班车,而且南浔还只是一个中转站,终点站在湖州。我坐的第二班,13:50出发。从西塘到南浔路程不远,只是交通工具比较落后,仅仅一个破旧的中巴。与那些去上海南站、杭州东站、嘉兴北站等大城市的豪华大巴车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有点寒碜。
  中巴车摇摇晃晃地在省道、高速上行驶,速度极慢,六七十公里的路程竟在路上花一个半小时之多。每次驾驶员加油门时,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发动机从车身中段传达到脊背上的战栗,发出沉闷的轰鸣之声,犹如一个力不从心的老者,在重荷之下发出的沉重的喘息、咳嗽,撕心裂肺。真有点担心,这辆不堪重负的老年中巴会在路上抛锚。   行至中途,窗外开始下起了大雨,大颗大颗的水珠从天窗迸溅进来,坐在后排的旅客只好在座位上左右腾挪,甚至打起了伞,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坐在最后一排左侧靠窗的位置,殃及较小,人生本就风雨无常,偶尔的雨点我并没有在意,继续漠不关心地看着窗外洋洋洒洒的雨景。
  快到南浔站时,强大的雨势并没有减弱,让许多旅客开始丧气起来,甚至有些急躁。我还好,甚至有些庆幸,毕竟江南小镇最美莫不过雨后。“烟雨江南”是江南美的极致,当年“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不就在雨中摄取了戴望舒的魂魄,让多少人惦念了整整一生!
  一车子旅客中,在南浔下车的不过四个人,我、一对武汉来的老年夫妇、一个陌生的胖姑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四人每人花五元钱拼车到了景区门口。(其实车站到景区并不远,翻过一座天桥就到了古镇景区的一个小出口——百间楼,徒步五分钟即可到达)
  雨势还在继续,许多游客都被困在进景区的一座廊桥上,雨借风势,风助雨威,竟然有了些许凉意,一阵一阵的风雨交加,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
  那对武汉来的老年夫妇装备齐全,大箱子里,雨具、夹克等必需品应有尽有,看来也是经常出游的“达人”。据他们说,他们已经出来好几天了,昨天去了乌镇,今天游完西塘,趁时间尚早,才辗转来到南浔。真羡慕他们的从容不迫,七十多岁了,还是那么健康、乐观、自信,拒绝了儿子的陪伴,年老了也会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携手抵御人生的风雨。
  想想自己的父母,也在渐渐老去,一辈子躬耕在农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一趟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毛主席,爬爬长城。前几年,终于成行,这竟成了他们一辈子的骄傲。然而,当我再次帮他们报团去别的地方时,当即遭到节俭了一辈子的母亲拒绝,死活舍不得我花这笔“冤枉”钱。
  面对眼前这对健硕的老年夫妻,在风雨袭来之时,他们有说有笑地紧紧拥在一起相互取暖,那分甜蜜和幸福羡煞了多少缺失婚姻的离乱者!青丝变白发,需要经历多少的人生风雨才能换来共度此生的默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幅《诗经》里的画面突然在这千年的南浔古镇跃然而出,温馨,暖心,契合了江南水乡的浪漫主题。
  除了羡慕,我只有暗暗的祝福。少来夫妻老来伴,人间的挚爱莫不如此。在江南的烟雨中,他们就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主角。
  而我呢?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独自一个人下到江南,我要的又是什么?
  既然是独行,在景区门口,我借口找厕所,有意离开了暂时的“团队”,穿越漫天泼洒的大雨,一个人躲在街边的屋檐下,静等雨停。
  我没有同跟随大部队的游客朝着小莲庄方向顺流而下,而是另辟蹊径去了百间楼。
  临行,对南浔古镇我还真没有做太多功课,所以去百间楼也只是为了摆脱“大部队”,继续一个人的行走。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逛完整个南浔古镇,我感觉最好的地方还是第一次无意间闯入的百间楼一带。
  百間楼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傍河而筑的百间楼,充分利用了空间建筑骑楼,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清嘉庆年间诗人张镇的《浔溪渔唱》可谓是写尽了百间楼的全部风韵,倚溪而建的白墙黑瓦,是江南水乡古风古韵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决定今晚就住在人流相对稀少、原汁原味的百间楼一带。
  或许正是在雨后的缘故吧,南浔之行让我倍感惊喜。这里的商业化气息相对而言还不是非常浓厚,所以游客不及西塘的十分之一,而百间楼一带又属南浔景区最安静的角落。
  突然想起冯骥才的那句话。我想,他是没到过南浔的,否则在提到西塘的时候,怎么会不提到南浔?
  南浔古镇,是我见过的生活化气息最浓烈、保存最完好的小镇,就连我第二天去的更小的更没有人气的小镇——震泽,南浔跟它比起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窃以为,南浔最好的去处当然是百间楼。
  这里的百姓依然过着傍河而居的传统生活,几乎每间木楼里都有一户人家,他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河边洗衣、淘米、沐浴、垂钓;在廊前凉衣、生火、做饭、喝茶。雨过天晴,一轮红彤彤的落日高过屋脊,悬于西天,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之上,上下连贯,把整个百间楼一带涂抹上了一层古朴的金黄色,每张迎着晚霞的脸都像是敷了一层薄薄的金粉。而此时,晚归的渔家,驾船摇橹而归,身披晚霞,面朝家门,解缆、泊船、洗手、上岸,老太婆搬出一张小方桌,就摆在门前的廊檐下,端出一盘绣花锦、一碟花生米、一碟小鱼干、一壶老酒,老头一盅一盅地斟满,一盅接一盅地品咂,一天的劳累此刻就在老酒的芳香中挥发得荡然无存。幸福不过如此,知足常乐。
  我被这场景深深打动。
  在房东的推荐下,就在住宿的隔壁,我也模仿着水上人家,三碟小菜,二壶老酒,在水边慢悠悠地喝了起来。也许因为酒瓶摆在桌面上太惹眼的缘故,我的独饮引来许多游客的围观,几乎每个经过我身边的人都会投来诧异的目光,有甚者竟然举起相机咔咔就是几张。
  我不是酒鬼,但我爱着酒精麻痹下的状态,虚幻,美好,可以自给自足。
  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吃饭,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一个孤独的中年人,是什么原因独自跑到大老远的江南来喝闷酒的呢?
  我连自己都说不清。
  借着酒劲,尴尬的成分越来越少。在南浔,谁认识我?
  一个喝着闷酒的男人,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工作的压力,事业的不顺,情感的失意……都可以成为路人的猜想。
  伤心时,我就背过身,呆呆地看着流水,想想往事,黯然神伤。有几次竟然热泪盈眶,大颗大颗的泪珠从脸颊滚落下来,顺着沟壑纵横的老脸,滴落在平静的水面之上。为了掩饰一个中年男人落泪的尴尬,让自己从独自的回想中摆脱出来,我故意大声地跟店家搭讪,肆无忌惮与之谈天、搞笑,像碰见了一个久违的街坊邻居一样,亲密无间地寒暄。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两岸的灯火给水乡小镇增添浓烈的生活气息,大红的灯笼,不再仅仅是为了营造节日的喜庆,仿佛是江南古镇里特有的元素,像丝竹、花纸伞、乌篷船一样,固不可少,给人时光恍惚之感。
  夜色下的小镇,当然不能错过。
  廊桥上灯笼下的温馨,石拱桥上看月的幽静,大概都是此时最佳的去处。
  茶馆是旧时南浔镇上最热闹的去处,是中老年男人的天下。而今的南浔亦是如此,但进茶馆的人的身份变了,以前都是街坊邻居,现在变成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抄着南腔北调,叽里呱啦地在茶馆高谈阔论,用昂贵的价格换取当地人最廉价的生活方式,从中感受城市以外的淳朴、悠然和快意。
  变味的情感让人腻味,变味的生活亦让人措手不及。
  在南浔的许多装扮得古朴的豪华茶馆里,往往坐着许多这样的异乡人。
  这不是我所艳羡的生活方式。
  如果需要热闹的麻痹,不如去酒吧。
  安安静静的南浔作为旅游重镇,当然少不了酒吧这样时尚的事物。趁着微醺,我在酒吧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粉红的“初恋”,也假模假式地跟着鼓点摇头晃脑起来。但一个孤独的中年人终究不是这里的最佳来客,甜蜜的鸡尾酒已无法掩饰自己的沧桑和颓废,以及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内心的忧郁无法在激越的重金属中释怀。
  我到底怎么了?灯红酒绿的笼罩之下,这个世界依然让我倍感孤独。对于生活,我注定一生的漂泊常常会让自己感觉到势单力薄,仿佛一个永远在赛道上长跑的人,挥汗如雨,气喘如牛,没听到哨子的命令就没有停息的理由。孤傲而偏激的个性,更是让自己的生活进退维谷,难以融入滚滚红尘,却又在尘世的千丝万缕的牵挂之下苟息残喘地坚持着现有的生活轨迹。
  借着忽明忽暗的霓虹灯的掩饰,我再次眼眶潮红。
  这种自相矛盾的生活,是我悲哀的起源。
  我努力地克制自己打电话、或发微信给友人的冲动,告诉他,我一个人在江南。
  我知道这样不好,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官场“政客”,终究走不进一介书生的平民世界。就像两块质地不同的石头,思想摩擦不出闪闪的火花,反而背道而驰,但却在时刻损耗彼此的价值认同,把世事磨成齑粉,以另一种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荡然无形。
  但我还是给发了一张鸡尾酒的图片,告诉他我在热血沸腾的酒吧里独自消耗最后的青春。
  还好,也许此刻他有难得的空闲,也许此刻他被我的孤独和“浪漫”深深感染,破天荒的,那天,他的表达有了难得的温暖,言辞之间有情难自禁之感,软绵绵的问候和关心能让一个失望者酥了身子骨,然后甘愿为了友谊两肋插刀倒地而毙。我是个泪腺很浅的人,肤浅、感性,易激动、易感动,常常莫名落泪。于是,这一夜,我有了第三次的落泪。
  为了有个更加合适与“政客”交流的成熟环境,我竟然心血来潮换了一间轻吧。
  轻吧的人极少,除了两三个中老年游客之外,空空荡荡的酒吧,舒缓的音乐下,只有一个中年女性服务员百无聊赖地在柜台里摆弄着手机。
  我选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在轻缓的音乐里继续增加酒精量对大脑的刺激,以图最佳的聊天状态。一转脸,我就能看得见霓虹闪烁的河面,听得到泠泠的流水,仿佛置身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亦有“纸醉金迷之境”,仿佛一泊船靠岸,我的意境就能走进一条条歌声袅袅仙乐飘飘的妓楼,偎红倚翠,畅抒胸怀,做一个豁达而多情的文人,不娇娆,不造作,愉悦自己,快乐身心。
  对,纸醉金迷!今夜,我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我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全然打开自己,掏心掏肺地袒露原形,隔断尘世里的“横眉冷对”,泯灭心间的“爱恨情仇”,空荡荡的,让灵魂里逝去多年的豪迈、洒脱、自我、放纵重新附体,做自己,或许就是我想要的最好的生活。
  真的生活。
  感谢南浔,让一个感性的男人,落泪三次。
  回到房间,一夜无眠。带上耳塞,继续听手机里收藏的音乐,王杰、林志炫、韩红、刀郎、腾格尔、降央卓玛……这些年代感极强的声乐,在今夜重新演绎了一个灿烂的时代,让逝去的青春年华在似睡非睡的梦里温故知新。整整一夜,這些伤感情歌的渲染,像洒向人间的催泪弹,浓烈的情感,滚烫的热泪,再次从心尖到眼角一次次滑落,染黄洁白的枕巾……
  震 泽
  经历了一夜性情的起伏,人到中年,我折腾的无非是:从今天起,我要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次出行,内心终于有了欣然的窃喜。
  第二天,天朗气清,艳阳高照,雨过天晴之后的天宇像被蜘蛛人擦拭过的玻璃,透着碧蓝碧蓝的清亮,心情大好。本打算打道回府,但见时间尚早,在房东的推荐下,我去了一趟距离南浔仅10公里的古镇震泽。
  虽然是相隔仅仅10公里,震泽却属于江苏吴江。从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江苏,这两天我就辗转在江浙水乡的途中。
  其实,在从西塘到南浔是要经过震泽的,在来南浔的途中,我曾留意到“丝绸之乡”——古镇震泽的题字,那时就打算,如果有时间,一定来震泽看看,感受苏南水乡的丝绸般的柔美和温情。我把震泽当作了这次旅行的意外收获(再加上房东老板的推介,更是坚定了我的决定)。
  徒步回到南浔车站,经打听没有公交车去震泽。
  为了节约时间,知道距离不远,谈好价格,我租了一辆摩的前往震泽。
  震泽没有给我想象中的惊喜。
  这是个比西塘、南浔小之又小的古镇。从痕迹来看,我猜震泽应该是一个后期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只是结合了“丝绸之乡”的地方品牌刻意打造出来的新型的江南小镇,修复和新建的痕迹非常明显,人气不旺,游人寥寥落落,十家店铺有九家是关闭的。
  没走几步,我就失望了。
  小镇唯一的卖点是慈云寺塔和文昌阁。但这类建筑可以说,在中国只要稍微有点年头的地方,都有,毫无特色可言。没有厚重的历史和典故的加身,这样的古建筑往往会让人审美疲劳。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画面很美,但空洞的历史人文,让它失色不少,依然没有在我心头掀起波澜。
  小镇小到只有沿河一条不足1公里的小街,冷冷清清,倒还安静,虽是上午10点钟的大好时光,东边的河岸还在浓浓的阴凉之下,在崭新的仿古茶馆的露台上,几个中年男人跷着二郎腿正在悠闲自在地喝茶,那满身的阔气,一看就是大城市来的白领或者业界领军人物,悠闲自得,是此时震泽最好的一处风景。
  我知道,他们是来“逃避”的,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用来抛洒,以求心灵暂且的安宁。说实话,在震泽,如果能呼朋唤友坐下来喝杯茶,是再好不过了。
  但我只是一个旅行者,不是一个休闲者,喝茶之类享受慢生活的旅行不适合我行走的方式。虽感觉不错,但也无艳羡之意。
  大概花了半个小时,我就把整个震泽走了个遍,从南到北,打马观花,穿镇而过,除了拍了几张稍微满意的图片之外,毫无收获可言。
  在先前的摩的师傅的指导下,我可以先从震泽到盛泽,再转嘉兴坐车返程,据说这是最短最省的行程。穿过大运河上一座大桥,震泽汽车站在就大运河的西岸。每50分钟就有一趟公交去盛泽,票价2元;从盛泽去嘉兴,票价12元。
  坐公交是我出行最理想的方式,一个人,不需要等谁,也不需要赶时间,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走到哪儿就算哪儿,节约又自由。据我的经验,这种出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如前年的徽州之行,齐云山本不在我的行程计划之内,但从宏村到西递的途中,突然有了临时下车的念头,于是便改道齐云山。在经历了十三个路亭之后,惊喜铺面而来,我竟然误打误撞进入了中国的四大道教圣地之一,这里的碑刻和道教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古朴的徽州民居就栖息在悬崖峭壁之上,粉墙黛瓦,青山,白云,相得益彰;香烟袅袅的道院和历史悠久的道教遗址就遍布山间,亭、台、楼、阁恰如其分地点缀玲珑的山体之上,“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好一个洞天福地。
  两天一夜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江西到浙江,从浙江到江苏,晴晴雨雨,雨雨晴晴,不可以说不是辗转。来来回回,几经周折,多像我的前半生,也曾看尽人世繁华,也曾独自黯然神伤。
  我们无法预知前途的风雨,也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见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想,行走才是此生最好的运行方式,有足迹的地方,都是我人生的驿站。
其他文献
1  秦嘉卉打开便利店的时候,不早不晚,刚刚七点。周围的店铺一般八点以后才开,她每天起得早。开门早,挣钱早。勤快一点是没错的。生意要兴旺,得老老实实地守着。  便利店门面很小,只有20平米,位置也不算好。就一点好,朝南,有阳光。门前的人行道上有健身器材,右手是麻辣烫店,左手是个药店。人气倒是挺旺的。住在这一片的大人孩子都爱来店里买东西。孩子们愿意上来,还因为她店里养着一只两个月大的猫。她经常把猫栓
期刊
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来,那是在我对运河研究产生兴趣、捎带着对吴语音义也有了一点粗浅知识以后,当然更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事情本身,美色或传奇的力量,因当年她手里辛勤劳作的这玩意太过神秘了,典型的语言魔术,又是晒,又是澣,又是浣,又是苧,又是苎,而苎又可以写作萱,让人眼花缭乱,爱怜交加,生怕把我们的美人给累坏了,因而很难忘怀。直到有一天在儿子命令下从事刮芋艿的家务劳动,事毕后两手痒得不行,晚上刚巧又读到诸暨
期刊
与林逋书  高鹏程  我在西湖边拜谒过你的死。也在大里村寻访过你  的生。  作为一个  生前即为自己垒好墓冢的人  你活着,已在生死之外。  而在生死之间,你只是一株寒梅,一只孤鹤。  不仕是这个世间已不值得为之再写封禅之书  不娶是因为这个世上已无可娶之人。  不出仕。不出名。最后,索性连诗也不写了  要隐,就要隐得彻底一些  干脆躲到梅花内部去。  若干年后,及至我赶到  长亭日暮,众芳摇落
期刊
那棵树遗忘了时光,它也被时光遗忘  冬日的正午,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裸露的田堘,跌跌撞撞地向那棵树走去的时候,我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仿佛刹那间被抽空了。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我对自己说,我所要亲近的,或许就是期待已久的某种东西,它将带给我一生受用的启迪。  这是一年中最闲适的时光。松巴村的天空蓝到了极度,几片游云在酷蓝的天幕中游弋,它们曼妙的身影,将天空衬托得悠远而宁静。没有一丝风,波澜不兴的黄河
期刊
吴江辉的《祖父一百多年里的若干个片段》,追述“祖父”百余年生活中极具个人独特体验的片段,把一个辛劳善良、倔强诚实,历经沧桑又甘于承受,沉默寡言又不乏机智的江南农民形象推送到我们面前。作者从时代大背景的缝隙中透视“祖父”百年经历,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让不同性格侧面(甚至矛盾的性格侧面)的“小事件”相互参照,“不动声色”地组织文字,百年沉重的历史况味在不乏轻松幽默的叙述中汩汩流淌。大处
期刊
亲子阅读的场面非常温馨,自从成了少儿阅览室管理员,许春燕心里就充满了甜蜜的憧憬。她瞅着活泼可爱的孩子,搂抱叶许立的双手温柔了,吃的喝的更加顾及叶许立的成长。生活开始风调雨顺,叶许立对此特别珍惜。许春燕上班,叶许立就安静地躺在妈妈温润的肚子里,像一条停泊在宁静港湾里的小船。许春燕空闲时,叶许立运动手指,给妈妈来点情趣,也给自己找点乐趣。当许春燕摸出手机,叶许立就会在里面踢一脚喊,我要听故事了。网恋的
期刊
一  五六岁的时候,跟着奶奶过日子,不怕黑。每天清早醒来,躺在二楼的床上,闻着奶奶用柴火烧饭弥漫出的炊烟味,安心地睁着眼、舒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内心安宁、平和。之后的好几年中,都不曾理会鬼神之说。即使村里死了谁谁谁,或是到一处庙跪一处佛。对于小伙伴如何渲染电视剧《聊斋》音乐与剧情的阴森恐怖,或者大人们夸张地谈鬼论神,都入不了心。村里的石棺并不罕见,也不抱有畏惧之心,平日里还与伙伴们在石棺上爬上跳
期刊
2017年12月1日《宁波日报》副刊刊登两大版的《散文大观园里的宁波丽影》,介绍赖赛飞、帕蒂古丽、干亚群等三位宁波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我一直关注她们的创作,想分析一下她们各自的散文语言特色,进而谈谈对散文的創新问题的一点认识。题目很大,体会很浅,难免言不及义,希望讨教于方家。  赖赛飞的散文多写自己的家乡,一座海边小城里的普通人,写自己在这里的生存与生活,写当下现实、此时此地。我觉得她的散文语言类
期刊
过马路  异乡人终于来到酆城。  异乡人从护城河大桥下来,走了不到一公里,面前出现一条马路。他沿马路向南走了一公里,又沿马路向北走了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他问路边的一个摊主:“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摊主惊讶道:“你的话我听不明白。”  异乡人说:“我想到马路对面,但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斑马线,你能告诉我从哪里可以过马路吗?”  摊主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  异
期刊
在大岚镇  当山岚升腾致雨滴,从天空掉下来  先落到枫树上  把凝血与灰烬,一再地  送到地上,一再地  毁灭。唯有路旁的香樟  以沉郁清洗沉郁,雨滴是序幕  于香樟下  转换为泪水,我  看见雪,看见正剧开始的那一瞬  像涣散的理念,意义  空白交替呈现  山峰,仿佛鸟影  如荼的幻羽  被和盘托出,平铺  大岚镇  等雪的下午  香樟树阴沉着,默许了  你把双手,插进自身的孤独里  吹着,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