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手风琴伴奏教学,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积小巧灵活、方便携带,更容易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边走边弹边唱”,进行户外教学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中的音乐.
【机 构】
: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风琴伴奏教学,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积小巧灵活、方便携带,更容易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边走边弹边唱”,进行户外教学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中的音乐.它丰富的音响效果以及较强的音乐表现力能够使教学更加多样化、具体形象化,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教学模式,并且它易学易懂,适用于多种场合,就大多农村中小学而言,它的价格也容易被接受.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音乐“隔八相生”的规律和“旋相为宫”的用法,本文从乐器开孔、用音角度,论证了单管开口乐器如古代两孔笛、三孔龠,在不同律准下,通过控制吹奏力度,在泛音参与下,可
合唱可划分为不同的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声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声音,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色感、协调感、均衡感,使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产生共识,更加注意集体荣誉,也更能提升合唱的整体效果。
钢琴表演不仅要求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利用高超的技艺把曲子展现出来,而且还要在弹奏过程中倾注弹奏者的情绪和思想。要想做好后者则要求表演者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因而审美素养对于钢琴演奏举足轻重。笔者首先讨论了钢琴表演中审美素养的内在,之后剖析了钢琴表演中演奏者审美素养的重要意义,在本文的最后得出了一些可以提高审美素养的方法。
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对文化、道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所以实现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现阶段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四点融入策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主题,丰富教学形式;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打造高效的声乐课堂;编写特色化的音乐教材,实现课程知识和音乐文化的融合;组织音乐文化实践活动,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
李斯特敢于创新,写作了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论从曲式结构、调性运用等方面都打破传统的古典协奏曲模式,该作品在那个年代备受争议,贬多于褒.本文通过对曲式结构、调性变
为响应新课改和创新教育理念的要求,高校在芭蕾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学生的素质创新教育和专业创新教育,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新课改实施的背景,站在学生视角,梳理归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给予一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方针,以全面推动高校芭蕾舞教学的教育创新。
和声学是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它以基本乐理为基础,又为音乐学的作品分析、复调、即兴伴奏等诸多课程打基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可以说,和声学是音乐专业领域的“高数”,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和声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四部和声写作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能力。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因此,努力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是重要的教学理念。本文探讨高校和声课的痛点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考,为新时代高教改革提供参考。
在西方音乐史中,巴洛克时期与后三个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从古典主义开始,音乐越来越能够表达人性,越来越能够体现作曲家本人的个性,而巴洛克时期,由于教会的影响,音乐像是被囚禁的野兽,只能在笼子里抒发情感,正是这个所谓的“笼子”,让这个时期的音乐变得让人着迷。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的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关注度也颇高。但是本人通过他们二人的作品发现,虽然他们同处于一个时期,但是音乐风格和各自的特点不太一样。巴洛克时期是一个音乐
歌曲《长相知》是石夫老师以汉乐府民歌《上邪》为依据所创的一首民歌,它完美地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深邃精粹的语言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极具艺术性,是中国民歌和声乐教学中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曲式分析结合音乐特点以及演唱技术的运用,对歌曲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为表演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作品的演绎。
20世纪西方音乐在创作上完全打破了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模式,使人们从音乐创作的条框中获得解脱,并且出现了诸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技巧,标志着西方音乐创作从此翻开全新的一页。对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进行深入分析,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音乐,还能促进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