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与广东利泰集团合作办学,实施企业文化全程渗透的“2 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为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经验做法。
关键词:职校;“2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2000年依托汽车后市场行业正式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位汽车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14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200多家企业保持联系。为工学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与广东汽车后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利泰集团的合作是汽车学院校企合作的重点之一,双方合作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一、双方合作分析
利泰集团有限公司在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成立于1998年的佛山市利泰贸易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快速稳健的发展,现已形成以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为主、其它产业为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集团,是广东迅速崛起的大型民营企业之一。至今,集团拥有子公司、控股公司30余家,营业区域涵盖香港、广州、武汉、佛山、江门、韶关和茂名等地。
与汽车后市场“领军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有以下优点:一是领军企业规模大,稳定性强,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有保障且持续性强;二是与领军企业的合作,会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容易得到珠三角汽车后市场企业认可;三是领军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稳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经营的汽车品牌多,对汽车学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引导作用。图1是汽车学院与利泰集团的合作效应示意图。
二、基于“利泰班”的“2 1”订单培养模式内涵和意义
自2007年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和利泰集团合作,每年4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拔汽车类专业大二学生组成“利泰班”,与利泰集团签订协议,“利泰班”学生最后一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订单”培养,集团根据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在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校实施的“订单”培养模式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践、岗位适应期为零”的“2 1”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较容易在学校和用人单位间“无缝转机”。
对企业来说,“订单培养”模式与“2 1”培养模式的结合克服了“全订单”人才单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就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给企业带来的诸如三年后企业规模、效益、产业方向波动造成对人才需求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在实现对口就业同时,克服了“全订单”培养造成的学生在没有充分认识专业、行业、企业的情况下就选定就业去向的弊端,学生经过“2”阶段的学习,仍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解决了订单的稳定性与学生选择的自由性之间的矛盾。对学校来说,克服了单纯“2 1”培养模式存在的“1”阶段的顶岗实习难以控制等制约因素,这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了实处。
三、基于“利泰班”订单培养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1.全方位合作的“三赢”机制。
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应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设计、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互相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和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需要有贯穿教育与教学过程始终的、有保障的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平等、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受教育者一生受益,最终取得“三赢”的效果。图2是全方位合作“三赢”机制示意图。
2.校企合作,构建动态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体系。
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动态聘请了8名利泰人力资源和技术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对汽车运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研讨和修订。利泰集团作为珠三角汽车后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其经营范围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经营的知名品牌有十五、六个,与利泰专家合作,能够取得有关珠三角地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深入、准确地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最终能够制订符合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图3是汽车类专业动态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
选拔学生组建“利泰班”后,双方共同对“订单”学生的“1”阶段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估,重点评估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制订了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责任落实到位,切实保证了教学效果。
3.利泰企业文化全程渗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虽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但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和感染人的功能。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企业也需要吸纳毕业后就能上岗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毕业生。汽车学院与利泰集团合作,以汽车文化节、五四系列活动、利泰汽车论坛、利泰文化之旅或利泰宣讲会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宣传推广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利泰集团的企业价值观、运作模式及企业行为规范等,有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同时通过走访企业一线、与员工座谈和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表1(见第17页)是利泰企业文化全程渗透方案。
4.互动互融、建设双师队伍。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一双重属性决定其师资是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利泰集团全面参与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汽车学院承担集团售后服务、机电维修岗位人员的培训与职称鉴定工作,通过这种互惠互利、互动互融方式,双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
(1)专业教师通过全程参与“利泰班”培养方案的制定、“利泰班”的选拔、教学与管理,从而能更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据此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工作更贴近岗位要求。
(2)每年暑假,学校都选派年轻教师到利泰集团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同时兼顾“利泰班”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与“利泰班”学生同吃、同住、同岗位工作,切实实践一线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在校企“2 1”订单办学过程中,学校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利泰班”的兼职教师,并在合作中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授课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4)学院深度介入利泰技术人员管理与培训。2008年10月,校企双方合作成立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技术职称鉴定委员会,利用汽车学院师资优势以及健全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体系,从2009年开始,启动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技术职称鉴定工作,以达到完善集团售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体现价值贡献,激励售后员工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通过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职称鉴定工作,专业教师深入地介入企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能够按照行业、企业要求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双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合作效果
前三届“利泰班”123名学生毕业后,分别在机电机修岗位、销售顾问岗位和服务顾问岗位工作,绝大多数已成为岗位业务骨干。迄今为止,汽车学院已组建四届“利泰班”,累计入班学生169人,同时随着“利泰班”影响的扩大,其他一些企业也积极与学院合作,根据不同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具体要求,进行各具特色的订单培养,如“宝马班” “博士班” “日产班”和“宗远班”等,“2 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深化,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平台化、特色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不同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孟国强,刘越琪,罗宇飞,李军: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邵俊,陈艳:广东利泰集团)
参考文献:
[1]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孟国强,刘越琪等.基于汽车类专业“2+1”订单培养模式中“1”阶段过程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9-91.
[4]王琦,陈云涛等.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任君庆.“学工交替”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89-92.
[6]廖小平,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2-14.
[7]孙晓素,赵思华,石婧雯.就业寒冬初现-广东高校宣讲招聘企业明显减少[N].南方日报,2008-11-10.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关键词:职校;“2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2000年依托汽车后市场行业正式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位汽车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14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200多家企业保持联系。为工学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与广东汽车后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利泰集团的合作是汽车学院校企合作的重点之一,双方合作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一、双方合作分析
利泰集团有限公司在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成立于1998年的佛山市利泰贸易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快速稳健的发展,现已形成以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为主、其它产业为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集团,是广东迅速崛起的大型民营企业之一。至今,集团拥有子公司、控股公司30余家,营业区域涵盖香港、广州、武汉、佛山、江门、韶关和茂名等地。
与汽车后市场“领军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有以下优点:一是领军企业规模大,稳定性强,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有保障且持续性强;二是与领军企业的合作,会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容易得到珠三角汽车后市场企业认可;三是领军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稳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经营的汽车品牌多,对汽车学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引导作用。图1是汽车学院与利泰集团的合作效应示意图。
二、基于“利泰班”的“2 1”订单培养模式内涵和意义
自2007年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和利泰集团合作,每年4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拔汽车类专业大二学生组成“利泰班”,与利泰集团签订协议,“利泰班”学生最后一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订单”培养,集团根据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在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校实施的“订单”培养模式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践、岗位适应期为零”的“2 1”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较容易在学校和用人单位间“无缝转机”。
对企业来说,“订单培养”模式与“2 1”培养模式的结合克服了“全订单”人才单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就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给企业带来的诸如三年后企业规模、效益、产业方向波动造成对人才需求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在实现对口就业同时,克服了“全订单”培养造成的学生在没有充分认识专业、行业、企业的情况下就选定就业去向的弊端,学生经过“2”阶段的学习,仍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解决了订单的稳定性与学生选择的自由性之间的矛盾。对学校来说,克服了单纯“2 1”培养模式存在的“1”阶段的顶岗实习难以控制等制约因素,这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了实处。
三、基于“利泰班”订单培养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1.全方位合作的“三赢”机制。
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应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设计、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互相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和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需要有贯穿教育与教学过程始终的、有保障的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平等、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受教育者一生受益,最终取得“三赢”的效果。图2是全方位合作“三赢”机制示意图。
2.校企合作,构建动态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体系。
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动态聘请了8名利泰人力资源和技术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对汽车运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研讨和修订。利泰集团作为珠三角汽车后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其经营范围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经营的知名品牌有十五、六个,与利泰专家合作,能够取得有关珠三角地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深入、准确地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最终能够制订符合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图3是汽车类专业动态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
选拔学生组建“利泰班”后,双方共同对“订单”学生的“1”阶段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估,重点评估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制订了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责任落实到位,切实保证了教学效果。
3.利泰企业文化全程渗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虽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但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和感染人的功能。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企业也需要吸纳毕业后就能上岗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毕业生。汽车学院与利泰集团合作,以汽车文化节、五四系列活动、利泰汽车论坛、利泰文化之旅或利泰宣讲会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宣传推广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利泰集团的企业价值观、运作模式及企业行为规范等,有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同时通过走访企业一线、与员工座谈和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表1(见第17页)是利泰企业文化全程渗透方案。
4.互动互融、建设双师队伍。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一双重属性决定其师资是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利泰集团全面参与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汽车学院承担集团售后服务、机电维修岗位人员的培训与职称鉴定工作,通过这种互惠互利、互动互融方式,双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
(1)专业教师通过全程参与“利泰班”培养方案的制定、“利泰班”的选拔、教学与管理,从而能更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据此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工作更贴近岗位要求。
(2)每年暑假,学校都选派年轻教师到利泰集团挂职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同时兼顾“利泰班”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与“利泰班”学生同吃、同住、同岗位工作,切实实践一线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在校企“2 1”订单办学过程中,学校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利泰班”的兼职教师,并在合作中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授课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4)学院深度介入利泰技术人员管理与培训。2008年10月,校企双方合作成立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技术职称鉴定委员会,利用汽车学院师资优势以及健全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体系,从2009年开始,启动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技术职称鉴定工作,以达到完善集团售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体现价值贡献,激励售后员工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通过利泰集团售后技术人员职称鉴定工作,专业教师深入地介入企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能够按照行业、企业要求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双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合作效果
前三届“利泰班”123名学生毕业后,分别在机电机修岗位、销售顾问岗位和服务顾问岗位工作,绝大多数已成为岗位业务骨干。迄今为止,汽车学院已组建四届“利泰班”,累计入班学生169人,同时随着“利泰班”影响的扩大,其他一些企业也积极与学院合作,根据不同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具体要求,进行各具特色的订单培养,如“宝马班” “博士班” “日产班”和“宗远班”等,“2 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深化,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平台化、特色化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不同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孟国强,刘越琪,罗宇飞,李军: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邵俊,陈艳:广东利泰集团)
参考文献:
[1]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孟国强,刘越琪等.基于汽车类专业“2+1”订单培养模式中“1”阶段过程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9-91.
[4]王琦,陈云涛等.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任君庆.“学工交替”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89-92.
[6]廖小平,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2-14.
[7]孙晓素,赵思华,石婧雯.就业寒冬初现-广东高校宣讲招聘企业明显减少[N].南方日报,2008-11-10.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