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中打造高质量人力队伍的途径与措施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ing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资料显示,中国工业从业人数2000年以来总体呈增长趋势,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到8831.2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58.9%,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达到4353.3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4.4%,但是,工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刚达到20%,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不到10%。三者比例为7∶2∶1,受教育状况呈“头轻脚重”形。
  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以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支柱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转型升级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企业要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现在,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教育培训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从业人员队伍的总体质量较低,技能积累不足,高级人才短缺,需求满足度较差,无法有力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与开发,不能充分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从业人员质量低下、技能积累不足很可能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障碍。
  面对现状,我们应该树立打造高质量产业人才队伍的目标,以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重点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充分满足从业人员需求为方向,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构建长效的组织学习体制
  不论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还是重点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都需要有一个长效的组织学习体制作为保障。组织学习体制涉及知识技能的组织管理、学习培训、传播、应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不应只有学习培训模块。组织学习是对短期、零散的培训进行整合、提升的长期、系统的过程。
  为了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组织学习体制应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人力资源部具体执行。知识技能培训应该明确“知识型技能”的内容,制定技能培训长期计划,做好实现技能系统化、多样化、高度化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与岗位任务紧密相关的在岗培训,按照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对员工业务过程进行长期、全面的安排,有计划地让员工参与较多业务环节、执行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任务,促使员工积累多种技能,对各种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知识型技能”,建立完整的技能结构。
  企业要创造有利于技能学习、技能传播、技能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应该建立全员组织学习的理念,把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起来纳入企业组织学习过程,通过小组研讨攻关、“传帮带”、战略性轮岗等形式,加快在生产、技术、市场各环节的技能积累和传承,并对各种处于分散状态的特定技能进行整合,推动新技能的创造与应用。
  及时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学习过程和实现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增加报酬中的按技能等级和实际水平支付的比重,提高技术技能人员尤其是技能人员的工资水平,吸纳高技术技能人员进入管理层,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年轻人积极学习技能。
  近年来,很多企业由于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加大了培训投入力度。一是加大了对在岗人员知识技能的全面“补课”频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培训增多。二是制定了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高级人才进行培训。有的企业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名师带高徒”制度,制定“接班人”计划,通过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做好独特技术的传承。有的企业对独特、高难技术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培训促进先进技术传播。三是加大了对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转变过程的投入。近年来不少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学校共建实训室,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技能开发计划和教学模式,通过企业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方式,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种方式在“实现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管理方面,有的企业在总经理层级指定专人负责技能培训,由副总经理一级的管理者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高人才开发的地位。在培训方式上,不少企业越来越重视根据任务项目在工作过程中实施培训,努力做好“工学结合”。
  企业的组织学习体制在逐步建立与健全,但还存在着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培训投入仍然很低,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具备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能力,培训仍以零散型脱产培训为主,在工作过程中的培训缺乏管理,技能传承方式单一,培训设备落后。因此,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依然“任重道远”。
  二、完善合理的工资雇用制度
  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应该被作为提高效率、加快创新的资源来利用。而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智能和创造性,必须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完善包括工资、雇用在内的各项劳动制度。
  工资水平至今主要在企业效率基础上制定,今后应该及时参照市场工资、物价等因素进行调整。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这个“报酬”是否适当,首先要看工资是否能使劳动力得到再生,即是否能使劳动者有经济条件通过饮食、睡眠、娱乐、照顾家庭等来恢复体力、精神。劳动力再生所需的各项内容及其水平,受物价、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将会不断增多、提高。同时,工资的高低还与同企业其他员工或外企业相关。如果劳动者在比较之下感觉工资低,那么就会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工资水平应该与市场行情保持相同趋势。
  工资计算方式应该从计时、计件工资制向按综合考核确定的月薪制转变。中国企业目前对工人的工资大多采取了按工作时间、工作量计算的方式,或是以法定最低工资为基本工资,其余按工作时间或工作量计算的方式。在短期雇用的条件下,加上不固定的收入,使劳动者处于极不安定的处境。而在产品升级换代增多、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新阶段,这种工资制度将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生矛盾。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工序之间有着内在的数量关系,如果某个工序破坏这个关系,多生产了,这不仅不会提高生产率,相反会带来积压的浪费。另外,现场工人经常要在工序之间轮换,如何计算他们的工作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完全按照岗位和工作量来支付工资,则可能导致工人抵制轮换和学习多种技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国外先进企业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层,都是月薪工资制,而没有按小时数或工作数量计算工资。
  工资结构应该充分反映员工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小,考虑到劳资关系的平稳性。根据对国外企业工资结构的研究,在那些阶层间工资差别较小的国家,劳资关系往往能够稳定在不影响生产的水平,那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较高。这说明较小的工资差别利于减轻劳资矛盾、促进工人参与创新。我国有的企业根据员工技能鉴定结果,确定相应等级和报酬,不仅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员工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稳定了从业人员队伍。有的企业对非领导职务高层次人才制定较高待遇,对技能人才设立首席操作师、高级操作师和操作师三个层次,使之享受相当于集团公司二级经理、高级经理,乃至于副总经理的工资待遇和车辆补贴。
  中国多数企业目前采取短期合同形式的雇用制度,这种做法降低了劳动成本,但使员工生计处于极不稳定状况。今后如果期待劳动者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参与创新活动,就应该实施与以往不同的雇用方式,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感,对大部分员工实施事实上的中长期雇用合同,同时辅以技能、绩效考核以及与报酬挂钩的制度,满足员工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期望,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对工作的认真、钻研态度,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条件。
  三、营造高素质人才辈出的宏观环境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讲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政府在很多领域也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在培养技术后备人才方面,政府有着重要责任。政府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这些措施会使技术后备人才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2005年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0—2009年间,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职业高中、中专)、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人数分别增加了2—3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规模提前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持平,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后备人才,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要。①
  国家近年来还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国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规模就接近230亿元,每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数有2000余万人。有的地方政府对入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以来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40万人,高级技工700万人,2010年底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高技能人才达到288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在全国选择300个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密集且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选择200所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行业和企业,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推进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政府还大力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风气。“十一五”期间,全国举办了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124项,涉及近300个职业(工种)。全国评选表彰了2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900名“全国技术能手”,有78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10月7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
  根据政府发展规划,今后十年中国还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力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为此,除了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深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制度之外,还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院校实训硬件设备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待遇,对中小企业提供技能培训补贴或者培训投资减免税政策,积极推动公共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技能培训、技术创新服务,吸纳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政协、人大委员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年版。
  (刘湘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其范围广泛、知识点多、容量大,各景区特色都是平铺直叙,趣味性不足,只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学 导入法 利用地图 利用多媒体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75-01     《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现在湖北
"支农"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加入WTO后,作为中国农业资金投入主渠道的农村信用社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信用社如何才能在激发农村农业的生产活力的同
期刊
项目部质量管理工作是对具体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按项目施工阶段可分为施工策划阶段质量管理、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施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及项
期刊
提起“联帮”,大家别被吓倒,此“联帮”非彼“联邦”,不是美国的FBI,而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中一颗崭露头角的新星,全称为成都联帮氧气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的名称来自老板王联旭
2003年深秋的一天,镇江西郊高资五洲山附近的一片山坡地里,来了一行人。他们边看周边环境,边议论着。此时,天高云淡,秋风轻拂,人群中有位壮年汉子,神情专注地注视着这片土地,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数量与密度在与日俱增,它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正是由于人员密集场所人口流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峡谷意识",简单地
期刊
张国平的故事,就是横林镇的故事,或者说是一粒种子和一片森林的故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张国平自我介绍说,自己啥都不多就是朋友多。走到哪都有一批朋友。如果
五年前,在杭州萧山新街镇曾爆出一条新闻:当时一家仅200名员工的村办小企业,在竞争目前仍保持着亚洲钢结构工业用房之最的安徽某公司一幢7.6万平方米的轻钢结构厂房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