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长岭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9倍,年均增长31.5%。
同样是“十一五”收官之年,长岭县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荣誉。
探析近年来长岭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崛起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巨大的工业推手,而赐予这只工业巨手以力量的“臂膀”和“身躯”,却稳稳地站立在农业的“千里沃野”之上。
当工业被寄予一个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以崛起使命之时,持续了数千年的农业是该“推贤让位”还是该迎头而上?当工业化与城镇化已迫在眉睫,农业又该如何于交融中迎来新的变革?致力于“兴五业、创三城、双翻番”的长岭县,正在用行动作答。
锁定目标:百年岭城的粮食增产增收梦
在经历了持续多年大旱之后,2010年,长岭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了200万吨大关,达到了205万吨,不但让该县产粮大县地位得以巩固,还再次赢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同时也成为该县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固有的特性似乎让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但对于长岭而言,粮食产量、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的不减反增,含金量颇重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足以证明长岭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的确,在长岭县的经济架构中,工业是重点、是引擎,而农业是基石,“重工而不轻农”是一项基本战略,更是一个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百强县为国家粮食安全及全省增产百亿斤粮食作出的庄严承诺。
把握机遇:“农业现代化进行曲”中的长岭节拍
在长岭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优秀的长岭儿女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再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热情一浪高过一浪。长岭县农业局负责同志介绍说,2010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三化”统筹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加大,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备春耕生产抓得早、落得实。早在2010年年初,长岭县委、县政府立足“三早”,即:“早部署、早动员、早完成”,掌握备春耕生产的主动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基层走村串户,遍访农民急需,破解备耕难题,全县农民3月末前基本备足了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和化肥,农家肥积造和科技培训也超额完成任务。4月15日前,80%以上地块完成顶浆打垄;4月18日,全县范围内普降透雨,县委、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农民抢墒播种,于5月5日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玉米、高粱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播种任务,基本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达到了苗齐、苗全、苗壮的要求。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该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实现了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10年,全县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24.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9%。同时,为加快优质良种推广步伐,长岭县农业局重点推广了郑单958、先玉335、银河33和良玉8等优良玉米品种及其它农作物优良品种,逐步改善农作物的品种、品质结构,农作物单产显着提高。
农业生产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长岭县共投入农业生产资金7.4亿元,农业生产性资金和物资的巨额投入,使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冬春农闲时节,长岭县农业局和各乡镇密切配合,组织7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支农”活动,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500场次,科普大集12场,录制农业科技电视讲座专题节目40多期,培训农民14.5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6万份。
惠农资金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2010年,长岭县共发放各种强农惠农补贴3亿多元,其中,良种补贴资金2597.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681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5561万元。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盐碱地开发初见成效。为了落实省里提出的“百亿斤粮食增收工程”任务,长岭县在西北部乡镇实施了盐碱地开发、废弃地改造工程。自2007年以来,润禾、高禾两家公司在北正镇通过“以稻治碱”的方式,对800多公顷重度盐碱荒地实施了开发,成功地生产出了优质水稻,每公顷水稻产量超过了万斤。高禾公司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盐碱地开发示范基地;润禾公司生产的富硒大米打进了上海、广东等南方各大超市,产品供不应求。润禾公司董事长张殿锡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昔日尘土飞扬的“碱吧拉”变成了稻谷飘香的米良田,成功探索出一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乘势而上:声名鹊起的长岭农业品牌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长岭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得天独厚。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省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但建成了一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也涌现了一大批名牌产品。探究背后原因,“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三品认证”是该县发展壮大农业品牌的一大秘籍。
长岭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资源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引进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格局。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139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户、市级龙头企业18户;在企业就业农民工近5万人,带动农户8万户;基地面积达到12万公顷,农产品加工量达到120万吨,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
如今,在长岭县已建成的农业“三品”基地就有20个,其中,2010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达到16个,总面积9万多亩,产量达到8万多吨;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总面积0.5万亩,产量达到0.3万吨;新增有机产品认证1个,累计2个,总面积0.5万亩,产量达到0.2万吨。2010年,该县喜获吉林省名牌产品商标2个、农博会名牌产品5个,名牌产品总数达到了37个。
岭城求索:科技铸就农业脊梁
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中,筑起农业的钢筋铁骨,新的考验激起了长岭人的创新求索。
为大地把脉,给作物“配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对肥料进行科学配方和施用的一种方法。在2009年51.5万亩的基础上,2010年,长岭县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万亩,完成化验土样12000个,指导面积120万亩。
2010年,长岭县粮油高产创建成效显著,全县共落实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其中玉米示范区4个,分别在巨宝山、光明、利发盛和三县堡4个乡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在三青山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在北正镇。长岭县农业局与各乡镇密切配合,每个示范区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派一名有经验的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培训、田间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长岭县切实加快全县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园区建设品位。该县共建设农业科技园区30个,面积达6000多公顷,落实各类试验示范项目65项。其中,大二号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示范项目35项,面积120亩,800多个小区,涉及作物31种,500多个品种,玉米、葵花、高粱、谷子、大豆等品种对比试验取得理想效果,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试验、化学肥料新品种比较试验、玉米大垅双行膜下滴灌示范等试验示范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排名第一。
“2010年为‘十一五’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长岭县领导充满自豪地说,过去的一年,是该县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的一年,是农村各业齐头并进、农民收入增加较多的一年,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一年,是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加的一年,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的一年,也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回顾2010年长岭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长岭人有理由骄傲。以工业带动农业的产业升级,以城乡统筹战略改善农村生活,百年岭城,于“三化”统筹中巧妙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农业长城”。